分享

岐黄医案解第三十三期·溃疡性结肠炎·解

 昵称11634697 2017-06-16

本期为大家带来了一则消化科疾病——溃疡性结肠炎的病案。

经过几日的思考,相信大家对这则病案已有了自己的见地。

本栏目开设的目的在于引导大家分析,开拓临床思路,在不违背中医辨证论治原则的基础上,大家各抒己见,观点相互碰撞,可以说无对错之分。

提供的所谓“正确答案”无非是已经临床验证的众多思路之一。

中医的奇妙之处在于,虽各家侧重径庭,着眼相异,遣方用药皆有不同,但临证中常常可以殊途同归。


患者,女,41岁,2005年8月30日初诊。

主诉:大便带有黏胨伴里急后重时常发作11年。

现病史:1994年夏季麦收时,患者因过食生冷菜肴,致腹痛,痢下黏条,有便意未尽感。到当地卫生院静脉滴注及口服西药(具体不详)治疗,症状消失,后因饮食失宜致病情时发时愈。曾到当地多家医院就诊,诊断为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口服中药汤剂及中成药(补脾益肠丸、健脾丸等),西药给予盐酸小檗碱、痢特灵、柳氮磺胺吡啶等,病情终未痊愈。现大便1日3~4次,便前小腹疼痛,有里急后重感,便中伴有黏胨,乏力,时常头晕,面色萎黄,舌质淡,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苔白腻,脉沉细。



本案节选自《国医大师李振华教授临证验案举隅》(节选自《中医研究》2013年12月第26卷第12期  作者:郭淑云  等),是中原名医李振华老先生治疗脾胃病的一则验案。李老除用温肾健脾、升阳举陷的法则外,尤其以炒白芍敛肝安脾,独具特色。在治疗虚寒湿引起的痢疾中,除用健脾燥湿、理气收涩药物外,重点运用桂枝、吴茱萸、炮姜,他认为非此辛温大热之品不能温脾阳而祛年久之寒湿;尤其用温守之力独强之炮姜配合诸药,方能治愈年久痼疾之虚寒湿痢疾。



中医诊断:痢疾,证属脾气亏虚,寒湿内蕴。

治宜健脾益气、温中祛寒、燥湿止痢。

给予温中止痢汤,处方:白术15g,苍术10g,茯苓15g,炒薏苡仁30g,陈皮10g,半夏10g,香附10g,木香6g,厚朴10g,乌药10g,砂仁8g,茴香10g,吴茱萸5g,桂枝5g,诃子12g,白芍12g,甘草3g15剂,水煎服。

2005916二诊:大便1d3次,仍不成形,黏胨稍减少,腹痛及里急后重感减轻,腰骶部有温热感,仍身体发困无力,舌质淡,体胖大,边有齿痕,苔白腻,脉沉细。病久难以速效,故原方继服20剂。

三诊:大便1d1次,不成形,黏胨、腹痛及里急后重感基本消失,身体较前有力。1周前出现食欲不振,食量减少,大便中伴有少量不消化食物。舌质淡,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苔薄白,脉沉细。上方加强补脾温中之力,兼以消食健胃。处方:白术15g,苍术10g,茯苓15g,炒薏苡仁30g,陈皮10g,半夏10g,党参15g,木香6g,炮姜8g,乌药10g,砂仁10g,小茴香10g,吴茱萸5g,桂枝5g,诃子12g,神曲10g,麦芽15g25剂,水煎服。

四诊:大便1d1次,基本成形,余症消失。舌质淡,舌体稍胖大,边有齿痕,苔薄白,脉沉细弦。以三诊原方每日半剂,继服30剂,以巩固疗效。


按:中医学无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名,根据其临床表现归属于中医学“痢疾”范畴。本案系因过食生冷、饮食不节,损伤脾胃,又失于根治,以致反复下痢达11年之久。四诊合参,显系脾气亏虚,寒湿内蕴,而成虚寒湿之久痢。依据病机,治宜健脾益气,温中祛寒,燥湿止痢。以经验方温中止痢汤治之,药用白术、苍术、茯苓、炒薏苡仁健脾益气化湿,陈皮,半夏、香附、木香、厚朴、乌药、砂仁理气燥湿止痛,小茴香、吴茱萸、桂枝祛寒理气通阳,诃子涩肠止痢,白芍、甘草缓急止痛。全方共奏健脾益气、祛寒通阳、理气燥湿、涩肠止痢之效。本案治疗除用健脾燥湿、理气收涩药物外,重点用桂枝、吴茱萸、炮姜,非此辛温大热之品,不能温脾阳而祛年久之寒湿;尤其用温守之力独强之炮姜配合诸药,方能治愈年久痼疾之虚寒湿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