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武道——象形拳法真诠 第三节

 三忘一空 2017-06-16

两篇道经不做附录,直接加入正文,因为不读完这两篇,无法看下面的结论。其文字通俗,应可看懂。两篇独立的文章,合起来看,得到了一个完整的功法,名为“亦通”。 静坐并不安静,有如此多的操作。繁难道功所获效果,我们老实练拳一样获得,孙禄堂没有练道家补亏法,只是练拳,阴跷穴中就有冲动了。 道功每达一效果就要转一个技法,又都是内在的变化,不好掌握。拳法则是随着动作,自然生效,简便易行。明白了这一点,就不会埋怨薛颠为什么只说道功效果而不谈功法了,“神归丹田,气贯脑海”是练拳练来的,不是另有功法。 录出两篇道经,是作习拳参考,可知自己处在哪种境地——这是聪明做法,但笨练也不会迷路,谚语:“拳打万遍,其理自现。”拳是智慧先民编的一套程式,按其运行,便会自得自明。 薛颠在《象形术》一书之前,写有《形意拳术讲义》,也有“初学规矩”章节,文字大体相同,而更详细。 《象形术》言“求力则为力所拘”,你练力就被力束缚住了,《形意拳术讲义》多说了“所拘”为“凝滞不灵”,《象形术》说“求轻浮则为轻浮所散”,你求轻浮就会变得松散,《形意拳术讲义》详细地说了松散是精神涣散。 至于能轻能重的功能,《象形术》说是“神归丹田、气贯脑海”之后自然获得的,《形意拳术讲义》说是“凝神于丹田,身重如山,化神成虚空,身轻如羽”。神归丹田成了变重的技法,气贯脑海成了变轻的技法。 但变轻变重不止这一个方法,气贯涌泉也是变重之法,有时“神归丹田”了,身体反而变轻。 薛颠发现,说得越细致,忽略得越多,不得不加上“所以练习不可固执一端也,果得其妙道,亦是若有若无、若实若虚、勿忘勿助之意,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无形中而生,诚神奇矣”一段话。 这段话,把自己吐出来的要点,又给吞回去了,先跟你详细说了半天,又告诉你别把他刚说的当回事。 前辈谈拳,很多时候不是保守,而是怕说多了,妨碍徒弟。薛颠总结经验,到写《象形术》时,将《形意拳术讲义》的文字作了删减。由《形意拳术讲义》到《象形术》的变化,可看出薛颠文字上的进步,写文如下棋,是有算路的。 薛颠在凡例中有“照书自修可成高手”的许诺,具体落笔时,便要字字斟酌,豪言壮语在先,小心算计在后。 薛颠的许诺是“是编图解详明,了若指掌,绝无望洋兴叹之弊。学者果能手置一册,循序渐进,勤学不息,则由浅入深,可入室生堂,得国术之三昧,以鸣当代,传之于后世。” 我都算计好了,只要你不自作聪明,老实照我说的练,可得到拳法真谛,在当代武林出类拔萃,并获得后世敬仰——此话吓人,成书至今不过七十年,民国的武术家我们还记得几位? 屈指可数。薛颠自己都被遗忘了,但因为他的弟子李仲轩的宣扬,人们毕竟知道了。这一知,又是天下名了。
薛颠表示他所能作的已经都作了,下面就是该你作了。“易理久则自明,奇效必得,非纸上谈兵之虚言也。”不明白不要紧,只要你练这拳,自己就会明白。
初学规矩之后,列有初学三害: 练武术者,有当注意之三害,三害不明,练之足以伤身。学者能力避三害,非特体质强健,而且力量增加,勇毅果敢,并能神清气爽,明心见性,直入道义之门。
三害为何?一日拙力,二日努气,三日挺胸提腹。
拙力者,用力太笨,气血凝滞,以致血脉不能流通,筋骨不能舒畅,甚至四肢拘急,手足不能灵活,虚火上升,浊气滞满胸臆,乃肢体凝滞之处,或细胞爆裂变为死肌,或结为症瘕,贻害终身不可不慎; 
努气者,力小任重,或用力太过,以致气满胸膈,壅滞不通,其气管往往有爆裂之虑,甚至气逆肺炸,或不治之痼疾者,亦数见不鲜:
挺胸提腹者,气逆上行,不能降至丹田,两足似浮萍之无根,重心不定,身体摇动不安,比如君心不和,百官失其位,拳术万不能从容中道。练习时,务要将气降至丹田,以直达涌泉,然后身体屹立如山,虽有雷霆万钧之击,不能撼动其毫厘。  
学者,果能明三害,力为矫正,用九要八论之规矩,勤加锻炼,循序渐进,以致升堂入室而得拳法三昧是为道。学者,其各注意焉。 
《形意拳术讲义》也讲了三害,辞汇大体相同,《象形术》中的三害更详细。规矩比之简单,害处比之详细。 第一害是拙力,书法也要避免拙力,有人写字一味用力,不顾起承转折,一狠到底,字如铁棍拼成的,毫无美感。 
书法一旦养成用拙力的手感,便一生难改。习武也一样,一旦形成拙力,不但难成高手,并且后患无穷,会造成局部死肌,或生出肿瘤。 死肌——肌肉怎么会死?有人骨折了,骨头重新长好后,与原来的大小、位置不同,原有的肌肉纤维不能承重,于是长出了新的肌肉纤维以支撑。新长出的纤维,破坏了自然的肌肉模式,在行走坐卧时并不能得到锻炼,于是开始硬化。有经验的按摩师知道,按这些部位时,会发出“咯咯”的声响,好像按在塑胶上,这就是死肌。并不是肌肉死亡,而是硬化。死肌难治愈,针灸按摩只能起到缓解作用。练武一味用狠劲,破坏肌肉自然的模式,会像骨折病人一般长死肌。 拙力的害处,还破坏气血。人身有奇经八脉,其实每一根肌肉纤维都是一根脉。拙力形成死肌,等于你最小的脉成片成片地堵塞了。肌肉纤维硬化等于慢性毒药。  
第二害是努气,人正常的运动时,呼吸量越大,力量越大。旧时代,管大力士叫“肺强之人”。拳击比赛到五六回合时,讲解员多会喊“拳击手体力消耗过大”,不是消耗了什么,而是肺部承受不起了。 形意拳练的第一拳劈拳便是锻炼呼吸,强肺的。肺部不强,而做剧烈运动,会“炸肺”。肺部负担过重,气管受损。中学生们跑一千米,才能体育及格,小孩们跑完后往往痛苦不堪,炸了肺。 体育课让小孩硬性达标,而不做强肺训练,越锻炼越损伤身体。笔者中学有一位体育老师,教给学生深蹲法,作为长跑的准备课程。深蹲时,两臂平伸在胸前,缓缓蹲下站起到锻炼肺部的作用,与劈拳有异曲同工之妙。 深蹲法是有体无用,能起到强肺作用,但不能用于技击,阴康的大舞术、华佗的五禽戏都是有体无用。而形意拳和象形术则是有体有用,其姿态能锻炼能技击。这位老师是真懂体育的人,可惜这样的老师不多。 以憋住呼吸、逆呼吸等方法发力,对人的损害更大,最好以自然呼吸练拳,让肺部自然地强大。肺弱而作强力运动,必损。 体育比赛中很少会真的炸肺,人有自我保护意识。比武时真会炸肺,看过两个练八卦拳的人推手,推着推着一个人就倒地休克,送去医院急救。对手的力量袭来,他以强力抵抗,对手一逼,人就停不下来了,肺部不支,伤了气管。比武受伤,往往不是被对手打伤,而是素质不够,自行崩溃。
第三害是挺胸提腹。挺胸提腹地打拳,看着体型漂亮,却会造成气逆上行,练出高血压。 人多重视上肢不重视下肢,上肢离大脑近,神经敏感,注重上肢,是人之常情。但形意拳不是常情,练武一定要气降丹田,发力点降到腰部。 气沉丹田有个小窍门,两臂举过头顶,气就下沉了。太极拳谱日“有上就有下”,正是此理。上举才能下降,形意拳的起式和收式都是两臂上举的动作,强调气沉丹田。 气沉丹田一开始难作到,得等打拳打得周身发热时,两臂一上举,小腹中觉得有了一块酥甜甜的东西——这是气沉丹田,不是硬压。 开始练拳,要在打拳过程中多停停,作作起式。练拳一个月后,一作起式,腹部自然有反应,便是走上了正路。 气沉丹田,还要直达涌泉。涌泉是脚底的穴位,一身阳气的源泉。动物最具力度的肢体是足趾,乌龟、鳄鱼足趾造型之雄强,只有秦汉的铜鼎可以媲美。 由乌龟、鳄鱼的足趾,可推测出远古恐龙的强大,在生物演化的青春期,方可以长出如此元气十足的脚。 佛教的双盘腿坐法,为汉地所没有,汉地传统修炼坐姿为“正襟危坐”,就是现在日本人在榻榻米上的跪坐。双盘腿被称为“胡坐”,胡指印度。 正坐、胡坐都刺激脚心的涌泉穴。坐出来的脚心温热,比按摩效果好。薛颠言打通涌泉穴的好处为“身体屹立如山,虽有雷霆万钧之击,不能撼动其毫厘”,涌泉穴畅通,就产生抗击打能力。 气沉丹田,便可通涌泉。练拳人对气脉的真实体验,绝不是像开山工一般打通了这里那里,而像大蒸笼,蒸汽一腾,便通透了——这是真口诀。拳谱中另有一套歌诀详细解释了三害,名为八忌。武术是姿态之学,三害在拳术姿态中的体现有八个明显处,如下: 出拳高举两肋空,绝力使来少虚空:力猛变迟伤折快,胳膊直伸无返弓;身无桩法如杆立,相击易跌一身空;怒腾气升血充脑,心智变动不机惊。 出拳时,肘部不护住两肋,把力量使尽不留余地,是自处绝境。力量过猛,变化必慢。胳膊伸得直直,身体站得象竹竿,全身力道不实在,比武时容易跌倒。怒气腾腾,气血上脑,反应必迟钝。 薛颠说要用九要、八论来避免三害、八忌,九要是从动势的角度要求肢体,八论是从肢体的角度要求动势。对比九要、八论,可得灵妙姿态。
九要前面讲过,八论如下: 身:前俯后仰,左侧右斜,正而似斜,斜而似正,阴即是阳,阳即是阴。 肩:精气贯顶,肩要下垂,两肘齐心,手势相随,身力至手,肩肘所催。 臂:左臂前伸,右臂护肋,似曲非曲,曲相弓形,似直不直,出用返方。 手:右手在肋,左手齐心,两手阴阳,用力向前,手随身动,势出宜迅。 指:五指各分,形相似钩,虎口圆开,有刚有柔,力要至指,须从意求。 股:左股在前,右股后撑,似直不直,似弓不弓,进则用力,股如反弓。 足:左足直出,右足斜横,步法莫紊,前踵对胫,两足旋转,足趾扣定。 谷:谷道提起,气通四梢,两腿转动,臀部肉交,势随身变,速巧灵妙。 法曰: 九要八论理要明,生克变化有神通。学者悟通玄中妙,心意象形任意行。 “心意象形任意行”一句,表明了象形术的渊源。形意拳又叫心意拳,象形术是形意拳的变种,两种拳法的核心都是九要八论。形意拳和象形术,像昆曲和京剧,梅兰芳等大家是昆京都可以演,自由出入,相得益彰,名为“昆乱不挡”(乱为京剧)。 八论不逐条解释了,九要、四梢、三害、八论、八忌可以相互解释。 《周易参同契》、《翠虚吟》、《玄肤论》等道经都表示,没有把最关键的秘诀写出来,但如果读者抱着虔诚之心反复阅读,就会破解出来,名为“不厌百回读,万遍将可睹”。 不是文章有密码,而是心领神会了。文章自有文法有意境,心有灵犀,能读到文外之意。古人读经时,遇到不懂处,流行拜经,读一字拜一字,虔诚之下,终会读懂,名为“天真积力久,豁然根本现”。 从九要、四梢、三害、八论、八忌,体会一下古人读法吧。 

形意拳是上品。 阴阳、动静、刚柔、虚实。一阴,一阳,一动,一静。动而生阳,静而生阴,动之始则阳生,动之极则阴生:静之始则柔生,静之极则刚生。 动而生阴阳,静而生刚柔。 虚实,阴阳动静之机;刚柔,一动一静之理。一阴一阳谓之道,生生之谓易,成象之谓干,效法之谓坤,通变之谓化,阴阳不测之谓神。 刚柔相推,而生变化,阴阳相摩,八卦动荡,而易行其中。以象形之理言,动则为意,静则为性,妙用为神。动静,动而未发谓之机,发而中节谓之和。 中者,阴阳之大本也;和者,天地之大道也,致其中和,则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心意象形之理而成乎其中矣。 站桩需知阴阳。这段阴阳论,摘取了孔子的周易讲解和《中庸》的文字,的确符合站桩的体验。薛颠言“孔言性命,语极精详”,孔子将修炼说得准确详细。 三体式具天地人,又具龙虎,得阴阳之妙,所以是形意拳的根本。龙虎桩不但在三体式中,而且在形意 拳的一切姿态中——这个秘密,薛颠没有藏私,语为“以后无论操练何种拳势,精意莫不本此。” 这是甘心犯禁。
形意拳门人众多,象形术好在只有他一人。薛颠写书不保守,但形意门规矩大,形意拳谱大行于世,但要从老师口里得到一个拳谱上已写出的口诀,竞很困难。 薛颠弟子李仲轩一直隐居,近七十岁时被某形意同门访到,是个三十多岁青年,擅长打形意的龙形,能以伏地姿式窜出去两米,腰力颇佳。 他尊敬李老,李老也喜欢他。但李老有誓言,一生不能收徒弟,所以不教。李老住所附近有一个小水坝,他告诉李老,他半夜在小水坝上练武。 他预测,李老来看,会禁不住地指点。李老应邀了,没有说什么,高兴地坐在一边。李老师是练武的人,看别人练武,当然会有兴致。 李老总去看,都没说什么。直到有一次,他练完,李老笑呵呵地走过去,看神情是想指点两句。但李老话到嘴边,又转成了别的话,说:“陪我绕水坝走走吧。” 青年知道李老心动了,一阵暗喜,陪着李老走。李老无语,走了很长时间,青年忍不住了,说:“咱爷俩这么好,您就告诉我吧!” 李老有所触动,但还是继续走。结果,绕了水坝两圈,走到早晨三点,李老还是没说。几日后,李老把形意拳根本歌诀《九要论》抄了一份,宝贝一样地送给他。青年早看过《九要论》,一下绝望了,再也不来水坝练拳了。 李老过世时,他来参加葬礼,见了李老家人,说:“老人嘴真严,把该告诉我的话,生给咽回去了!” 桩法是慢性锻炼,不但锻炼肉体,还可以呈现心灵。薛颠言:“静则本体,动则作用。” 一位形意门人站桩之后,后面几天里,走路吃饭时,也觉得自己还是在站三体式,不曾动摇过。 一个中午,他正看电视,突然桩法的感觉又来了,随后便极其困倦,上床后,觉得头顶、丹田像充电似的。过了半个小时,突然“啪”的一下,身体就没了,神志清醒过来。 格外清醒,自觉有智慧,似乎万物奥秘都明白了,自己就是宇宙的本体。他想:“我是不是悟道了?”此念一想,就失去了那份清醒。不是一下失去了,是慢慢失去的,他还想:“坏了坏了!” 他想挽回,一作挣扎,反而全失了。他总结,经过这一变故,才明白人平时的精神状态很低级。他究竟达到了何等境界?不好追究,但这一事例,可证明“桩法入道”不是虚言。 这位形意门人的经历,可以和月溪禅师的悟道经历对照。月溪禅师去牛首山献花岩访问铁岩禅师。铁岩教导他:“汝不可断妄念,用眼根向不住有无黑暗深坑那里返看。行、住、坐、卧不要间断,因缘时至,无明湛湛黑暗深坑,叻的一破,就可以明心见性。” “不住有无黑暗深坑”是烦恼的形象化,不要断烦恼,断了烦恼也就断了智慧,你烦恼的时候,就追问烦恼是从哪来的?在一切日常活动中都追问,终有一日烦恼“啪”的一下没了,便明心见性了。 月溪禅师照此用功,一天夜里,听到窗外风吹梧桐叶的“哗哗”声,就此开悟。 铁岩说的明心见性,是在“啪”的一下后,那位形意拳人得大清醒,也是在“啪”的一下之后,其实并不是真有声音,是一个动势,心理变化了,令生理出现了~个反应。 月溪参禅,搞得“形容憔悴,骨瘦如柴”,追问心念,竞如此消耗体力。龙虎桩不追问心念,身体立久了,产生一个自发的“动势”,“啪”的一下,一念醒觉。 静不是安静,是“能做万物主,不随四时凋”的本体,它是万物的总根源,没有时间限制,无形无象,不会像花草树木般,随着四季荣衰。 入静,就是回归万物的本体。人的心性就是本体的显现,飞禽走兽也有心性,都可入静。 可惜豺狼有食肉的习气、牛羊有吃草的习气,生灵都随着习气走了,不能返还心性,所以造成了万物差别。 月溪禅师曾竖起一指,对众弟子言:“来从遍满虚空来,迦叶佛释迦佛;去从遍满虚空去,观世音弥陀佛;古今诸佛,在老僧指头上,不去不来;老僧亦在指头上,不去不来。.汝等若能识取,便是汝等安身立命处。” 来了满天空的佛,又去了满天空的佛,现在我告诉你,所有的佛都在我这根指头上,我自己也在这根指头上。月溪禅师谈的是入静。 静为本体,动为作用。现在有一种说法,说静反而是更大的动,就像看似不动的星星,其实是高速运动,宇宙是运动的。 宇宙不是本体,星星也是~种现相,现相必然是动的,本体是不动的。将宇宙误认为是本体,说明现今的人对“象形取意”这门学问离得太陌生,圣学久不传矣。 
六合有内外之分,内三合:心与气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外三合:手与足合,肩与胯合,肘与膝合。又日:筋与骨合,皮与肉合,肾与肺合,头与手合,身与足合——又谓之内外三合。
总而言之,合则全身法合,即是神合、意合、精气合,光线茫茫神光四射,一气贯通而谓之真合也。法曰. 心要虚空精神要坚,意要安逸气要浑圆。神光耀射光线绵绵,全体法象无处不然。  
形意拳也叫六合拳,六合论讲了内在和谐、外在和谐、内外和谐的方式。法曰中“神光耀射光线绵绵”一句,讲到了光。六合论是形意拳原有理论,法日是薛颠写的,形意拳不谈光。道家“内景功”要想光,静坐时想像发光的神仙居于身体内部,将肉体化为仙境。内景功是道家的小功法,唐朝以后练的人就少了。象形术是武术,以姿态锻炼,不是观光想影。 象形术提到的光,不是真有光,是指灵感。文学上,一个人有灵感,形容为“心中一亮”或“眼前一亮”,便是此意,光亮是一种感觉,不是真有光亮。 比武时要“神光耀射光线绵绵”才能取胜,是说比武时要灵感不断,方能瞬间克敌。 六合是标准,要达到六合,薛颠写出了“锻炼筋骨”一章,这一章节,也是对“九要、八论、四稍、三害、八忌”的总结,将这些理论归纳出一个具体的练功方法,如下: 欲求身体之健康,首要锻炼筋骨。骨者,生于精氕而与筋相连,筋之伸缩,则增力,骨之重者,则髓满(髓是人之精也)。筋之伸缩,骨之灵活,全系锻炼。 头为五阳之首,尾闾是督脉之门。头宜上顶,尾闾中正则精气透三关入泥丸(脑海);背胸圆开(指背筋胸筋撑开),气自沉下归丹田(小腹);两臂抱撑,肩窝吐气,开合伸缩,力达指心(指,手指;心,手心,属筋); 象其形,龙蹲,目之精,爪之威:虎坐,摇首怒目,胯坐挺膝腰:腰似车轮转,身有水准线;两足心含虚.抓地如钻钻;两股形似弓,进退要连环,骨灵河车转(如机器之轮轴也): 筋络伸缩如弓弦,身劲发动若弦满,手出如放箭,运动如抽丝,两手如撕绵;手足挺劲力(手足四腕力也),叩齿骨自坚(齿属骨); 行其意,摇首搅尾闾,动如飞龙升天,践如猛虎出林,纵跳灵空象猿猴,步法轻灵如猫行。 得此要素,神乎技矣。 此篇是宝,透露练拳秘诀。首先指明健康在于筋骨,外家拳讲究练骨,骨头重,别人一触即痛,技击占便宜。所以有踢铁棍、打木桩的练法,来增强骨骼的硬度。 薛颠说骨是精气所生,做“练精化气”的功夫才能骨重,原来练精化气的道功,有直接的技击效果。 骨重——骨头的密度大,骨髓饱满。骨髓是精,薛颠说练精化气的方法是“头上项、尾椎中正”,头是阳气聚集处,尾椎是督脉开始的地方,督脉是阳脉,头和尾相对了,精气孕化,会生髓。 骨头的硬度是髓滋养出来的,得到充分养料的花,总是叶挺枝坚。另一个增强骨骼密度的方法是——叩齿骨自坚,让上下牙轻叩,就是坚骨之法! 形意拳四稍理论说,牙齿是骨头的稍,是骨头最敏感最显露处。旧时代,镶金牙是时髦的事,有的老人只掉了几颗牙,觉得早晚都得掉,于是把好牙拔掉,镶上一口金牙。结果很快身体大差,往往早逝。损牙便伤了骨,反面证明齿骨的关系。 骨头等于是弓背,筋等于是弓弦,弓弦韧性大,射出的箭才远。筋粗长,方能力猛。猫科动物弹跳力惊人,因为胯部的筋又粗又长,能让跨骨最大限度地撑开,等于拉满了弓,将身体射出去。 薛颠用“放箭、抽丝、撕棉”来形容拳劲,揭示用的是筋力,而不是肌肉纤维丛之力。 肌肉纤维丛的力量有限,练得膀大腰圆,周身肌肉块,但肉厚筋软,并无力量。而一个练拳的干瘪老头,胳臂上的肌肉耷拉着,比武却有虎豹之威,是肉软筋强。容易让人误解为是凹胸凸背,结果练成了驼背。薛颠解密“含胸拔背”不是外形,而是胸口、后背的筋撑开了。以撑雨伞比喻,含胸指的是雨伞底部的枝条都撑开,形成空间,拔背指雨伞项部的枝条撑开,形成棱。 含胸拔背是打开了一把雨伞,撑满了筋,不是弯曲脊椎。筋参与“炼精化气”的过程,胸背的筋撑开,气才能降丹田。 还有一句奇妙的话——肩窝吐气,肩窝是锁骨内凹陷处。练拳时,后背是最敏感的,气血变化大。肩窝里的筋撑圆,后背的热就能传感到肩窝里,锁骨一温热,内脏就受益了。 肩窝不通,像人死死地憋着一口气,肩窝通透,像把气吐出去了,所以名为“肩窝吐气”,不是肩窝凸起。 健身房中举物、拉物的负重训练,能练肉不能锻炼筋,因为刺激的是肌肉群。不刺激肌肉群,才能锻炼到筋,薛颠指出方法为——吸手脚心。手脚心是筋的窍门,手脚心凹陷,便牵动了筋。 吸脚心为“两足心含虚,抓地如钻钻”。不是脚趾像钻头钻地,而是脚心内含、十趾抓地后,感到有股劲像钻头似的往脚心里钻,一直钻到身体内部,引发得身体作出水母一样的抽缩动作,这便是练筋了。 抽缩极快,不可控制。吸着手脚心来练拳,突然会小腹一紧,脊椎震动,厉害的能弯了腰。这是牵动了小腹的筋。 有人说八卦掌不利于技击,身法灵活,击打力却不强。八卦掌训练之初,只练“吸脚心”一点,一日走三百圈,两个月后就有了筋力,击打能力很强。武术的常用辞汇“含胸拔背”, 八卦掌是形意拳的友拳,巧妙 各有不同,而原理相通,可以相互参究。除了手心脚心内含之外,手脚腕挺力也是练筋之法。 汉字的同音字往往在意义上也有关联,劲与筋同音,劲就是筋力。 骨灵河车转——河车是南方旧时代农家的水车,架在田头,人踩水车,可将沟渠的水调到田中。 道功的“转河车”,是练精化气,比喻气在体内回圈。此处的转河车,不是精气,指骨盆,系在骨盆上的筋强韧,骨盆运动起来,拳头上的击打力量可翻倍。 最后薛颠强调“如龙如虎如猿如猫”的动势,都是在头项和尾椎上获得的,此为点晴之笔。3、桩法入道抻劲拔骨 观世之进化,每种事业,无不先立基础而后进展,基础固,则进步速。拳术之道,尤宜先立基础,故初学,以桩法为始。一日降龙桩,二日伏虎桩。 练此桩法,先要虚其心,涵养本源,以呼吸之气下贯丹田,而充实其腹,慢慢以神意运动,舒展肢体,使气血循环周身,流通百脉,脏腑清虚,筋络舒畅,骨健髓满,精气充足,而神经敏锐,故谓之养基立本,此桩法慢练增力之妙法也。

谚云:“本固枝荣”,儒谓“本立而道生”。以后无论操练何种拳势,精意莫不本此,虽起初不得妙境,久而久之心领神会,不难妙极神明。否则不依规矩,操之过急,四肢必生挫折之苦,虽费神劳力而不得佳果。 桩法慢性之锻炼,系顺天命之性,合乎自然之道,一动发于性,一静存于命,偈日:“静为本体,动则作用”,正是会意象形之法门,而道蕴藏其中矣。急练求之者,难得其中实益也。
桩法是形意拳、象形术的基本功,是站立不动之法。习武要改变旧有的运动习惯,打拳时改变较难,先在站姿中改变。 有降龙、伏虎两个根本桩法,其实两个桩是一个桩,就是形意拳的三体式。三体式是形意拳的根本,所谓“万法不离三体式”。 三体式为:一步向前迈开,两足分出前后。前脚直指正前方,后脚外撇,重心在后脚。前手向前方伸去,高度在胸口,后手藏在前肘之下,腹部之前。 气在胸部上升、腹部下降。站桩片刻,前手与胸部感应,会不自觉地上拾。后手与腹部感应,自然有降力,如不控制,会缩贴到腹上。 降龙是把飞龙拽住,可比喻为放风筝的劲,有控制地放飞,劲是向上的。伏虎是把老虎按在地上,不让它动,劲是向下的,老虎脖子肉厚,根本无法按牢。 按老虎,好比是按水瓢,一死按,瓢就滑开了,把手按到水里去了。两只手就是两个桩,前手是降龙桩,后手是伏虎桩——错,如果两只脚做到两手的状态,才真是降龙伏虎。 前脚是放风筝的劲,后脚是按水瓢的劲,三体式便齐备了龙虎二桩。三体式是天地人,头颈叫天,胸腹叫人,腿脚叫地。天地生人,所以练拳先要摆正头颈和腿脚,如此才能滋养五脏、端正脊椎。 人参赞天地之造化——人能参与天地演化,所以胸腹反过来能滋养头颈腿脚。气沉丹田,可以通涌泉,便是腹影响了脚,人影响了天地。  
在古人的理念中,生命是分为上下两段的,胸、腹两段代表人,符合这一理念。葫芦是典型的上下层,古人将葫芦作为生命的代表,比喻人的胸腹,修炼时的身心变化叫“壶里干坤”。 胸阳腹阴。阳如火,有向上之力,阴如水,有向下之力,所以在胸前的手会不自觉地向上,在腹前的手会不自觉地向下。 胸在腹上,向上运动的阳居在上位,向下运动的阴居在下位,分道扬镳,不会交合。道家因此发明了“小周天”功法,腹胸之气交合。 小周天象煮水。火在水下,才能把水煮熟。如果火在水上,就永远不可能煮热水了。原本在下向下的向上了,原本在上向上的向下了,称之为“颠倒”。 小周天静功难操作,在拳术则简单。三体式的前手为龙后手为虎,也就是前手是胸、后手是腹,向前迈一步,后手变前手放出,前手变后手按下,就完成了颠倒。 这个颠倒龙虎的动作,就是形意拳的第一拳——劈拳。道经《翠虚吟》说道功分三品,上品简易而易成,中品要妙而可成,下品烦难而难成。 

         


——————————


昔日少年武为尊,而今邻里少传人。 冷落多见练武场,人少并非学子贫。

有人甘学跆拳道,喜将韩装着于身。 我辈武友勤奋起,弘传国粹万年春。


谢谢各位师兄关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