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悟空问答

 yh18 2017-06-17

首先,一季度GDP是受益于去年fangdi产的火爆效应;其次,靓丽的GDP对普通人,尤其是投资者未必是好事。

下面具体说明:

前段时间的4月17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一季度经济数据,GDP同比增长高达6.9%,CPI同比增长仅为1.4%。

如此高增长、低通胀的经济数据真的是很完美、很亮眼,然而当天的股市确是跳空低开下跌,之后的几天更是头也不回的大跌了100余点。

股市的下跌,主要原因之前已经说过多次,那就是监管机构的强力监管导致的资金撤离+央行缩表下的货币供应量减小造成的资金双重失血。

央行在缩表、银监会在高压监管、证监会在狂发新股......投资者面临的已经不是单一监管部门的攻击,而是多部门、连珠炮式的轰炸。

回顾近几年的金融市场,似乎每隔两年就要发生一次流动性危机:

1、2013年的钱荒

2013年6月,货币市场出现“钱荒”,起因源于银行借同业业务投放“非标”资产。

具体来说,“非标”资产就是非标准债权资产,它不能在银行间市场或交易所流通,银行通过银行理财或同业业务等形式投资的类信贷资产都属于非标准资产。

本来,银行的具体业务归银监会管理,央行不干预,但是,“非标”增长大幅派生了M2,也就是广义货币。

银行的业务派生出了货币,这是在扰乱央行的货币投放计划,央行当然不会坐视不理,随后央行便借“钱荒”一事,整顿了同业市场。

2、2015年的股灾

2015年6月股灾,触发点是证监会清查配资。在股市最为火爆的时候,多少银行理财资金投放给了股票配资使用,证监会不知道,但银监会在大体上是能掌握这一数据的。

如果银监会把相关数据告诉证监会,那么证监会就会掌握配资的大体数据和市场的杠杆水平,很可能就不会疾风暴雨式的清理配资,或者在清理配资诱发股灾之后,也不会一副不知所措的样子。

3、2017年的股、债、期大跌

2017年4月股市、债市、期市的齐跌,则是央行“缩表”下,市场由于货币乘数效应导致的资金面骤然紧张+银监会强力清理“委外”业务导致的违规资金急速撤出金融市场+证监会狂发IPO对市场资金的抽血和特停“雄安”股导致的资金虹吸的共同产物。

回顾中国最近这几次“流动性危机”,每一次都有着各监管主体协调不当的影子:

2013年的“钱荒”,反映了央行与银监会在同业业务上存在的不协调;2015年的“股灾”,反映了证监会与银监会在银行理财资金数据分享上的不协调;2017年的“股、债、期”大跌,反映了央行、证监会、银监会三大金融监管机构在整体宏观监管上的不协调。

证券、银行、保险、货币,本来是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浑然一体、相互影响的市场,但现在的分业监管制度却导致了一行三会你管你的、我管我的、各自为政、极少配合。

在这种监管制度下,投资者往往会由于监管部门的协调不当而造成血淋淋的亏损,这也是为什么每隔两年,中国就会来一次流动性紧缩的一大原因,同时这也是很多业内人士积极呼吁“混业监管”的重要依据。

2017年,中国的金融领域正在经历一场以“防风险、去杠杆”为核心的轰轰烈烈的监管运动。由于中国的投资环境与政策的松紧有着密切关系,所以2017这个监管大年势必会导致投资市场出现小年,无论是投资风险比较大的股市,还是风险比较小的固定收益产品,都要擦亮眼睛,打起十二分的警惕。

1、股市抢超跌反弹为上策

目前股市里,次新股、科网股、传媒股是管理层重点盯防的对象,这些被管理层视为“黑五类”的股票,管理层就差亲口说出“只准跌、不准涨”了,所以这类股票只买超跌,一有反弹立马闪人,绝不恋战。

而大消费蓝筹股,由于现在市场上所有人都看好,所以“多头耗尽、空头开始”的现象很有可能会发生,个人的看法是有相关仓位的要降低、没有仓位的不要追涨。

目前1000余只股票跌破去年2638时的低点,已经证明现在是十足的熊市,而熊市的一大逻辑就是所有的板块都要跌一遍,大消费蓝筹还能坚挺多久,必须对此抱有警惕的心态!

2、固定收益产品擦亮眼睛

最近一两年出事的“某租宝”和“某亚金属交易所”,已经让无数投资者血本无归、倾家荡产了,再加上最近频频出事的理财产品飞单和目前资金面的紧张,那些不知名的野鸡财富管理公司和P2P公司的理财产品面临的风险只会越来越大。

所以买固定收益产品,也不要掉以轻心,看清合同条款而不是宣传口号,去网上查一查公司有没有负面新闻,是防风险的重要一步。

高压监管导致的流动性危机正在成为越来越多投资者的梦魇,越来越多的风险事件正在发生,一不小心,你就有可能破产。如何安全投资,保住自己的本金,已经成了每个投资者必须面临的问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