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之洞捐建希望小学,死后多年,这学校学生掘了他的坟墓!

 每日汉字 2020-09-11

清朝最后一个儒臣张之洞,一生致力于洋务运动,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他清贫一生,一到年关的时候,就要去当铺,用衣物换来些钱度日。死的时候,张之洞家人连丧葬费都拿不出来,还是门生故友捐钱的。就是如此清贫,他还是在家乡建所学校,令他没想到的是,自己死后多年,这所学校的学生掘开了他的坟墓!

(张之洞)

在晚清历史上,张之洞绝对是一个可圈可点的人物。晚清,社会矛盾尖锐,张之洞就如医生,治病救人。在他的一生中,做的大事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兴办洋务

张之洞作为洋务派的代表人物,主张学习西方法律,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他与刘坤一合上《采用西法十一条折》的具体措施,但是学习和采用西法要有前提,即“中学为体”,中法的根本原则不能动;“西学为用”,西法的基本原则不能学。

2、修建芦汉铁路

光绪十五年(1889年),张之洞上奏朝廷,建议修筑一条芦汉铁路,自芦沟桥至汉口,以贯通南北。他认为铁路之利,以通土货厚民生为最大,征兵、转饷次之。他提出芦汉铁路是“干路之枢纽,枝路之始基,而中国大利之萃也” 。朝廷准奏。

3、修建汉阳铁厂

光绪十九年(1893年),张之洞主持的汉阳铁厂建成,包括炼钢厂、炼铁厂、铸铁厂大小工厂10个、炼炉2座,工人3000,采煤工人1000。这是近代中国第一个大规模的资本主义机器生产的钢铁工业,而且在亚洲也是首创的最大的钢铁厂,日本的钢厂建设还比这晚几年。此外,张之洞还办了湖北织布局。

4、重视教育

张之洞十分重视教育,创办和整顿了许多书院和学堂。在湖北,有两湖书院、经心书院,又设立农务学堂、工艺学堂、武备自强学堂、商务学堂等;在南京,设储才学堂、铁路学堂、陆军学堂、水师学堂等。

此外,在张之洞在湖北地区先后成立了自强学堂(今武汉大学前身)、武备学堂、农务学堂(今华中农业大学前身),武汉科技大学的前身—湖北工艺学堂。在南京创立三江师范学堂(今南京大学前身)。

(张之洞)

张之洞为官一生,以干练务实的作风,清廉无私、大得人望。在吏治腐败、贪风盛行、政弊俗污的清末做到始终清廉不染,在民众心目中,保持了廉洁清正的名声,真可谓是“出淤泥而不染”。

张之洞家儿女较多,一旦遇到年节时候,经常揭不开锅。所以,张之洞每到这个时候就要光顾当铺,用衣物当回些银子。

1909年10月4日晚9时左右, 73岁的张之洞离世。因为家中清贫,子女竟然拿不出丧葬费,多亏张之洞生前门生故旧很多,大家捐款,才算安然下葬。

平时不贪不占,工资又不足以维持生计,但是张之洞还是在家乡捐建了一所学校,当时称为慈恩学堂,如今是南皮县第一中学。

他万万没想到,自己死后多年,自己拿钱建立的这所学校学生掘开了自己的坟墓。

经历了军阀混战,抗日战争,张之洞坟墓一直安然无恙。然而,文革开始后,张之洞的命运发生了改变。

1956年,牟安世著《洋务运动》问世,该书在导言中称,“所谓洋务运动(或称‘同光新政’),乃是清朝统治者在汉族地主官僚和外国侵略者的支持下,用出卖中国人民利益的办法,换取外洋枪炮船只来武装自己,血腥地镇压中国人民起义,借以保存封建政权的残骸为目的的运动。毫无疑问,这是一个反动的、卖国的、并以军事为中心的运动。”随着洋务派整体评价的走低,张之洞也未能幸免,这位“晚清儒臣”,“洋务巨擎”一转变为“洋奴”、“卖国贼”。

1966年6月1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横扫一切牛鬼蛇神》,提出“破除几千年来一切剥削阶级所造成的毒害人民的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

1966年秋天,以南皮中学学生为主的红卫兵造反派,扛旗打锣来到墓地,先将张之洞墓碑拉倒,然后开始掘墓。“全身是完整的,皮肉干白,贴在骨头上,衣服见风后就成了布片,到处飘散。”村民张执信直到现在,还记着掘坟的情况。

几经努力,现在张之洞已经重新下葬。

(每日汉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