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闲农业在发展中还存在很多问题,特别是一些家族式管理,亲情、管理长期交织在一起的农庄,如果没有好的主题定位,没有产业支撑,没有创新经营模式,其发展之路一定是艰难的。 1道路指示不规范 有些农庄道路指示不规范,有的农庄干脆没有指示牌,有些农庄倒是有指示牌,却标注模糊难解,或者胡乱估算里程,或者被损毁却没有及时进行修复。 2不懂网络营销 休闲农庄虽说“酒香不怕巷子深”,但是,在选择如此丰富的时代,你坐等客源的是万万不行的!农庄一定要有营销人员和营销队伍。如今社交网络平台不用花钱,只需营造氛围、推介庄园、互动交流培养感情、实时制造话题引起关注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没有产业依托 休闲农业要走产业化路线,大家相互借力,共同造势,依托种养产业,那是需要功夫的,很多老板没有这个耐心;依托独特自然资源和人文历史遗迹的,又是可遇不可求。如何为自己找到产业依托,找到盈利模式与盈利点,这是农庄长续发展的核心。 4同质化经营 同质化农庄就是自己有的别人也有,别人没有的自己刚好也没有。一些农庄闭门造车,完全凭自己主观判断搞开发建设,没有主题,没有创意,没有吸引力,没有竞争力。看别人生意好,就复制一个庄园、农家乐出来,害人害己。 5经营设施简陋 城里人来弄庄是来享受的,不是来遭罪的!你可以土,但不要把粗陋当“土”!该有的配套必须要有,比如一个干净的厕所,舒适的客房,可口的饭菜都是最基本的经营条件。最无法容忍的是明明通讯条件具备的地方,偏偏不给你提供wi-fi!当然,对很多司机来说,没有停车位的滋味真真不好受。 6缺乏合作精神 某休闲农庄的隔壁是个水果园,曾建议他们连在一起,这样,休闲农庄多了一个观光园,水果园增加了游客采摘收入。结果,两家居然都不同意。 还给一个农庄建议,让他们联合下各种户外运动俱乐部,或者老年活动中心,或者幼儿园、小学,联合在农庄搞各种活动,营造人气,扩大影响力。但都不愿意主动联系。 7生态环境较差 很多农庄主都都把精力用在自己农庄的内部建设上,岂不知,农庄的周边环境也是很重要的,试想,一家人高高兴兴去农庄,沿途如果看到的景象杂乱污秽不堪,心情肯定大打折扣。农庄如果和村民关系没处理好,随时都会出现各种意外。 8服务质量低 每逢节假日,生意火爆,很多农庄人手不够,临时把亲戚叫来帮忙,由于亲戚不是做餐饮、住宿等服务行业的,如果管理部到位很容易让顾客不爽。休闲农庄、农家乐的生意主要就是靠熟客维系的,离开熟客或者熟客介绍熟客,生意肯定不会好的。 很多农庄长期服务人员,大多也是非亲既故,和农庄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这样的用人体系下,或碍于脸面,或碍于人情,或碍于懒惰,平时就疏于管理和培训,到忙时就可想而知了。 9没有经营理念 有些农庄开始收门票,把自己发展成一个景区。当然,要发展景区也没错,问题是,你的农庄定位到底是啥?休闲农庄当你脱离“休闲”这个路子时,你的发展道路越来越窄。当游客对你的农庄的印象是景区,而非休闲度假地时,他们会遵循一个惯性:景区只去一次!更何况,来山庄的多是当地人,一个“景区”有多大魅力让当地人逢假日就要来?几年之后,实际并非景区的你,日子可想而知。或者说,你已经卖了几年门票,今年生意冷静,也是在情理之中。 10创新意思不强 很多农庄的老板是当地呼风唤雨的人物,长期以来的经商优越感让他们很难听进别人的建议,在他们看来几乎没有自己搞不定的事情。很多农庄主一方面他们文化程度不高;另一方面生产技术也是外行,你给他说的任何改进都置若罔闻,都认为你是瞎胡闹。他想怎么干就怎么干。 中国无数农庄是家族式管理,亲情、管理长期交织在农庄日常运营中,人的问题,模式问题也制约着休闲农业产业的发展。 |
|
来自: 阳光普照一生 > 《万青山花海小镇旅游度假风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