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什么是“存疑有利于被告”原则

 stronger5rcw3m 2017-06-18

  核心内容:我国新的刑事诉讼法在字里行间无不体现“存疑时有利于被告”的精神。作为一项诉讼原则,从司法部门对该原则适用的情况来看,对“存疑时有利于被告”的理解尚存在一些不准确的地方。以下就由法律快车小编为您详细介绍什么是“存疑时有利于被告”原则,以及适用问题。

  “存疑时有利于被告”的含义

  在对事实存在合理疑问时,应当作出有利于被告人的判决、裁定。该原则在适用中可能表现为许多情形:当事实在有罪与无罪之间存在疑问时,应该按照无罪来处理;当事实在重罪与轻罪之间存在疑问时,应该认定为轻罪;就从重处罚情节存在疑问时,应当否认从重处罚情节;当无法确信某一犯罪行为是否超过追诉时效时,应当不再追诉。

  专家认为,“存疑时有利于被告”原则的适用前提应该是指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存疑”是指对案件事实存在着合理的疑问,而不是对法律的疑问。

  作为一个司法者,没有权利动辄怀疑刑法的权威性和确定性。相反,我们应该笃信刑法是正义的表述,刑法的规定是明确和合理的,否则,自身尚且含混不清的法条是不可能成为司法的根据的。所谓的疑问,只是对案件事实的疑问。例如,刑法第二百六十七条第二款规定:“携带凶器抢夺的,依照本法第二百六十三条的规定定罪处罚。”对于现实中的很多携带水果刀抢夺的是否应该定抢劫罪,有些司法人员常说:由于刑法并没有规定多长的刀具属于第二百六十七条中的“凶器”,所以刑法自身存在着疑问。因此,对于即使携带了可以折叠的水果刀进行抢夺,也应该按照“存疑时有利于被告”的原则,还是按照抢夺罪处理。刑法规定的内涵根据其立法意旨以及条文上下文之间的关系,总是可以确定其不法类型的。如果刑法的内容是含混的、有疑问的,刑法不可能成为定案的依据,也无法指导案件事实的形成。但案件事实由于各种原因,如证据的缺失或事实本身具有混合类型的特征,可能无法达到证据充分的程度。因此,“存疑时有利于被告”的原则,首先是对案件事实的存疑,而不是对法律的存疑。当对刑法存在疑问时,只能说明对刑法的理解和领悟还有深化的空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