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摘

 小蓝2266 2017-06-18
摘录:
《不与自己对抗,你就会更强大》
        一位将军说过,你战胜不了对方,就请加入他们。
                                              --第2页
        强大不是因为你战胜了自己,而是接纳了自己。
                                               --第1页
         她告诉我,甚至连她的祷告也毫无回应。我跟她讨论了两种类型的祷告:一种是希望上帝能够把坏的东西赶走,另一种则是放弃挣扎---“放开手,把一切交给上帝。”米歇尔说,她从来没有将自己的难题完全交给上帝,那不是她的风格。
                                               --第5页
          米歇尔注意到,她越是接受自己的焦虑,焦虑就会变得越轻;她越抗拒,焦虑反而会越重。因此,对于米歇尔来说,在生活中学会“接受”---接受自己的焦虑,接受自己就是一个容易焦虑的人---是十分有益的。我们的治疗效果不是以她脸红的频率和次数,而是以她对自己脸红的接受程度来作为衡量。
                                                --第5页
        在米歇尔的心里始终住着一个顽固的小人,她在说:“我一定要努力为减轻焦虑而练习接受自己。”其实,这并不是真正的接受。真正的接受,意味着接纳在我们身上发生的任何事情,时时刻刻,原原本本。
        问题的唯一答案是,首先要接纳我们的问题,全面地,彻底地,不管是怎样的问题。
        米歇尔接受了自己的脸红之后,也就不再脸红了。
                                            --第6页
        我们冀望的生活与现实差别越大,我们就感觉越糟糕。
                                            --第7页
         没有人能伤害我们,除了我们自己。
                                            --第11页
          对于当众讲话产生的焦虑,唯一持续有效的解决方法就是:让焦虑随便来吧!我们必须终止屏蔽焦虑的打算,学会并且愿意一边颤抖着一边讲话。如果我这么做,我的焦虑很快就会退去。甚至在演讲开始之前很久,我对焦虑的乐于接受就已经让整个恶性循坏停了下来。
                                              --第17页
           与我们感到不舒服的事情展开战斗,只能让事情变糟。我们越能接受焦虑、身体不适、失眠和婚姻中疏离的痛苦---以及随之而来的自我怀疑---我们的状况就会变得越好。
                                              --第20页
           我的一位同事曾经幽默地说:“当你抗拒什么的时候,它会先跑到地下室去锻炼身体!”
                                              --第21页
           所谓痛苦,不过是那包裹你智慧的那一层壳破碎了。智慧总是被痛苦包裹着,只有当痛苦的壳破碎,我们经历了痛苦之后,智慧的果实才能显露出来。这就是痛苦的原理。当你以这样的视觉去看待痛苦时,就会在接受痛苦的过程中变得智慧,变得强大。然而,在这个世界上,大多数人却不愿意接受痛苦,他们总是抗拒痛苦,结果便使得自己越来越痛苦。对待痛苦,我们不能自作多情,而是应该默默地接受。痛苦就像一剂苦口的良药,哪怕再苦,你也要静静服下去。如此,才能从痛苦中解脱。---纪伯伦
                                            ---第33页
         为什么那些内心强大的人都能承受别人承受不了的痛苦?苏格拉底面对死亡是那样的平静,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时其肉体的痛苦无人能够承受。可以说,内心越强大的人,越能承受人生的苦难;而越是能承受苦难的人,内心就会越强大。苦难是一所最好的学校,一个不能承受痛苦的人注定是一个内心弱小的人。
                                           --第32页


     《当下的觉醒》
       每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都是为了“离苦得乐”,而如何远离情绪的痛苦与烦恼,成为一个真正幸福快乐的人,答案同样非常简单:活着当下。
                                             --第2页
       当充满负面心智的小我消融时,我们很自然地会达到与万事万物合一的状态。
                                           ---第3页
       除了存在本身,一切皆是虚幻。为了保持临在,你需要更加关注周边的环境,不能浮想联翩。
                                           ---第4页
       假定我们已经知道,优良的生活品质乃是由积极的态度、掌控情绪进而掌控身体的化学物质、活着却不过分地改变自己,以及良好的社会互动所组成,那么,任何一位当前的心理学家都会提出与上述八条相似的建议。
                                          ---第13页
        埃克哈特·托利以及当代大多数心理学家给出的最重要的建议是:管理我们的情绪并享受它们,不要让它们的活动影响我们的决策和智力。要实现这个目标,只需了解它们为何会出现,识别处它们出现的原因,并理解它们之所以会出现的深刻含义。
                                           ---第14页
       当你给一个境遇贴上“坏”或“讨厌”的标签时,苦恼就开始了。
       苦恼,只是在我们认同它、抱怨它、逃避它时,它才会伤害到我们。而停止受苦的唯一方式就是穿越苦恼。
       苦恼的原因之一是二元性的分类--这是我们西方人理解生活的方式。二元性让我们把事情看成是“非好即坏”的,我们认为事物分为好和坏两种,一种是好的,一种是坏的。
        二元性只是一个幻觉,因为非二元性才是至高的真相。
                                          ---第12页
         萨满祭司依格加卡加克说:“真正的智慧只能存在于远离人类的巨大孤寂之中,只能存在于艰难和困苦之中,因为孤独和困苦才可以打开人类的心灵。”
                                          ---第39页
        不对别人的小我进行反应,这是战胜你自己的小我最有效的方式。
                                埃克哈特·托利
        在埃克哈特·托利看来,战胜自己的小我最有效的方式就是不对别人的小我产生反应。当我们被外面汹涌的小我---他企图用傲慢自大来摧毁我们---所击败的时候,正是我们应该加以学习和锻炼的绝佳时刻。不为所动是我们能够采取的最好的方式,这种方式不会激发我们内在的小我,不会使其调用不同的自我去建造防御体系。对抗是小我喜欢的方式,“想要证明自己比对手更强”是他炫耀能力的必要借口。但是对这种小我的对抗值得大动干戈吗?另一方面可以肯定的是,当我们放弃对抗的时候,当我们忽略对手的时候,他的小我就要比仅仅是口头对抗的失败而更加苦不堪言。
---62页
         我们要知道,生活中发生的任何事情都是我们自己的责任,只不过是因为我们没有正确地选择地点、时间和人物罢了。但是对于内在的自我来说,因为小我的存在,他总是倾向于责备别人。
---63页
         若想活在当下,我们必须更加关注我们的行为以及周遭的一切。
---72页
         唯一的途径就是活在当下,活在此时此地,享受今生的生活。
---74页

      《定制人生》
         我早年崇拜的英雄之一巴克敏斯特·富勒曾经对犯错误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他说,他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就在于他一生中比别人犯了更多错误。
---第2页
         对明智者一言足矣:去听,去做,你的人生就会无限精彩。
---第5页
         快乐就从现在开始:当你告诉别人时,也许没人会相信,但是,快乐确实是可以选择的。你可以马上快乐起来。是的,马上。怎样才能快乐起来呢?只要你有决心就可以。无须更有钱(虽然有钱是件好事)。无须更苗条(虽然你希望这样)。无须任何东西(虽然你还是希望能拥有它们)。你只需简单地说一句:“从现在开始,我要快乐。”很多人不知道这个秘密,因为他们没有自己的人生指南。笑吧!高兴吧!“如果你不快乐,你将错失一次绝好的机会。”
---第6页
     《幸福的方法》
        一些针对日志的研究表明,把正面和负面的经历都写下来,可以提高我们的身心健康水平。
---26页
        当我提到快乐的时候,我并不是指持续的情绪高涨的状态,我们都会经历情绪上的起伏,虽然生命中不可避免地会有悲伤的情绪,诸如失败或失去了时候,但我们依然可以活得幸福。事实上,期盼无时无刻的快乐只会带来失望和不满,并最终导致负面情绪的产生。幸福并不需要一直高涨的情绪,也不是完全没有负面情绪。一个幸福的人也会有情绪上的起伏,但会在整体上保持一种积极人生态度。他经常被积极的情绪所推动着,如欢乐和爱,很少被愤怒或内疚这些负面情绪所控制。快乐是常态,而痛苦都是小插曲。要想获得真正的幸福,我们必须明白无论我们遇到怎样的悲伤、考验还是波折,我们都应该为活着本身而感到由衷的快乐。
---36页
         衡量人生成就的标准既不是金钱,也不是知名度、命运或是权力。衡量人生成就的标准应该是幸福。
---53页
        
        对人而言,幸福感应该是我们衡量人生成就的唯一标准,因为它是所有目标的最终目标。金钱除了可以提供食物和居所外,只是一种实现目标的手段。有趣的是,我们经常搞不清楚目标和手段的区别,以牺牲幸福(目标)来换取金钱(手段)。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在过去几年里将注意力转到了有关幸福的研究。在他的研究中,卡尼曼和他的同事们几乎没有找到幸福和财富的必然联系。大部分的人会认为高收入等于快乐,但事实上这个说法是极虚幻的。高收入的人对生活会比较满足,但不会因此比其他人更幸福,他们甚至更容易紧张,也不太会去享受生活。令人惊讶的是,许多人在富有之后居然比在努力致富的过程中还要沮丧。太多成功的人有着压力和烦恼的问题,他们甚至因此而酗酒或是吸毒。矛盾的是,成功反而使他们不开心。在成功之前他们可能也曾有不开心的日子,但他们一直相信,只要成功了,他们就会得到幸福,而当他们达到目的时才发现,原来所期望的根本就不存在。而在此时,他们感到自己的幻想(也是很多普通人的幻想)---物质和地位可以带来永久的幸福破灭了,而陷入“现在怎么办”的深谷。既然财富无法使人幸福,为何还是令我们如此痴迷呢?从进化的角度看,有可能是人类远古历史影响了我们现在的行为。当人类还在原始时代时,更多的物质资源决定我们是否可以度过下一个严冬或是自然灾害,因此储存成为一种习惯。至今,很多未来已经相当有保障的人仍然在拼命储蓄。储蓄不再是为了生存,而仅仅是为了储蓄。我们不再为生活而储蓄,而是为储蓄而生活。在决定和判断的过程中,人们通常也会将物质放在精神之前去考虑,主要原因是物质容易计算。我们习惯性地对物质作出评价,比如财富和声望,而不是难以衡量的情绪或意义。社会教我们的道理就是物质至上,只在乎那些可以“数”得出来的东西。房子的价值可以用钱的数量衡量出来,而我们对家庭的爱却不行。
---54页
        《活着已值得庆祝》
          我们有关价值的定义在这三十年中被颠倒过好几回了,可是有关幸福的假设却从未改变过句式:“如果我有……我就幸福了。”就这样,幸福总在前方,我们永远够不着它。直到有一日,我听到一个二十出头的小伙子对我淡淡地说:“幸福嘛,活着而已。”一时惊艳。
---序一
         孔老夫子说,“父母在不远游”,有这样的妈在,死什么的对我来说太远了,不去。
---8页
        看过了这么多生生死死,才知道人的祸福真的就在旦夕之间,不如意事 十有八九,不是这儿就是那儿,反正总得有那么点儿不合适,活着即是最大的福祉。我们不能在无偿受赠一块大蛋糕之后还抱怨上面没有樱桃,对吗?病友们常在一起讨论谁更“倒霉”一些,而我倒是觉得,我们都是比较幸运的,因为都只是局部不合适而已,真正全身都不合适的在隔壁的太平间躺着。
---17页
        “残疾无非是一种局限。有的人不能看,有的人不能握手,我呢,想走却不能走。那么健全人呢,他们想飞但不能飞---这是一个比喻,就是说健全人也有局限,这些局限也送给他们困苦和磨难。很难说,健全人就一定比我们活得容易,因为痛苦和痛苦是不能比出大小来的,就像幸福和幸福也比不出大小来一样。”和我同样身体有残疾的作家史铁生先生说得真是深刻。
---26页
        我也总告诉她,在外面要彪悍一点,被欺负的时候,一定要讨回来,但是不要记仇。
---58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