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论┃浅谈李白的拗体七律与仄调五律

 龙腾碧海 2017-06-18

浅谈李白的拗体七律与仄调五律

作者:汤林尧

号西岭,1943年生,2004年1月退休于孟州市文联,曾任焦作市作家协会副主席,现为中华诗词学会、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省诗词学会理事、焦作市诗词学会副会长,出版有《西岭集》《历代六言绝句抄》《南北朝五言古绝诗选》以及长篇小说、戏剧本、电视剧本等,近年发表格律诗千余首,诗论40余篇。

今人写律诗常依用的形体,是在盛唐定型而又经过中、晚唐以及宋元明清相继沿用的一种格式。这种格体声与形高度统一的完美艺术形式历代诗人都公认,直至当今,被誉为律诗之“正体”。当今所倡导的“求正容变”之“正”,所指也正是这种体式。这种体式流经千百年,涌现出了许许多多经典作品,被国人视为“国宝”。毫无疑问,今人写律诗应着重对这种体式继承与发扬。

然而,好诗未必在形体。我国古代有不少别于“正体”的律诗,其声与形的结合虽未达到“高度完美”之程度,但诗的“境”与“情”的搭配却也是十分完美的。比如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诗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读者一看便可清楚,此诗颔联与首联失粘,颈联与颔联也失粘。明代诗界学者徐师曾在他的《诗体明辩》中说律体“若一失粘,皆为拗体。”(见齐鲁书社出版周维德集校的《全明诗话》第二册1465页),可知李白这首七律,后人把它归入“拗体”了。这首诗的中间颔、颈两联所依都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这个句式。重复使用这一句式所营造出来的声韵当然不如把颔联改作“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更和谐顺畅。然而这首诗颔联“思古之深邃”,颈联“揽景之广阔”,这“情”与“景”的搭配,把诗人那种超世襟怀与登台所思、所望到的壮伟事象、景象都完美无缺的呈现于读者眼前。这“情”与“景”所凝成的艺术效应,后世那些“颔”“颈”两联声调和谐顺畅的作品,又有几人、几首能与之相匹呢?

北宋诗人郭功甫,与王安石、苏轼过往较多,才华不弱。他登凤凰台写了一首《步太白韵登金陵凤凰台》七律,诗曰:

高台不见凤凰游,浩浩长江入海流。

舞罢青娥同去国,战残白骨尚盈丘。

风摇落日催行棹,潮拥新沙换故洲。

结绮临春无处觅,年年芳草向人愁。

注:结绮、临春是六朝的两座亭阁。

此诗尽管联联都未失粘,声调比李白那首和顺得多,堪称七律之“正体”,但它中间“颔”“颈”两联所营造出的“情”与“景”之境界,都远逊色于李诗。

南宋著名诗人杨万里也有一首《登凤凰台》七律,诗曰:

千年百尺凤凰台,送尽潮回凤不回。

白鹭北头江草合,乌衣西面杏花开。

龙盘虎踞山川在,古往今来鼓角哀。

只有谪仙留句处,春风掌管拂蛛煤。

注:拂蛛煤即清除了罗网烟尘。

这首七律也属“正体”,联联都未失粘。同时颔联写景清晰,用典也清晰,景虽近,意却远,这两句可谓是神妙之笔;颈联高度概括江山时空,深含感叹之情。白鹭洲位于秦淮河入江口之中间,洲把河水分为两支,所以李白句“二水中分白鹭洲”是登台所见到的清晰实景,而到宋时,洲的一端已与岸连,所以杨万里句“白鹭北头江草合”也是登台所见到的清晰实景;乌衣巷曾是晋代王、谢两大家族所居之地,而眼前物、人皆非,王、谢楼厦早已无迹,只见一片杏花开得烂漫,景色明媚近人,其讽喻之意深蕴。若拿这几处与郭诗相比,郭诗之“舞罢青娥”“战残白骨”所指所含都略嫌浮浅、落俗,“风摇落日”“潮拥新沙”也不如杨诗的“龙盘虎踞”“古往今来”气派。何况杨诗还在尾联特意指明李白留句之处的特殊环境,把诗意推向了顶点,而郭诗尾联仍停留在六朝亭阁上。由此可以说杨诗远比郭诗好。然而杨诗若与李诗相比,杨诗的中间“颔”“颈”两联也不如李诗写景之超逸、雄浑,寄情之深切、沉稳。尤其杨诗的颈联用一个“哀”字来概括朝代更替未免偏颇了些,那“悲”的情调使读者对史事的思索受到制约。

李白的所有诗作中,七律总共八首。明代诗界学者王文禄的《诗的》开篇即说“诗惟七言律为难,李太白止八首。”(见《全明诗话》第二册1532页)李白的这八首七律是:《赠郭将军》《寄崔侍御》《别中都明府兄》《题东溪公幽居》《鹦鹉洲》《登金陵凤凰台》《题雍丘崔明府丹灶》《送贺监归四明应制》。这八首中,只有后两首为“正体”,前六首皆“拗体”。李白的七律为什么多拗体呢?原来,李白所处的时代是“古风”诗的成熟时代。我国古代的每一种诗体,都有一个由产生到发展到成熟的实践过程。李白“诗仙”之称号是由数百年丰厚的“古风”诗给他作好了铺垫的,而这时期的律体诗则才趋于定型。被后人称为“拗体”的李白七律,是当时七言律体定型过程中的一种体式。这种体式之作,不仅李白有,与李白同时期的王维等人也有(如王维的《出塞》等),与李白稍后的杜甫等人也有(如杜甫的《即事》等)。然而,就是李白的这首“形体欠美”的七律,一出手便成为千古名篇。北宋的郭功甫步韵相和,南宋杨万里诗的尾联还特意点明“只有谪仙留句处,春风掌管拂蛛煤”,尤其清代孙沫(蘅塘退士)所编《唐诗三百首》也专门把此作收入集中。可知李白的这首“拗体”七律对后世之影响并不低于中、晚唐诗人们的那些“正体”之作。

李白的律体诗对后世有影响的,除七言律外,还有五言律。李白所写的五言律比七言律多得多,单“仄调五律”就有20余首。所谓“仄调五律”,即押韵的韵脚字全是仄声字,这种体式与“正体”五律(韵脚字全为平声字)截然不同。如李白的《姑苏十咏》中的《丹阳湖》:

湖与元气连,风波浩难止。

天外贾客归,云间片帆起。

龟游莲叶上,鸟宿芦花里。

少女棹轻舟,歌声逐流水。

首联写丹阳湖湖面广漠,风波浩茫;颔联写远处有船帆出现,那是在外地的客商归回。这两联皆远景。颈联写莲叶上的游龟、芦花里的宿鸟,皆静态近景。尾联写自棹轻舟的少女,那种一边歌唱一边顺水荡漾的飘逸神姿,宛如一帧美丽的村姑图照。此诗逐句读来令人心旷神怡,直觉得那些所谓的平调“正体”五律也都不及它美。可知“好诗未必在形体”也。李白的这类“仄调五律”,几乎每首都有佳句、佳联。如《姑苏溪》中的“波翻晓霞影,岸叠春山色”,《谢公宅》中的“荒庭衰草遍,废井苍苔积”,《金陵十字巷》中的“天地有反复,宫城尽倾倒”,《陵敲台》中的“闲云入窗牖,野翠生松竹”,《桓公井》中的“秋来桐暂落,春至桃还发”,《慈姥竹》中的“翠色落波深,虚声带寒早”,《望夫山》中的“云山万重隔,音信千里绝”,《天门山》中的“岸映松色寒,石分浪花碎”等。李白还有一些被编入“古风”中的“仄调五律”,也有不少佳句,也摘录数联。如:“仰喷三山云,横吞百川水”“虽照阳春晖,复悲高秋月”“飞霜早淅沥,绿艳恐休歇”“浮云蔽颓阳,洪波振大壑”“光风灭兰蕙,白露洒葵藿”“暂行新林浦,定醉金陵月”等。

针对李白的这些“拗体七律”与“仄调五律”,后世多有评说。明代诗界学者许学夷在他的《诗源辩体. 卷十七. 盛唐篇》中说:“太白五、七言律,以才力兴趣求之,当知非诸家所及;若必于句格法律求之,殆不能与诸家争衡矣。”这段话的意旨十分明了,即:李白的这些五、七言律诗,不以“体式”取胜,而是以才力、兴趣取胜的。他又借本朝诗评大家胡应麟的评语评李白的“仄调五律”说:“五言律太白风华逸宕,特过诸人,后之学者,才匪天仙,多流率易。”意思是说李白的这些不属于“正体”的五律,后学之人若无天仙之才,是要流入低俗的。他又专评李白的七律说:“太白七言律,集中仅得八首,骀荡自然,不假雕饰……非浅才可到也。”意思是说李白的这些不属于“正体”的七律,后人才华低者也是极难达到的。(见《全明诗话》第四册3298页)。类似这样的评语,明人诗话中还能找到多处。从而得知:好诗未必在形体。对于当前的诗词创作,有人主张“格律放宽”或“试创新格律诗”等等,认真学习、研究一下古人这类“正体”之外的优秀作品,是会有帮助的。

天华油茶花诗社于2016年2月2日成立,旨在推动中国传统诗词的创作与研究,促进与各地诗坛、诗友的交流,让广大社员在学习和创作过程中能够“轻松愉快、共同进步”。本社为不牟利社团,所有经费均由湖南天华油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赞助。

天华茶油:http://www.

请长按二维码关注“天华油茶花诗社”

以便及时获取本社的最新信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