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你的自我感 (二)
原创
2017-05-04
课题组
自我整合课题组
自我整合课题组
ziwozhenghe 致力于对“真我”的理论性探索,及操作性落实。 为什么“我感”会左右我们对自己的感受呢? 因为“我感”的“我”,也就是感觉的主体,连接着一个意识主体。 也就是让我们生成“自我意识”的那个存在——意识体。 意识的内容从何而来呢?也就是说,什么可以进入我们的意识?什么不可以进入呢? 你有没有听说过一个词,叫“眼见为实”? 对,就是指我们眼睛能看到的,才被我们当成真实的。 气味是我们看不到的,但我们能闻的到,所以,也可以当成真实的;同样的还有声音等。 那些让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等感受器官有反应的内容,才能进入我们的意识。 而感受器官没有反应的,就很难进入我们的意识——我们就可以当它们不存在! 所以,我们的意识内容,是依赖感受而生成的,又不停地随感受而变化着。 这些变化的意识内容,哪些是“自我”的内容?哪些又不是呢?这要由我们的意识来判定。 意识判定的依据,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深层信念、三观等等,它们会约束、指导我们处理和分拣感受内容。 简单地说,当我的感觉很好的时候,我就能生成一个“我很好”的自我意识;当我的感觉不好时候,我就会生成一个“我不好”的自我意识。 我们特别容易把“我感觉不好”,省略为“我不好”。由此生成的自我判断,严重误导我们的自我认识。 正因为我们的自我认识,以“我感”为基础,我们也更容易把强烈的感受,当成“自我”的内容。 那些比较轻微的感受,则容易忽略过去。 所以,我们经常可以看到,那些找不到存在感(我感)的人,比较容易折腾事情。 甚至不论事情好坏,只要感觉强烈,他们就喜欢,这就是所谓的刷存在(感)。 当然,刷存在的方式千变万化,有激进的也有婉约的,有明骚的有闷骚的。 关键是让“我感”兴奋起来,“我感”越兴奋,存在的感觉越强烈。 所以,人们除了忙吃喝拉撒这些基本生理需要以外,会把更多的精力和能量用来兴奋“我感”,从而不停地证明自己活着。 我们无法活在当下,就是被这个需要自我证明的动力控制了。 它是人类的深层焦虑,叫“存在感焦虑”。 它也是个人进步的动力,社会进步的动力。 但同时,它也是人类最大的幻觉制造商。 当我们陷入这一层幻觉,我们就背离了真正的生命,不再是这个生命的主人,而是“无存在感”的奴仆。 (关于这一部分,我们之后会在“理想自我”章节中重点探讨。) 然后,我们再复杂地说一下,当我的感觉很好,可我的观念认为此时我不应该有好的感觉,否则就会。。。比如说会被人忌恨。 那我就需要用一个坏的感觉,来中和那个好的感觉,好让我们的信念得以通过审核。 因此,我就会得到一个很奇怪的感觉,一个很拧巴的感觉,和一个很需要论述一番的自我认知。 “我感”是主观的,而且内容混乱,不仅有最原发的感受,还有对原发感受的判定,以及由判定而生出的感受。 不仅有对外在刺激者的感受,有对刺激本身的感受;还有对刺激所引起反应的感受; 更有对刺激者看法的感受,对刺激本身看法的感受,对刺激引发反应的看法的感受。 因为这些感受经常混作一团,所以我们的“我感”带来的自我认知容易一团混乱。 而“我的”就不一样了,比如我的相貌,我要真有个相貌才行。 所以“我的”具有一定的客观性,会被更多地使用和信任。 通过这些“我的”,我们又能生出特定的“我感”,然后再生成自我意识。 但不论是“我的”,还是“我感”,都不等于“我”,它们只是反映我们当下的一些反应特点。 不论我拥有什么样的“我的”、拥有积极的或消极的“我感”,一如我被人喜欢或不喜欢,我有很优秀或落后的表现,都不能说明“我”。 只能说明此时此地,我于这些标准的符合程度。 先不说这些标准会不会变化,我的经验、能力是可以发展的。 所以,我此时此地不符合,不意味着未来不符合。 所以,此时此地的符合不能说明我好,不符合也不能说明我不好。 能力在变,经验在变,而在经历这一切变化的那个主体——“我”,变了吗? 是的!变化是表象的,不变的是本质。 意识不到那个不变的本质,我们的心就不稳定,就容易被表象迷惑,就容易离开初心——发现本质“我”的初心。 就需要通过“我感”来确定自己,希望那些“我感”是好的,就借助“我的”来帮忙证明。 这样,我们就容易迷失在“我的”和“我感”里,迷失在它们生出的特殊自我认知、自我意识里。 由此又生出很多故事和次生感受,这些故事会成为我们的人生剧本,我们给自己选定了角色,并赋予了意义。 这种例子在生活中非常多见,我们关于自我的最糟糕的感受叫“自卑”,在人生的不同阶段,每个人都会遭遇这种感受。 这是一种叫“自尊”的自我界限,很弱化的感觉,我们在做小孩子的时候,非常容易经验到。 因为小孩子的自我意识本身就比较弱,所以自我界限感也弱。建立边界感是我们在长大的过程中,很重要的一门功课。 边界感弱的人,容易被自卑感打击到,甚至被它控制;边界感好的人比较容易维护自己。 边界感弱的人,容易掉入一种与自卑感斗争的困境里,在这个困境中,他们用各种方式与“自卑感”开战。 这一自我战况就是为了消灭自卑感,所以他们特别需要一些炮弹叫“我好”、“我棒”、“我行”。。。 所有带来这种感受的“我的”和“我感”,都会显得非常重要,对我们特别有意义。 我们就会在这个有“意义”的自我游戏里乐此不疲。 第三种是个体的职称、学历等社会属性。 当我们在向别人介绍自己的时候,除了姓名、年龄、归属地,往往会告知对方自己的职业、学历。 专业一点的会告知自己的专业背景等,包括你是国内读的书,还是国外毕业的。 如果一个老师是国外顶尖大学毕业的或者他是博士,博士后,那么我们对这个老师的感觉很会不一样,会觉得他很优秀、是权威,值得信赖。 反之,如果一个老师说他早年经常辍学,你会对他感觉不一样。 职称也是,是教授还是讲师,是主任医师还是副主任医师,你选择的倾向性是不一样的。 职称实际上并不完全说明水平,甚至也有可能正好相反,但我们都喜欢挂专家号。 有些业内人士可能会告诉你,那些老专家其实好多年不干临床了,理论和实践脱节了。 而中年的副主任医师可能看病、做手术更有经验,因为他一直在实践中,手熟。 但我们更愿意选挂专家号,教授号,主任医师号。因为这个外在的评价系统会使你心里感受不一样。 产生的信任感不一样,决定我们心里踏实还是不踏实。因为不踏实会强烈动摇我们的控制感。 所以我们宁可盲目信任一个外在标准,为这个标准买单,也不原意让自己心里不踏实。 看到这里,聪明的人已经看出来了,左右我们信任的是踏实的感觉,而这个感觉又来自于我们决定信任什么,不信任什么。 待续。。。 感谢您对探索自我的支持
人赞赏 感谢您对探索自我的支持 阅读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