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想要在大唐诗坛混出名堂 拼颜值和普通话

 昵称37471631 2017-06-19

自唐宣宗李忱死后 , 继位的懿宗、僖宗昏庸荒淫, 加剧了唐王朝的衰亡进程。王仙芝、黄巢起义、藩镇割据导致烽烟遍地,唐王朝国势日危,生民流离失所苦不堪言。受战乱影响,国家开科取士也是时有时无,读书人也少了仕进的路子,生计窘困,奔竞干谒权要之事远多于从前。

越是机会少,争夺名额的人读书士子就会越多,大家明明知道唐王朝大厦将倾,却仍想搭上科举的末班车光宗耀祖出人头地。为求及第入仕显达,只好想方设法找门路请托于权宦之门。与那些含着金钥匙长大的世家子弟相比,出身贫寒的读书人在没有出生时就输在了起跑线上,为了通过科举改变命运,只好放下卑微的自尊去努力钻营,所谓"功夫在诗外"或者指的也是这种情形。

晚唐著名诗人顾云,官至太常博士、虞部员外郎。但在新旧唐书中无传,就连野史中对他的记载也很少。只有在《唐诗纪事》中简略的记载有他的生平: "云、字垂象,池州鹾贾之子也,风韵详整。与杜荀鹤、殷文圭友善,同肄业九华。咸通中登第,为高骈淮南从事。师度之乱,退居霅川,杜门著书……"

与现代社会截然不同的是,商人在唐代虽然生计无忧,但却社会地位低微,"士农工商"国之四维,商人敬陪末位,连种地的农民也比商人傲慢一些。顾云父亲只是个小盐商,按顾云的阶级出身,在唐代连应试的资格也没有,然而顾云却连试四次,最终进士及第,实在是异事一桩。

其实里面的缘故说穿了并无任何稀奇之处,宋人笔记《北梦琐言》中记载了顾云进士及第的原委,"思积学以干时,欲代耕以求禄",在干谒权贵的时候,顾云刻意隐瞒了自己出身商人的事实,而是说自己是农家子。在唐代想要进士及第,如果上面没有人荐举,仅凭个人的真实才学和努力,只能是陪太子读书,难逃名落孙山的悲惨命运。顾云这样做,无可厚非。

顾云在进士及第后诗名远扬,很快成为相国令狐绹的座上宾。晚唐最著名诗人罗隐也是令狐绹欣赏的人,罗顾二人经常在相府不期而遇。时间一久,人们发现年轻人顾云风头盖过了怪蜀黍罗隐,成为相府最受欢迎的人。说出来原因,许多人可能会哑然失笑,历史居然如此有趣。

顾云虽然不是世家子弟,但生得人物标致"风韵详整",是大帅哥一枚。他的出生地池州地处长江之滨,交通便利,史料记载,"池阳今日似渔阳,大变凶年作小康。江路静来通客货,郡城安后绝戎装"。因为地理位置得天独厚的原因,即便是在干戈不休战乱频仍的年代,稍经休养生息,池州立即会凭借地理位置的优越重新繁荣起来。作为盐商之子,顾云在家庭经营过程中耳濡目染,见多识广,无师自通了待人接物之道,尤其熟练掌握了一口流利的陕西官话,这些都为以后入长安权要之门干谒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每次在相府的酒席间,顾云都妙语如珠谈吐得体,看上去根本不象是出身小盐商的家庭("莫辩其寒素之士也")。

坐在他身旁的罗隐比顾名大十几岁,虽然诗名著称于世但却屡试不第,一连考了十几次都名落孙山。按常理腹有诗书气自华,哪知罗隐生的奇丑,传说有个女子在读了他的诗后哭着喊着要嫁给他,但等见到罗隐尊容后,花容失色,发誓从此再也不看他写的诗了。罗隐是浙江新城人,虽说地近余杭大郡,可是罗隐埋首作学问,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因此非但不擅与人交际,而且操一口江淮官话"乡音乖刺"。罗隐连试不第心情自然好不到哪去,偏偏邻座少年顾云是凭奔竟权宦,请托走关系中的第,在座中美目盼兮、巧笑嫣然的样子在他看来更是对他无情地嘲讽,心中就象吞了只苍蝇般恶心。本来凑这个热闹,也是希望走走令狐宰相的后门,可是见了顾云小人得志的嘴脸后,忍不住心下鄙夷之,虽不至于勃然作色,但也不会假以颜色。

俗话说一人向隅、举座不欢,罗隐时不时甩脸子给大家看,自然不会招人待见,到后来令狐相爷再请客也就懒得支会一声了。

在唐朝,陕西官话无疑等同于现在的北京话了,勉强算是标准普通话,而江淮官话则属于方言了。让一大帮子陕西人听懂江淮话本来就吃力,更加上还不喜欢交流,结果如何可想而知。表面上看,罗隐是输在颜值与普通话欠标准了,其实性格决定命运,罗隐怀才不遇悲苦的人生,是因为他恃才傲物的个性。

恃才傲物令罗隐吃尽了苦头,科场蹭蹬又令他颜面尽失。他本来名为罗横,连遭打击之下,科举入仕无望,不得不更名为罗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