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设身处地换位思考

 雨落溪边123 2017-06-19

设身处地换位思考

骨干教师读书体会

圣水中心校  王敏

      最近我读了《教师积极心理健康养成-----书中很多理念已深入教师之心,掩卷沉思,收获颇丰,尤其是设身处地换位思考”的理论,对我们教学有很大益处。

    在教学中,我们常常这样抱怨:“现在的学生到底怎么了?这么简单的问题,讲好几遍有的还是不会,怎么就是不开窍呢?”作为教师常常会有过这样茫然无助的感慨,自己的忍耐力也在一次次受到学习困难学生的挑战。

    在我们的日常教学工作中,还会经常会碰到这样的事情:有时候教师在下课铃响了以后,为了要把自己的教学任务完成,就拖了一点时间,而下面的学生大多表示出不耐烦的表情,有的学生窃窃私语,有的学生东张西望,有的学生脸上露出焦急的心情。而这时老师大多站在自己的角度来考虑:"我是为你们能掌握更多知识着想的,我即使拖了三五分钟,你们也应老老实实地在那儿坐着听课,学生们这样做就是对上课老师的不尊重。"如果教师这样一想,火气就上来了,不但解决不了实际问题,反而有可能将师生关系搞僵,在此种情景下,教师的课上得再精彩,教学质量也很难得到提高。如果我们换一个位置,从学生的角度来考虑,他们会想什么呢?可能有以下几种想法:"我们每天至少得承受四五位教师的轮番轰炸,这短短的十分钟对我们来说是多么的珍贵啊。你一拖就是五六分钟,而且几乎堂堂如此,一到你的课我们连上厕所的时间都没有,又乏又累,又憋得慌,下一节课怎么上?如果所有的教师都这样拖堂,我们还能活吗?"这么一想,就想开了,哎呀!都怨自己课堂效率太低,不但让学生跟着受罪,还搞得师生关系不和谐,今后一定得努力提高自己的授课水平,让学生学得轻轻松松,学得快乐。换位思考一下不但轻松解决了问题,还让自己得到的反思和提高的机会。师生关系和谐了,教学质量也自然地上去了。

    所以,当学生上课无精打采、心不在焉的时候,别急躁,换位思考一下:是不是我的授课方法有什么问题?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呢?当学生屡劝不听、屡教不改的时候,别泄气,换位思考一下,是不是我的教育方法不得当?当学生完不成作业的时候,别发火,换位思考一下,他会不会有什么特别的原因?还是自己的作业量太多?怎样布置高效而量小的作业,使他们轻松完成作业呢?

    其实,成人和孩子看待同一事物的角度是不同的,教师获取知识在先看待教材内容是俯视,孩子受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的局限学习知识是仰视,所以同一内容难易程度的感受是不同的。教师认为简单的内容,学生不一定觉得简单,回想起自己从学生这一角色走过来,自己也遇到过学习知识的困难,经历了一些艰难的历程。所以,如果用成人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和教学内容,往往偏离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学生,反而会造成学生主体性的缺失。

    看着一群群可爱的学生,有时候生怕他们会在学习上遇到一些困难和挫折,所以自己就把所有重要的知识点总结出来,并寻找着一个个解题的方法技巧,认真讲解给学生以免他们多走弯路,可是最后却发现效果并不如所愿。有的同学说内容太多了,有的说没理解。经过深深地思考后才发现,老师的勤学苦练并不能代替学生在学习上的上下求索,学生必须自己去亲身经历过一道道艰难思考后才会发现问题,并试图去解决问题,并找到适合自身的方法去解答。同时在这个思考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就被打开了,不仅没有浪费时间反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所以,教师不是把知识和经验强加给学生,而是应该处在学生的身边。教师必须知道对待这个问题上“学生是如何理解的”,“他们在哪个层次上”,学生从他们本身的角度遇到了什么困难等等。这个时候教师去寻找有效的方法帮助学生们跨过障碍,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获得最大的发展。 教师要学会换位思考,即教师应站在学生的立场和角度上去思考问题,用“学生的眼光”去看待问题,用“学生的大脑”去思考问题,要了解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能力水平,学习态度和兴趣特点,要用学生的眼光来审视教材,看待所教内容的难易度。

    教师只有换位思考,才能找到学生的现有水平,思维方式与所教内容之间的契合点,才能深入学生的心灵深处,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和感受,体会到学生面临的种种困难,从而对学生多一些宽容和关爱。 只要你处于社会这个群体中,换位思考无时无刻不伴随在你的左右,当你不理解别人时,当你因为社交方面而苦恼时,试着从对方的立场思考一下,或许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何乐而不为呢?。

    因此,我们教育工作者要在工作中学会换位思考,只有这样教师就会教得轻松,学生就会学得快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