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别拿心慌不当回事,心慌得不到重视可能引起脑卒中

 老爷爷pwz 2017-06-19

很多人都有过心慌的体验。比如有时突然心跳加速,出冷汗,喘不上气。其实这些大多是心律失常的症状。

心律失常是心血管系统最常见的症状之一,而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又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它几乎见于所有器质性心脏病,在非器质性心脏病也可发生。

房颤可引起严重的并发症,它增加5倍脑卒中风险,与非房颤患者相比,房颤导致的脑卒中还具有高致残率、高病死率及高复发率的特点;房颤还可导致心力衰竭。那么,如何预防、治疗房颤呢?为此,记者采访了解放军总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郭豫涛教授。

什么是心律失常

首先需要了解什么是心律失常。正常人心跳节律是有规律的,静息状态下心跳一般在每分钟60至100次之间,若每分钟心跳低于60次、超过100次或节律不规整,就认为发生了心律失常。

其临床表现根据心脏跳动的频率、规律的不同而不同,如阵发性心动过速,患者多有心悸、气促、心前区不适、头晕、出汗及恶心等表现;前期收缩(又称早搏),患者会有胸闷、心跳停顿感等。引起心律失常的原因有很多,如高血压、冠心病、体内电解质紊乱、情绪、生活因素等。

房颤的主要危害是脑卒中

郭豫涛介绍,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随着人口老龄化,房颤患病率也在增加,脑卒中、血栓是房颤导致的主要危害。医学证明,对于房颤患者,使用抗凝治疗能有效减低脑卒中危害。

未抗凝治疗的房颤人群发生脑卒中后死亡率为25%,致残率则高达50%,而抗凝治疗后,房颤人群脑卒中相关的死亡率可降至9%,致残率为42%。目前我国房颤人群抗凝治疗率仍显著不足,体现在抗凝药物使用率低,或不恰当地使用抗栓药物,如使用抗血小板药物或未抗凝治疗的患者比例仍较高。

两类人群要筛查房颤

因为房颤危害大,很多国家越来越重视对房颤的预防及筛查。我国房颤卒中治疗落后于欧美等国家,主要原因除房颤起病隐匿、无明显症状等,关键是存在房颤筛查不足,诊断率低,抗凝治疗不充分等问题。

比如10%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病后才首次诊断出房颤,就是说他们发生脑卒中时并不知道自己患有房颤,失去防治血栓的“窗口期”。因此,筛查无症状房颤,给予恰当的抗凝治疗,就能有效防治脑卒中。

专家建议,下面两类人群要到医院进行房颤筛查:

年龄超过65岁以上人群;

已诊断房颤但未治疗的人群应该监测心律,明确房颤发展情况。

如何筛查房颤

首先要检查脉搏,对脉搏异常者(脉搏过快、过慢或不齐)进行心电图检查。

心电图可确诊大多数心律失常,临床上最常用。但绝大多数心律失常为阵发性,患者就诊时若未发作,心电图可能仍为正常。

对75岁以上或75岁以下但高危的人群,应进行持续2周的心电图筛查,而发生不明原因脑卒中后的人群,需要进行24至48小时持续心电监测筛查房颤。

防治房颤相关的血栓

需对房颤患者进行血栓风险评估,如果血栓风险高危,需口服抗凝药物进行防治。

目前的口服抗凝药物包括华法林和新型口服抗凝药物。

新型口服抗凝药物是一类药物,相对于传统的口服抗凝药物而言,称为“新型口服抗凝药物”,包括几种不同药物,比如达比加群、利伐沙班、啊哌沙班及依度沙班。在我国,获批用于房颤脑卒中预防的药物是达比加群及利伐沙班。

郭豫涛强调,需要提高医生和大众的抗凝治疗意识,同时也应规范抗凝治疗,加强口服抗凝药物的诊后管理及健康教育,尤其是对出血风险的管理,让房颤患者最大程度获益于抗凝治疗。

文并摄/本报记者 许希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