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特(超)大城市风险治理报告》发布:重视风险预防 强化协同治理 完善城市公共安全管理机制

 rexue_2014 2017-06-19

编者按


伴随着大规模的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国大城市逐渐步入风险高发期,城市安全问题日益凸显。如何治理复杂多变和影响广泛的城市风险,成为摆在许多大城市政府面前的一道难题。为了回应我国城市面对风险挑战,探讨城市可持续发展之道,2016年,我院启动跨学科研究项目,锁定《安全城市、平安生活》研究主题,聚焦于我国17座特(超)大城市中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安全威胁显著的公共风险治理领域,从公共管理的视角,运用数据挖掘、案例研究和国际比较等方法,呈现安全风险现状,回应现实风险问题,揭示风险发生机理,加强城市风险治理的理论研究,促进城市治理的循证决策建设。


6月17日,我院在北京发布《安全城市、平安生活:我国特(超)大城市风险治理报告》,系统分析了中国城市的风险治理状况和发展趋势,为城市安全把脉问诊。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副书记郑水泉出席会议并致辞,杨开峰院长和来自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住建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国家行政学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部门和高校城市风险治理领域的专家学者与会。


图为发布会现场


该研究受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跨学科重大研究项目资助,由行政管理系系主任孙柏瑛教授领衔主持,云集了行政管理系、城市规划与管理系、公共财政与公共政策研究所等机构的十位研究人员,对城市风险治理进行跨学科研究。学院常务副院长许光建教授主持发布会。


郑水泉副书记致辞


郑水泉副书记在致辞中表示,本次成果发布,对我国特(超)大城市的典型公共风险治理领域的数据、案例和治理理论进行了深入、系统研究,在大量的调研、研究和分析的基础上提炼而来,体现了严谨的治学态度;这样一份凝聚了课题组全体成员心血的研究成果,有高度、有深度、有特色,对我国特(超)大城市的风险治理有所助益,同时对我国中小城市及乡村的风险治理也会有所启发。他强调,公共管理学院利用自身的多学科人才优势,设立了这样一个跨系所的多学科合作的课题,汇聚了行政管理、公共政策、城市规划、法学、政治学、经济学、地理学等不同学科背景的科研人员,历时一年多的时间完成了研究成果,体现了良好的团队精神,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希望公共管理学院的这种鼓励团队合作的科研激励机制能继续发挥作用,期待公共管理学院有更多更好的科研成果回应国家现实需求,助力国家社会发展。



杨开峰院长致辞


杨开峰院长表示,现在的各类社会问题都需要多学科多角度的研究,公共管理领域的研究更是呈现出跨部门、跨区域、跨层级、跨学科的特点,需要不同学科共同聚焦一个问题,跨学科研究也因此应运而生。为促进公共管理学院各二级学科间的交流互动,特组建跨学科研究团队,在“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依托人民大学研究公共问题的综合学科优势,跨学科研究将有更加广阔的空间;同时,跨学科研究需要互学互鉴、融会贯通,需要团队成员责任感、使命感和良好的合作精神,并同时做好理论和实证研究,感谢孙柏瑛教授团队能够攻坚克难,首开先河。



孙柏瑛教授介绍报告总体情况

课题负责人孙柏瑛教授介绍了2016年度报告《安全城市、平安生活》的总体情况,勾勒了中国大城市风险治理的总体框架与基本问题。


刘鹏副教授作报告


课题组成员刘鹏副教授报告了研究选取的我国17座特(超)大城市2003年以来在五类公共风险治理领域的现状与问题,包括道路交通安全、社会治安、公共卫生和食品药品安全、火灾消防和电梯伤害等。


尽管所有城市都面临不同程度的风险挑战,但大型城市的安全隐患更为凸显。按照2014年国务院的最新标准,城区常住人口达到500万以上和1000万以上的城市分别为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二者合称特(超)大城市。按照2014年城区常住人口统计,全国共有特(超)大城市18个符合国务院条例规定,本研究范围未将香港列入。课题组认为,特(超)大城市的风险治理尤为值得关注,但已有研究却十分匮乏。为此,课题组构建了中国特(超)大城市风险治理的评估框架,并基于17座城市的系统分析,对城市风险治理的关键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


课题组综合利用统计资料、新闻报道和案例分析等多种数据,对中国大城市的风险治理情况进行了全景式的扫描和立体式的剖析。在道路交通安全领域,机动车保有量的快速增加使城市交通安全面临严峻挑战。2000年以来中国大城市交通安全止升反降,但是数据的真实性不容乐观,跨部门协调和科学管理状况堪忧,亟待强化协同治理和科学管理。在社会治安领域,课题组将中国城市分为超大增长型、超大稳定型、特大增长型、特大稳定型等四类城市,并对这些城市的治安需求、关键问题及治理挑战进行了案例研究,认为应针对不同类型城市的治安需求对症下药。在公共卫生和食药安全领域,课题组基于相关标准将城市分为标杆城市和问题城市,并分别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在消防安全领域,课题组对主要城市的火灾发生和救援情况进行了历史回顾和趋势研判,认为应加强消防管理部门的资源分配、指挥协同和系统整合。在电梯安全领域,课题组发现城市电梯保有量和使用率均迅猛增长,使电梯安全隐患凸显,并呈现非常明显的地域和时间分布特征。


课题组认为,中国特(超)大城市的公共安全风险形势总体上趋于平稳并有所降低,但是所面临的一些公共安全风险有进一步更新与升级的趋势。不同城市各自面临不同的突出问题,呈现明显的差异化。相对来说,空间和人口规模较大的城市面临的公共安全风险更高。值得注意的是,大城市基本都存在公共安全风险预防机制流于形式、缺乏实效的问题,普遍存在风险管理体制的碎片化与缺乏协调问题。此外,基层人力资源缺乏、专业化程度不高、技术能力储备不足、过度依赖运动式治理、政府与公众的风险交流与教育不足等,成为制约城市风险治理能力的关键因素。基于上述多个领域的系统研究,课题组提出了“风险预防——风险管理——风险应对——风险沟通”的安全治理闭环系统。课题组提出了提升城市风险治理的对策建议,认为城市政府应重视风险预防,强化政府间协调与协同治理,加强资源投入和能力提升,重视风险沟通与公众教育,积极推动“互联网+风险治理”。



李东泉副教授作报告

课题组成员李东泉副教授介绍了《围墙与安全:推行街区制的挑战与对策》的分报告,总结了居住格局对城市安全的影响,并提出了打开小区的可行性方案。2016年以来国家提倡逐步打开封闭住宅小区,推行街区制,但是社会对此充满争议。课题组对北京三个有代表性的小区居民进行调查,发现超过六成的受访者不支持所在小区拆掉围墙或栅栏。特别是封闭小区的居民,超过九成都表示强烈反对。但是,课题组的调查显示小区是否有围墙,同居民的安全感并无直接关系。越是封闭的小区,居民的安全感越差。反之,越是开放的小区,居民的安全感越强。当前打开小区面临居民认识不足、空间限制、制度制约等许多障碍,课题组建议应因地制宜,分类引导,推动小区逐步打开并实现开放式的社区治理。


杨宏山教授作报告

课题组成员杨宏山教授介绍了分报告《走向整体治理:中国城市公共安全治理的机制创新》。课题组通过研究发现,目前中国城市公共安全治理存在整体性欠缺的问题,使风险隐患拼出,政府不得不忙于“救火”。中国有多个部门涉及城市风险治理,存在严重的部门主义与信息碎片化问题,难以实现城市公共安全的联动需求、协同需求和预警需求,市民对公共安全的期望与政府治理能力存在差距。课题组对美国和新加坡的城市公共安全治理实践和经验进行总结,并构建了中国城市公共安全的整体治理机制。课题组认为,中国城市应整合政府热线,开发互动平台,便于公众参与,运用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提升公共安全预警能力,推进属地化管理,完善绩效评估机制,识别跨部门协调需求凸显的领域,推进机构重组与整合,提升协同治理和整体治理能力。


与会专家对该课题的研究报告进行点评,认为研究报告有助于深化相关部门和人员对特(超)大城市风险治理的整体认识,并为提升城市安全水平提供了值得参考和借鉴的政策建议。




人  大  公  管

中国公共管理教育与研究引领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