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梳理:我自己得给自己一个交代,得给一个解释,说了那么多词汇,提到了那么多东西,彼此之间有什么关联呢?或者彼此之间有什么连接的关系呢?这是我们今天一天想回答的问题。前面提到的不管是千年大事、不确定性还是悖谬丛生这三个都是为意义互联网准备的,前四次课讲的三件事,汇聚到一点就想撬动意义互联网,意义互联网到底是什么意思? 今天的社会样貌,是怎么来的? 思潮和主义,是如何“泛滥”的? 人的解放:历程、画卷、谱系 所以我们要很好的理解文本,重新认识文本这个东西。先说一点预备知识,文本是个什么玩意?英文叫text。文本这个东西我们今天想把它做一个外延,就是宽泛的解释,文本符号。信号灯是典型的符号,是它的结构件,跟赤橙黄绿是光的结构件是一样的,文本是个合成物,而符号是个基本元素。在这个问题上我想说什么呢?首先我们对符号这件事情要做一个广义的理解,不要仅仅把文本符号连接起来,符号就是文本符号?不见得。这个手势也是符号,呲牙咧嘴都是符号,是广义的。符号是广义的,文本也是广义的,文本某种程度上也是景观。我们可以给它一个定义,给定义总是很丑陋的事情,给定义总是丑人干的事情。
这种东西有一个重要的个性,给它一个定义,它是人造物。我们理解文本符号这些东西都是人造物,它在初始时期就被赋予了意义,这又是我很好奇的一个问题,就是谁开口喊的第一嗓子,这个事很有意思。因为之前人只会叫喊,但是这时候已经在传达声音了,那什么时候有意义?要表达意见了,它是典型的人造物,这个人造物无所不在,无时不在,甚至更多的时候并非是有意识的生成,并非是有意识的指盼,或者是有意识的约定,而是一种无意识的涌现,这个意义是无意识的涌现。
第一个问题,你以为的那个文本往往是竖状结构,这个竖状结构建立在大量的认知假设的基础上,而这些认知假设都植根于传统的逻各斯的、确定性的土壤和词语的丛林之中。所以我们需要警惕的,需要辨认的是,在这样一种互文之下,它的假设系统隐蔽的更深。在这种超文本的语境之下,一个人要想还原他的叙事结构,还原叙事路径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这就是我们看埃舍尔的版画前套。
如果是多层前套,三、四层,我们自己的驾驭能力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它就扑朔迷离,这种情况下会有油然而生的冲动,还有必要找到他那个原始的竖状结构吗?还有必要追问它背后到底是什么意思吗?所以俩人讨论问题的时候说你啥意思?你到底什么意思?最后就是你爱是什么意思就是什么意思,因为他已经没有必要了,这是第一个启示。
第二个问题,其实互文性又运用了这样的两分法,用罗兰巴特的话说,面对一个文本的时候,这个文本有双重属性。第一重属性是可写的,第二重属性是可读的。可写的文本和可读的文本,举赵元任写的《施氏食狮史》,这是标准的可写文本,不可读。不可读不是说你念不出,而是你念完之后别人一头雾水。可读文本就类似于这样的东西,狭义文本表达作品情感的时候,最后憋半天“就这个意思”,明白了,妥了,这是一种心灵的默契,这个过程中没有传达更多的符号。
但是在超链接的状态下,什么是可读?什么是可写呢?我今天把图画在这里,每个节点是一个静态的快照。如果你想想真实的这张图,不是这么简单。第一它会是三维、四维的,第二每个节点会是若明若暗,每一个连边可能是若隐若现,可能断续又连接。 你想像意义在这里流动、流淌真的是大海的波涛,随时在变化。所以在互文性的情景之下,你要想捕捉所谓的意义,最终我们可能能说出来的明确的话,恐怕只有一句,也只剩一句,就是不可说。不可说的意义是非常明确的。
但是作为人来讲不甘心,怎么可能这样?如果玩到这个地步的话,那真的就没意义,被做实了。显然没有意义只是一个修饰的说法,不可说也是修饰的说法,我们一定会开口,我们一定不甘心于不开口,一定会喋喋不休、唠唠叨叨、滔滔不绝。 我们的问题与其纠缠在里面的意义是否存在,你能把它抓出来攥在手里,这时候你会知道你脑海里的那个“病毒”发作了,你不要试图把它抓在手里据为己有,你唯一能做的是摸摸它,感受它。所以我们在这个问题上能走多远?互文性告诉我们今天文本、意义相互纠缠,随时变化,随波逐流的漂泊状态,这是一种真实的状态。 第二个叫间性,间性跟互文性差不多,就是它在表达一个基本意思的时候是一样的。间性也叫雌雄同体,Intersexuality,互文各指两端,说还是这件事情。而间性说的是这样的事情,是两边内在的一种连接,间性已经进入到了潜意识里。 当我们用互文性理解文本的时候,那还是一个外在的刻划,当我们使用间性这套术语的时候就进入了你意识的深层,你意识的深层,你所看到的外部世界,你所了解的外部世界其实是在你内心深处勾连在一起的,真正的波涛在你内心深处。
间性这个词表达的什么意思?表达了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就是自性和他性的存在。中间叫间,那个纽带、连接。如果我们说主体性,自性讲的是这个,他性是在他心目中的,这样字面上解释比较形象。他性就是你眼中的他,你怎么看待一个他者的存在,你怎么去揣测别人心目中的那个他,你是透过他的眼睛来看世界,跟你自己是不是合一的,像这些东西totally我们打包起来,这就是西方主体性哲学思维方式。
西方主体性哲学就想立足于自性,在现象学之后又想探测到他性,但是终归是想建构一个主体性哲学,最高纲领就是给出这个世界完备的、确切地回答,如果不能给出回答,他也愿意给出回答它的方法,这对应着三门学科,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这就是我说的传统的主体性哲学。
间性是什么呢?间性把纽带关系的重要性看得比主体的重要性更高,它认为主体万物互联,所有主体彼此之间都是连接的,不管主体是生命体还是非生命体,不管主体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彼此都是连接的。在连接的情况下,如果我们要套用主体性术语的话,为什么叫间性这个词?就是想说如果我们把这个东西也看成是一种视角的话,他和过去的主体性相比能多告诉我们一点什么,这是过去主体性的视角无法抵达的盲点,所以间性就是立足于连接。
这不就是互联网吗?间性的哲学就是给互联网准备的,但是间性哲学里面有一些概念。 第二个内容就是说我们要了解间性,它要突破主体性结构,但是它的目的不止于此,要进一步的了解社会的构建、组织的构建、历史的构建,最终想达成所谓本体论意义上的主体间性。 我们在互联网世界中,当我们面对不确定性的时候,当我们面对错综复杂、相互连接、此起彼伏、流动性的世界的时候,我们多少对驾驭这个世界的秩序还有一点幻想,这个幻想就可能存在于这个地方,你会认为你还有自由意志,你会认为你根本上是自由的,你会认为你还能够认识这个世界。我们不是由认识这个世界的不可能、不可说来认识世界吗? 请听我们这个话。我们过去是以认识这个世界可知来认识世界的,今天我们认识到了这个世界不可知,这不是对这个世界更高层级的认识吗?当我们认为我们既能够驾驭那些确证知道的东西,又能说出不可说来,你的认知就升维了。 因为你知道这件事情不可说,就等于把某些未知的东西打包了,打包了就等于说我把它圈在一个圈里,黑洞嘛,所有光纤只能进不能出,看上去绝对黑,但是拿给你看拿不出来,因为谁都没去过,办不到,就算有人去了也没回来,出不来的话他就告诉不了你,这就是第二层级,升维之后的确知。
这个以前也跟大家提到过。文艺复兴之后欧洲的绘画风格从写实主义走向了印象主义,原因就在于它的主体感受没有办法介入到他的作品,完全如实刻划这个世界已经不能满足了,这是文本写实主义。 写实主义作为已经绵延很久的含义,今天不够用了,但是反过来还得用他。为什么?因为写实主义已经为我们铸造了很多模板,刻板印象、脸谱化。给我们编了很多筐子,Totally可以很好的传达意义。
前面提到了,当我们有写实主义做了千百万次人物的刻划,进行了分类,某些人分成了恶人恶行,善人善行,主张什么,贬义什么,这是千百年来形成的东西。这种标签化、类型化的东西,在日常生活中比比皆是,已经变成了一种制造文化风尚、流行色彩的惯用手法,这个需要警惕。 警惕在哪里?就在于一方面这种文本已经固化了,这种文本里面已经带有若干个刻板印象,类型化的东西,它容易让一个有学问的人显摆知识,让一个渴求知识的人唤醒自己的内心。他让我们表达这个世界可以不用从头开始,让我们不用从一二三开始表达世界,这也是很有意思的,所以这是它给我们的好。 同时我们需要警惕,需要认识到会有人来拿它打牌,这些人包括商业艺术家,商人、政客或者一些有图谋心的宣教士,会利用我们脑子里的印象来打牌,他来编辑这些类型化文本。
后现代叙事这里面简单说有这些手法,后现代叙事源于后现代思潮,以前我们讲过,1968年法国革命。当然不能说是1968年5月份法国大革命是后现代叙事思潮的起点,应该说从尼采开始,或者从克尔凯勃开始,现象学开始、语言学开始、法兰克福学派开始都有可能。总得来讲,后现代叙事思潮我个人认为表达了对这个世界的不满,这是它的中心思想。
我自己觉得在今天后现代叙事不是一个局部现象,它已经变成了我们的一个背景,后现代叙事是我们的背景。 新媒体叙事就意味着我们今天每一个人都可以扮演发声者、叙事者,每个人都是广播电台,都是媒体记者,都是信息的发布者,你就是信源。在这个时候就有几个特点:第一所有叙事都是碎片化的,都是片断叙事,没有人有能力做完整性叙事,没有人说出整个故事的全部。 第二非常具有生活气息,线性叙事很快会把一个东西玩坏,会消费到过时。不要担心,这是常态。所以这种消费趋势漫无目的,貌似没有焦点、非线性、随机、即时互动,脱胎于严肃组织的这些人士需要警醒,打败一个严肃机构,打败一个官僚机构,一个金字塔机构并不是所谓的扁平化,而是叙事方式。 说白了你太过严肃,你就会被这个时代边缘化,严肃这个问题要重新看待。 刺耳的声音:波德莱尔《恶之花》 从浪漫主义/印象派,到后现代思潮 宏大叙事/文本/权力的瓦解 受众解放是非常重要的话语。一方面我们用反讽的方式,用抵抗、消极的方式给意义松一松骨头,逗他乐,不要太严肃,笑一下,感觉进入到了一种松驰的状态,彼此可以稍微越界,略微可以超越过去的言语禁忌。你的解构、戏谑、不配合,骨子里是受这种解放的感召太深了,你还是奔着一个肆无忌惮的社会,还是奔着一种百无禁忌的状态,还是奔着一种想干吗就干吗,你认为这样就是解放。所以这不如说是一种青春期,是受众解放的青春期。 受众和公共领域这件事情,这是一个严肃的话题,这也是我前一次讲课提到公共空间重构的话题。受众跟公共空间的关系,和公共空间重构,这里面要特别指出这么一个事情,就是哈贝马斯和阿伦特关于公共空间的区别,一个是沉思传统,一个是行动传统。
所以由此可见,在我们不得不用政党政治,不得不用宪政民主,不得不用路线、主义,不得不用全球化、经济一体化,不得不用霸权等等这些术语来描绘世界格局的时候,你就知道公共世界空间的构建和重构是非常漫长、艰难的过程,因为天下人都不会玩儿,天下人离玩儿距离太远了。 第一~二讲 导论 第三~四讲 千年大事 第五~六讲 不确定性 第七~八讲 悖谬丛生 第九~十讲 意义互联网 段永朝老师将前期课程内容用两张图来进行大回顾。一张是意义互联网,意义的生产方式。其中包括三个意义的生产方式:第一重意义的生产方式、第二重意义的生产方式、第三重意义的生产方式。以下是互联网意义图的绘制。 这是一个时间线,沙漏本来应该竖起来,我横着放了。时间线我们这么来看,包括画这样几个时间点,这是过去,这是未来,口语化的话这叫昨天,这叫明天。我叫这个是三天的认识状态,昨天、今天、明天。我们再把它稍微拓展一点,这又变成了两个,这部分叫前天,这部分叫后天,这是三天认知,这是五天认知。 通体上这门课贯穿了对三天认知、五天认知的比较,三天认知在我讲课的术语中,经常是工业时代、传统社会,传统社会的时间认知只有三天,没有五天,这个框架叫三天框架和五天框架的区别。
我们先说三天框架,第一、第二讲,讲大历史的时候讲了三种史观,三天框架和五天框架提到了进步论、退步论和循环论,这是三天框架。我们提到过去的时候经常在做这样的比较,传统的思维方式,传统的公共空间、资本主义、工业社会,传统的数学理性等等。五天框架里有两个新的东西,第一个新的东西叫新史观,这就是我们说的千年大事,我说互联网是一个新史观。这个新史观体现在什么地方呢?你可以看到昨天和明天,昨天的起点在这里是什么样?我们标注一下。在正统的思想史里面,三天框架是轴心时代以来的文明。所以我们今天的教科书体系,绝大多数教科书体系思想框架是轴心时代以来的三天文明史。
这边的新史观拓展到了前天,这边又是后天,这是个五天文明史。前天最根本的特征,突破轴心时代,再往前走叫重读进化论,重新知道人是怎么进化来的,所以一到前天,它就变成了首先让人是回归,这就是我们提到的人类世的概念,让人回归到基本的物种,跟万世万物一体。轴心时代是当今文明的一个高级表现形式,到今天为止,我们今天所有的文化形态都是轴心时代之后确定下来的,这是第一件事情。 第二件事情事关想象力,这个想象力跟后天有关。这个想象力不但是重新想象,过去已经知道的这些事情,还代表对多一天,后天状态的想象。而后天的状态到底长什么样?有几个重要的问题,在于人和机器,人和人,人和物等等,重新想象在后天人和机器的关系,用一个词汇来说就是人机共同体,它出现的就是进步论、退步论、循环论,或者这三个观点的此消彼涨,或者这三个观点不同时代。进步论大致是启蒙运动之后的事情,退步论大致是在整个文艺复兴启蒙运动之前,世界不同板块大部分采用的是退步论。循环论就像佛教地区,六道轮回的循环论。
这三天和五天有一个核心的关切,不管是三天还是五天,都在探讨一个核心的问题,这个核心的问题用两个词来说:秩序、意义。这边的长相和那边的长相不同,我故意把两边画得有点重叠,说明它们不是截然分开的。就是说旧的史观对于秩序和意义有它的解释,新的史观对秩序和意义需要重新解释,这个重新解释我这里再做几个小批注。这边是轴心时代,还有一个叫金规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通过这么长时间,2千多年的冲突、挣扎,最后得出来这么一个关于秩序和意义的共同认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第三种就是天命与神启,这是宗教、神学、社会文化发展的底色,在这个底色的基础上孕育出科学精神、理性精神,最后也是为了挣扎天命与神启的过程。
这边标注关于课程的三句话:千年大事、不确定性、悖谬丛生,这是我们对这个的了解。
下面再往前走,意义的三重生产:
第一重生产我们需要了解的是这个问题,我们对确定性的迷恋,为什么人们对确定性迷恋呢?确定性的迷恋到底是怎么回事?关于确定性的迷恋我这里把它区分成两大传统:发现系统和解释系统。发现系统就是指两个特点,第一个特点是西方的Logos传统,这是致力于发现的一种思维泛式,还原论,两分法这都是发现系统。 而且你会看到发现系统越来越强壮,特别是到工业化登峰造极,发现系统越来越强壮。第二个发现系统是新的发现系统,发现系统在这边的表现是什么呢?不是主客两分的发现,这边的发现其实核心词汇是感知。我们说五天传统和三天传统的区别,三天发现系统重点是构建Logos系统,五天致力于感知。解释系统也不一样,解释系统作为三天系统的解释系统,是天命神启或者是神性的、诗性的,拟人化的。但是对这边,新的史观,五天未来畅想的这样一种解释系统是一个Game,它只是个游戏,或者它只是个多重世界中的一个版本,这是致力于发展的解释系统。
思考这个事情的四个维度,我们讲第一重时候的四个维度:确定性、时空观、心灵、知识。
确定性和时空观给出了一种史观,心灵和知识给出了一种史观,我们把这四个东西分别给你解释一下,跟我们这五次的课基本上叙述的路径就都表现出来了。
确定性和时空观给出的史观是时间导向、空间缺位,这是什么意思?就是在三天系统之内,我们要问的一个问题是确定性为什么如此?在确定性里我们怎么从天命神启走向科学理性?不管怎么样,你会发现今天的科学对世界本原的探讨,对基本元素的探讨,跟2500年前希腊人对基本元素的探讨,对世界本原的系统,表面上看是同一套术语,比如说原子。克里特讲的原子核化学、物理讲的原子是同样一个词,但是含意完全不同。克里特的原子是天命神启意义的原子,它只是最基本的物质无限的细分到最后的那个最小单元,不带有任何属性,而这个原子是通用的,构成所有的物质都是这样的原子,在今天化学物理里面已经不这样看了,用科学分析量化的方法,不管怎么样,共同特点是时间导向,都相信未来,这个未来是有定数的,这个定数是可以被发现的,可以认识的。
什么叫心灵?就是人的精神净化之旅,在东方宗教里这个更加明显。我们说六道轮回、孽业要通过善业抵销,平衡掉,在西方炼金术里也有这样的比喻,一个炼金术士你通过炼金术的配方、操作方法,最后得不到你想得到的金属,有两种原因。一种原因是外在的客观世界,你的方法出现了漏洞,更根本的原因他们愿意相信你心地不虔诚,往往是因为心里面杂念丛生,所以导致你的结果不纯净。因为炼金术术的假设,心灵净化之路,客观上可以得到原初的魔法师,主观上可以让一个人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
知识是什么意思?怎么从巫术、神学到格式塔式的构建,我们叫符号化,并且这个进程与文本、语音分离,这是四方面的维度。
这四方面的维度可以看得出来,在这个过程中Logos占上风,解释系统占下风,Game占上风,感知占下风,这是对不同的确定性理念的梳理。我想用这个说明,我们今天对确定性理念的过程根深蒂固。这种冲突,这种转向带来了第二重意义的生产。 第二重生产在个地方展开,第一个地方叫做理性的极限,第二个地方叫必然世界和可能世界。理性的极限有两个小的冲突: 1.还原论和整体论,这是一个很大的冲突。 2.驯化的和隐喻的,什么叫驯化的隐喻的?像动物驯化、物种驯化一样,人按照自己的需要塑造这个世界,人以自己为本,万世万物都需要按照人的模样进行塑造。隐喻的意思就是说人只不过是这个世界中的一种存在,是通过神话学的方式来表达的,这是两种冲突。
必然性和可能性也有两种冲突,必然世界和可能世界的冲突主要表达为流动的、共在的,两分的、神性的。我们说第一层意思是讨论确定性为什么这么牢固,第二层意思是想讨论确定性所带来的后果,就是这样的冲突,理性的极限,必然世界、可能世界的分离。
对第一重的思考我们经常有这样的公式“对……不够”,对第二重的思考就是“先…后…”“边…边…”。
第三重生产有一个关健词“涌现”,这里面有三个类型的词汇:积极心理学、过程哲学、间性。
我是借用积极心理学的词汇想说,前面对确定性解释的过程中,我们经常试图达成一种均衡,我们经常试图得到这个世界完整的解释,我们经常希望看到最终的答案。但是事实上我们可能遭遇的一个最终的结果是它只能是并发的、涌现的、当下的、此刻的,这需要修正我们所谓的心志结构,这用积极心理学比喻非常合适,这是大约三四十年前西方心理学界形成的一种转变。 过去心理学是安抚人的内心世界,为人找到一个合理正当的解释,并且调节人的心理状态。你会发现冥冥之中给你一个许诺,会让你进入到一个比较好的状态,但是积极心理学不是这样的。 虽然这个词汇看上去正能量满满,但是实际上他想说的是接受你现在的样子,接受你当前的状态。你当前的状态就是最好的,不要把时间浪费在把自己修订成另外一个异化的那个样子,不需要,所以积极心理学往往是让你首先放下,然后接受。但是你会说这跟苟且有多大距离?跟苟且差得真不太远,但是它中间偏左,它让你对这个世界还保持一些内心的渴望,但是并不是让这种渴望燃烧成焦虑。
过程哲学是过程神学提出的一种观点,它强调过程而不是终极答案,强调一种经历、体验、感受。他认为在这个过程中,所有的意义都已然萌发,不需要像跑完成400米到终点站领奖品一样。你跑的每一米都已经给予你了,这是非常有意思的事情。
间性,网状结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我们既然讲的是互联网思想,总得有个“互联网”,我们讲了三件事。第一件事叫世界观,第二件事叫史观,第三间事叫时空观。我们总共讲了三件事情,世界观有两个,一个叫确定性,一个叫不确定性。史观也有两个,一个叫现行史观,一个叫共生演化。这个图的好处在于它几乎不用解释,就是我们在课上反复提过的事情。一个时空观叫单向度,一个时空观叫多重空间。确定性、现行史观、单向度这三件事情,Totally为有个名字叫必然史观。不确定性、共生演化、多重空间叫可能世界。我们五讲下来整个知识地图就是这样的。
接下来借用升维的语言,我们要有一次升维,必然世界和可能世界同时存在。刚才我们说了,不要说必然世界就让位给可能世界,它是同时存在的。升维是在三个层面:哲学层面、知识层面、心灵层面。在哲学层面前面提到了身体转向、空间专项,现在的新哲学又有一个叫信息哲学。 当然弗洛里迪的信息哲学我觉得基本上还处于基础哲学的范畴,新的信息哲学是什么不知道。知识有这样几个术语,知行的关系,其实就是公共空间的构造是沉思型的还是行动型的,第二个知识的碎片化,第三个叫知识的涌现,第四个叫语音,这是我们列的四个关健词。关于心灵有两个关健词,一个是仿生体,第二个是返魅。这些都统统指向一个意义的生产,这个很清楚。
所以我们五次课的内容,如果这么总结的话就比较简单了,但是还留下一些尾巴。这个尾巴就是关于意义的思考,表面上是想重构世界,我们也不妨把这个摆在这里,但是重构世界的图谋会碰到一个根本性的挑战,这个根本性的挑战在这里,就是悖谬丛生。
五次课各位受累了,这五次课在大家的鼓励下完成了,所以首先感谢大家,尤其是感谢经常给我提问题,经常刺激我思考,所以非常感谢!第二个就在于我多少有点自不量力了,因为摊子铺得太大,基本上是一个万能的人才能掌握的题材,被我拿来在这个地方不知天高地厚的来玩,有点上不敬神灵,下对不起众生。但是我多多少少有点自得其乐,感谢大家的宽容,容许我经常说错,经常说不到点,经常语言不详,更重要的是有时候语言也详不了,这是没办法的事情,所以只好再等一季。 我第二次来听课,就是我被您的人格魅力打动了。从面相上来看,我觉得段老师说话是很靠谱的人。因为我有学术研究基础,我从希腊哲学一直到后现代,其实我听到你第二堂课才知道后现代是什么。我基本上就是这么一个感受,具体很多东西我要慢慢消化,我对您五天课程里面很多东西还需要再吸收。就是这么一个建议,我们如何跟您学好这门课程,谢谢。 首先提纲挈领一句就是非常感谢,十分感谢。我在您身上看到了一种伟大的人格,虽然自己把自己当做一个知识和思想的老顽童来看,但是在我看来,我切身的感受就是我看书,包括听您讲课,名的方面和您本人现场的感觉,我觉得名和实是非常相符的,是合一的一个人,是浑然天成的,这是非常难得的,这也是我们作为弟子来说非常难得的一个机缘,再次向您表示感谢。 我想补充我的一个感受,总得感觉就是两个字,珍惜。从冬天一直到夏天如约走来,确实很珍惜和段老师在一起的时光。段老师的课有系统性,我听完段老师课回来的时候没有把它当做系统性的东西,很多时候是碎片化的东西。听完这个课我有一个感受,可以跟我的工作和生活结合上,我就会觉得很欣喜。有时候我看了书,会觉得有一个地方能跟我搭上。 我谈一下课程的感受,三句话:1.互联网的底层思维原来是这样,2.我们终于上完了这门“无用”的课程,3.好但是不够,但是还需要。用一个词来概括是不明觉厉。段老师这门课关于互联网思想,只有段老师这一本书叫互联网思想,但是很多是互联网思维。 我就想我们听这五堂课下来,到底是有意义还是没有意义?段老师边讲我就在边想这个事情,从学友们大家刚刚感谢的话来讲,应该说大家都觉得很有意义。但是这个意义如果仅仅都是从我们自己这个方面来理解,所领会的来谈,会不会让段老师觉得失望,觉得这五堂课是不是就没意义了? 另一方面,今天听下来如果我们对意义跟无意义真正的调查了,也就是已经把握住了这个无意义,我想段老师可能觉得第二季的互联网思想十讲还是有意义的。段老师在讲的过程中,你边说我边在思考,实际上是这二者之间是个什么样的关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