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个筹码,既是玄武门之变的起因,同时也是李世民成功的根本

 昵称VChmUhmv 2017-06-20

作为历史上的明君李世民来说,玄武门之变可以算得上是他一生中洗不掉的污点。那么他当时究竟有何能力发动玄武门之变呢?难道就仅凭自己一个秦王的身份吗?当然不是,最重要的一个筹码其实是他当时的另一个身份,天策上将。

这个筹码,既是玄武门之变的起因,同时也是李世民成功的根本

天策上将是天策府官制的一种,职位还在亲王、三公之上,仅次于名义上的文官之首三师(即太师、太傅、太保)。那么这天策府又是什么呢?它其实是武官官府之首,在十四卫府之上。天策上将有一个绝对的权利,那就是可以自己招募人才作为天策府中的官员,是为“许自置官属”。

公元621年,秦王李世民在虎牢之战中连破窦建德、王世充两大割据势力,为唐朝统一了整个中国北方地区。此时的李渊认为李世民已经位列秦王、太尉(三公之首,主管全国军事)兼尚书令(尚书省长官,宰相之首),已经没有什么职位可以再封的了,而且已有的官职也无法彰显其荣耀,所以特设天策上将一职,并加领司徒(三公的第二位,主管全国教化,此时三师和太尉之职空缺,司徒实为百官之首),同时仍兼尚书令。

这个筹码,既是玄武门之变的起因,同时也是李世民成功的根本

因为当时百官之首的三师空缺,其次的天策上将为李世民;天策上将下面是亲王,秦王李世民又位居首位;亲王下面是三公,李世民又兼领三公中的太尉、司徒;三公以下尚书省的长官尚书令还是李世民。

此时的李世民为天策上将、太尉兼司徒、尚书令、陕东道大行台尚书令、雍州牧、十二卫大将军、秦王,不管是在爵位、勋位还是官职系统中,他都是最高的,是仅次于皇帝李渊和皇太子李建成的存在。公元625年,李世民又兼中书令,这是中书省的长官。这样三省中尚书省、中书省的长官都是李世民,在以三省为行政核心的唐朝,这样的官职高得简直是无以复加。

这个筹码,既是玄武门之变的起因,同时也是李世民成功的根本

天策上将一职为何说是李世民与太子李建成较量的重要筹码呢?主要就是它所拥有的“自置官属”权力,给李世民招募人才提供了诸多方便,比如他就曾在房玄龄的建议下,将杜淹招募到了天策府,以免其投入李建成阵营。

公元626年,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成为了皇太子,此时已经不再需要这个职位了,所以就把天策府直接给废除了,一直到了唐朝末年才再次重新设立。

当年虽说太子党李建成掌握部分京城军权,齐王李元吉掌握外援兵权,可李元吉太不中用,在几次战役后就把自己的嫡系赔的差不多了,如此一来就只剩下李建成孤零零的京城六率那点兵。而反观李世民的天策府,人才济济,完全就是个小朝廷。

这个筹码,既是玄武门之变的起因,同时也是李世民成功的根本

于是他们哥俩就想通过调兵的方式来削弱李世民的力量,结果最后闹得图穷匕见,被李世民的天策府以压倒性的优势干掉了太子党。

编后:微信公众号古历小军(gulixiaojun)同步开通啦,更多精彩内容欢迎订阅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