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语》孝道精神的现实意义

 青春风铃yang 2017-06-20

内容提要:

  “百善孝为先”。 孔子认为,人对父母应该是敬养,不仅是用物质奉养父母,还在精神上要敬爱父母。《论语》中子女敬养父母一是消除父母的担忧,二是对父母要态度谦和,三是把父母装在心里。《论语》中的孝道精神在现实中培育人们的感恩意识。《论语》中的孝道精神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是由不同的家庭构成,每个家庭都美满幸福了,那我们的社会就能和谐。孝道思想饱蘸着对人的精神世界的关心和爱护, 富有人文主义情怀,这对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   《论语》  孝道精神   现实意义

  尽孝是动物的行为,不仅仅是人类。“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马无欺母之心”。在动物的行为中,不仅看到了动物对母亲的养,还看到了敬,这就是敬养。孔子认为,人对父母应该是敬养,不仅是用物质奉养父母,还在精神上要敬爱父母。《论语·为政》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人类是高等动物,具有社会性,有三个最基本的要求:一是吃饱穿暖,二是有安全保障,三是希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前两者是所有动物的要求,而后者只是人类才具有的要求。孔子认为对父母只是提供物质上的需要,没有敬爱就如同是饲养犬马。父母提供吃穿,不仅养育子女成长,而且还倾注所有的爱心,培养子女,爱护子女。反过来,子女要懂得感恩。“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何况父母的爱深似大海。这是一个正直与善良的人应该做到的,也是儒学塑造人品格的一个方面。再则父母老了,他们的精神不再坚强,需要抚慰。所以要敬养。

《论语》中子女怎样敬养父母?

  一是消除父母的担忧。

  《论语·里仁》“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父母健在,子女不可远游。子女守侯在爹娘的身边,早晚请安,问寒问暖,尽其之孝道,使年迈的双亲在晚年能够含饴弄孙,其乐融融。另外,那个时候通讯交通很不发达,常年在外的人,捎个信儿回家去都很困难,一旦做了他乡的孤魂野鬼,痛断心肠的是家乡的二老。若不得已要远行,要向父母告知去向。《论语》认为,孝敬父母的一种方式就是不要让父母担忧牵挂。“父母在,不远游”,在古时农耕社会,人们很少外出。现在为了事业工作,子女要到远方从业或者读书。当然,今天社会高度发展,交通业迅猛发展,出门难不再是外出的问题了。但是外出要随时联系父母,让父母知道自己的行踪,不要让父母牵肠挂肚。

 二是对父母要态度谦和。

  中秋佳节本是万家团圆尽享天伦之乐的好日子。然而,松溪县一位七旬老人却想在中秋节结束生命。在公安民警的耐心劝导下,老人放弃轻生念头,避免了不幸的发生。经民警了解,老人叫蔡某进,因平时子女对蔡老不好,时常打骂,蔡老认为子女不孝,一时想不开想寻短见。

  这项调查让人想起《论语》中孔子关于“色难”的看法: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反问的语气表达否定的态度。孔子认为,替父母做事,先让父母品尝好酒好菜,并不算做到了孝敬。始终和颜悦色对待父母才是孝,也是最难能可贵的。人的脸色,是由心决定的。子女对于父母,必然有深切笃定的孝心,由此才会有愉悦和婉的面容。凡事都可以勉强,惟有面色不大容易伪装,因此说最难,能做到这一点的就可以说是真孝顺了。侍奉父母之道不在于外表,而在于内心,因此不应该求之于外,要求之于内。

三是把父母装在心里。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论语·里仁》)
        孔子叮嘱为人子女者,对父母的年事应当念念在心,并且抱以喜忧参半心理。喜的是父母健在,享受了人生的寿延;忧的是人生的大限总是无情的,随着岁月的流逝,儿女报答父母的深恩又是日少一日了。趁父母健在时好好孝敬 ,“子欲养而亲不待”,后悔已来不及了。要记住父母的年龄,还要记住父母的生日,而且每年都要进行祝贺。

  《论语·学而》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谨慎地对待父母的去世,追念久远的祖先,自然会使民风醇厚了。 这句话说明了曾子对于丧祭之礼的高度重视。在儒家观念里,对于鬼神的存在是持怀疑甚至否定态度的,孔子说“敬鬼神而远之”,就证明了这一点。但是,虽然怀疑鬼神的存在,儒家却非常重视丧祭之礼。在儒家的观念中,祭祀已经被异化,不单是祭祀亡灵,而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礼仪形式。“慎终追远”的丧祭之礼有如下作用:一是对个人而言,通过丧祭之礼,可以寄托和培养个人对父母和先祖尽孝的情感。例如历史上大战之后对于战死英灵的祭祀,某人去世后其生前的团队为其开追悼会、追思会等等。三是对于国家而言,领导者高度重视丧祭礼仪。在古代和现代,领导者重视丧祭之礼,能够有力的倡导孝道、不忘历史的社会风气,增加民族的自豪感和凝聚力。比如古代皇帝要定期祭天祭地;我们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定期献花;每年的二战胜利日各国首脑一般要跑去给战死者祭奠,日本人建立靖国神社定期祭祀,我们搞的祭黄帝陵、祭孔子等等,都表现了“慎终追远”这一丧祭之礼的重要作用,说到底,唯有不忘逝者,方能更好的教化生者。

《论语》中的孝道精神在现实中培育人们的感恩意识。

  感恩, 是社会权利与义务对等的道德天平, 是道德良性互动的一种润滑剂, 也是社会正义的内在要求。知恩、感恩、报恩,  是一个人对自己与他人和社会的价值关系的正确认识, 也是在这种正确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责任感。知恩、感恩、报恩, 是一种美德, 是一种修养。假如每个人都能心怀感恩, 社会就会减少很多埋怨、牢骚、摩擦和仇恨, 个人也会减少烦恼和痛苦。人与人的相处, 如能时时怀抱感恩的心情, 仇恨嫉妒便会消失于无形, 是非烦恼自然匿迹无影。以感恩的心创造快乐的人生。

  《论语》中的孝道精神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社会是由不同的家庭构成,每个家庭都美满幸福了,那我们的社会就能和谐。孝道思想饱蘸着对人的精神世界的关心和爱护, 富有人文主义情怀,这对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借鉴意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