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潍坊名吃——高密炉包

 冬去春来了口 2017-06-20

  民间传统名吃高密炉包历史悠久,风靡城乡。在民国时期高密炉包以独特的意义盛行,当时人们把炉包当做走亲访友的礼物,特别是20世纪30年代位于县城南河湾的林三炉包,更是名冠城乡,高密炉包现已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并通过,高密炉包还被评为“山东名吃”,树立起了品牌。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高密炉包已遍及城乡,成为高密人民的大众食品。如今,在高密城,几乎所有的饭店、酒楼都把炉包作为面食招牌,还根据人们的喜好,分素馅和肉馅两种融为一炉,味道上佳。这也引起了外地人的青睐,一些大城市也有了高密炉包店。

  传说,高密炉包是从汉朝名将韩信手下的厨师手中传下来的。楚汉相争的时候,韩信在高密指挥“潍水之战”。在当时的战场上至今还有韩信沟、张鲁祠的所在。那厨师为韩信做过炉包,很得韩信赏识,这手艺被从高密当地招来的帮厨“偷”学到了手,一辈一辈传了下来。

  到清朝末年,呼家庄的王家、徐家,夏庄的张家(“公顺”)就开起了炉包铺。民国时期,呼家庄就有了几十户人家打炉包。他们推着小推车,带着篷布、炉、面、菜、柴草等四处赶集打炉包,一年四季不断。炉包传承遍及高密的二十几个村庄,远到潍坊、青岛、北京等地。解放后,高密的国营、集体饭店都把炉包作为传统名吃传承下来,并不断发扬光大。

  高密炉包用料讲究,以鲜猪肉、鲜韭菜、鲜白菜和上好的精面粉为主料,以海米、木耳及各种调料为辅料,精心加工而成。其特点是包子又白又大,皮面暄软,内陷饱满,味道鲜美,挂浆讲究,火候独到,嘎渣焦脆,油香四溢。

  高密炉包的做法:

  材料:

  面团:面粉300g、水150g、酵母4g、糖、盐少许;

  馅:带肥的猪肉280g,韭菜250g,盐、鸡精、姜末、料酒、酱油、花生油、香油少许。

  制作:

  1、水加热或晾凉到40度左右,放入干酵母溶化后,静置10分钟,以激发其活性;

  2、粉+糖+盐+酵母水(不要让酵母和盐直接接触,影响活性),搅拌成面团,揉至光滑面团后,放入盆中,盖保鲜膜或湿布或锅盖,总之表皮别干了,30度发酵60-80分钟,发至2-2.5倍大,手指沾干粉,戳洞不回缩,说明发好了;

  3、发好的面团排气后取出,分割成两份,最好盖湿布放置醒一会;

  4、每份面团搓成长条,切成剂子,擀圆皮填馅,做成饺子形状的包子,比饺子大1-2倍,然后再湿布盖上放置发酵一会;

  5、平底锅中热比炒菜多一点的油,包子放入略煎一下(注意火不要太大),一碗水加一点面粉调成面水,倒入锅中,要到包子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盖锅盖小火闷至水干起饹馇,就好了。

更多精彩内容,请搜索关注微信号weifangshenbianshi,在这里,看见潍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