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毕业谈

 小石头81821 2017-06-20


       提及“毕业”,关键词有三个。“学校”、“知识”、“学生”。古有“成均”、“瞽宗”、“国学”、“乡学”、“私学”……乃至明清时期,王朝衰败,也有“国子监”。今有清华、北大、南开……可见,历史悠久的泱泱大国,在文化教育方面,不容世人小觑,对后世影响可观。校称有别,年限不一,内容有异,学子参差。论毕业,今无一人。

        一个文学家说:“读者有三书:“有字之书”、“无字之书”、“心灵之书”。”我觉得学校也该有三——“学校”、“环境”、“追求”。

       我国五帝时代已有大学,名曰“成均”。传说虞舜时代的虞庠之学,兼作养老、藏米之所,且有大学、小学之分。“夏后氏养国老于东序,养庶老于西序。”夏序为之校也。“瞽宗”彰显商人之重祭祀、尚礼乐。西周“惟官有书而民无书,惟官有器而民无器,惟官有学而民无学”的局面。这种“学在官府”的体制下,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较完善的学校教育体制,中央有国学,地方有乡学。

      造成“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的局面。私人讲学之风盛行,私学遍及各地。最典型的就有齐国的稷下学宫和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创办的私学。此乃春秋战国时期之学校也。汉代“独尊儒术”,以儒家经学主要内容的学校主要是中央的太学、鸿都门学、宫邸学和地方的郡国学。西晋增设了国子学与太学并列,宋有“四馆”和总明馆。隋朝的国子寺,唐朝“六学”“二馆”和府、州、县学。宋代“三次兴学”,书院的兴盛。明清也有国子监。

      现代史中乃至二十一世纪,有公立学校,私立学校,民办学校之分。 从大学的档次上划分,又有一本二本三本。次之专科、自考和成考。去学校读书,是人们获得知识的必要手段之一。国家为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学及鼓励办学,二者相辅相成。学成毕业者应称“毕业生”,但往往前面要加以限定。如:小学毕业、大学毕业,或09届毕业生,17年毕业,同期毕业生等等,无一人称“毕业生”。

       古有孟母三迁的故事,从墓地到市集再到学校,搬家三次。大家也常用“孟母三迁”来表示人应该要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学习到好的习惯!《论语》一书也提及“择不处仁,焉得知。”“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出自《太子少傅箴》中,形容环境对人的影响。客观环境对人有很大影响,我们在相对的环境里也是在学习。小学没毕业的大老板比比皆是,知名大学毕业的毕业生,穷困潦倒的、知法犯罪也不是让人瞠目结舌嘛。如此说来,谈及毕业,言之过早。

      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伙,而耻智之不博。

                                                                                                     ——张衡

      占有不能带来幸福,人只有在不断地追求中才会感到持久的幸福和满足。

                                                                                                    ——赵鑫珊
      
      幸福没有明天,也没有昨天,它不怀念过去,也不向往未来,它只有现在。

                                                                                                    ——屠格涅夫

      每一个人可能的最大幸福是在全体人所实现的最大幸福之中。

                                                                                                    ——左拉

     以上是不同名家的至理名言,相同的点都是有关追求之说。


   什么是追求?百度文库里说:追求,人生最重要的东西。人活着是为了什么?是什么在引导着我们的人生之路?是什么控制着我们的行为?是什么使我们每个人处于目前的状态?又是什么会让你改变现状和命运,决定你的未来?只有一件东西,就是你内在自我的追求。是你内心深处的追求决定了你的人生,而非其它。

       简而言之,就是对某个东西的一种强烈的欲望。细化后无非是有个体面的工作,有个大房子住,有好车开,有个漂亮的媳妇儿、疼人的老公,或是吃到罕见的山珍……这些被细化了的不就是一个人的“生活质量”嘛,小目标的实现,大理想的达成,当然,我们也不能忽视那些在路上努力奔跑着的。

       平心想,静气论,单程人生,有去无回,虽长也短。人活一辈子不容易,为理想,为甜蜜的生活,为父母孩子,为过程,也为死亡,“毕业”无期也有期。掰指头一算,小学毕业十八年,高中毕业十年整,大学毕业也六七年,有明确的目标之后,开始了具体的实施计划,并为之付出诸多的行动,到了三十而立的年纪,倒是有人而立了,有太多人还蹲着。

        为了孩子的一句话,不会外语也得略知皮毛;工作上有了需求,于是夜大念起;实现理想的途中,跌跌撞撞,总要有一门精通,查资料、向人请教、继续“回炉改造”。论毕业,无一人矣。若是再讲求礼、乐、射、御、书、数等六种技艺,“毕业”遥不可及。

        谈及“毕业”,关键词有三个。“学校”、“知识”、“学生”。学校、环境、追求盖归学之场所。学知识是一辈子的诱惑,从生到死。有或没有学生的标签,都无妨,因为在人生的洪流中,你我都一样,边走边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