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人正常肝静脉流出道及其毗邻结构的解剖学研究

 大连1 2017-06-20



本文原载于《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2016年第3


下腔静脉(inferior vena cava,IVC)经肝尾状叶与肝右叶之间的腔静脉沟穿膈肌裂孔入胸腔,注入右心房,肝后段的IVC有肝静脉(hepatic vein,HV)汇入[1,2]。与HV流出道相关的病变可能会累及到HV、HV与IVC交界处,以及IVC汇入右心房的任一段[3]。目前,研究HV流出道的文献报道较少,研究其与毗邻结构关系的文献则更少。本研究拟在前人解剖HV的基础上对正常成人尸体的HV流出道及其毗邻结构进行观测,旨在为临床肝脏外科及相关血管外科治疗提供解剖学基础。


1 材料与方法

1.1 标本及器械

2014年3月—2015年3月,从85具10%甲醛固定处理的成人尸体标本中选取符合标准的尸体标本57具(由徐州医学院人体解剖学教研室提供),其中男37例,女20例。纳入标准:非肝病和/或心脏疾病死亡的成人尸体标本;排除标准:标本保存不完整、破坏严重、因肝病和/或心脏疾病死亡者。解剖器具:手术刀、止血钳、镊子、组织拉钩。测量器具:直尺(精确度为1 mm)、量角器(精确度为1°)、电子游标卡尺(精确度为0.01 mm)。数码相机(PowerShot SX700 HS、日本佳能),正置显微镜(DP73、日本Olympus公司)。


1.2 方法

尸体取仰卧位,切开胸腔、腹腔,逐层分离暴露肝脏及肝后段IVC,肉眼观察IVC走行特点及其与膈肌裂孔的位置关系。分别在肝脏下缘及IVC右心房入口处进行切断,将其连同肝脏一并取出体外。沿IVC后壁纵行切开IVC,清除管腔内的陈旧血块并用蒸馏水清洗干净,充分显示管腔内的HV开口。观察肝左静脉(left hepatic vein,LHV)、肝中静脉(middle hepatic vein,MHV)及肝右静脉(right hepatic vein,RHV)的开口特点,测量3支HV的开口直径。测算方法:用止血钳压扁HV,测量HV开口处的管腔周长;应用公式直径=周长/π(π取值3.141 6),计算出血管的直径。观察LHV、MHV及RHV汇入IVC开口的水平位置关系,测量RHV开口与LHV开口或LHV+MHV共干开口之间的水平及垂直距离。水平距离的起止点分别为:LHV或共干(LHV+MHV)开口右缘,RHV开口左缘。垂直距离的起止点分别为:LHV或共干(LHV与MHV)开口上缘,RHV开口上缘。观察HV开口与膈肌裂孔的位置关系,测量LHV、MHV及RHV开口上缘至膈肌裂孔的距离。


1.3 观察项目

观察LHV、MHV及RHV汇入IVC的开口类型,HV开口的水平位置关系及其与膈肌裂孔的位置关系,比较3支HV开口直径的大小及其开口上缘至膈肌裂孔的距离;观察膈肌裂孔形态及其与IVC之间的组织结构,比较膈肌裂孔长径、短径的大小。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服从近似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s表示,两样本之间的均数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多样本之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其中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以P<>


2 结果

2.1 HV汇入IVC的开口类型

57例肝脏标本的HV开口类型有4种:(1)IVC壁有3个HV开口,即LHV、MHV及RHV分别开口于IVC(图1A),占17.54%(10/57);(2)IVC壁有2个HV开口,即LHV及MHV形成共干,RHV单独开口于IVC(图1B),占73.68%(42/57);(3)RHV开口旁存在直接开口于IVC的肝右上静脉(图1C),占5.26%(3/57);(4)RHV开口处存在条索状结构,该结构横跨在RHV开口处(图1D),占3.51%(2/57)。



2.2 HV汇入IVC的开口直径

57例肝脏标本中,LHV、MHV及RHV开口直径分别为(9.25±1.84)mm、(8.94±1.52)mm及(14.29±2.84)mm,3支HV开口直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2.183,P<>P值均<>P>0.05)。


2.3 HV汇入IVC开口的水平位置关系

HV开口中,49例(85.96%,49/57)LHV开口上缘或LHV与MHV共干开口上缘的位置高于RHV开口上缘(图1A图1B图1C),8例(14.04%,8/57)LHV与RHV开口上缘等高(图1D)。LHV开口或LHV+MHV共干开口的上缘与RHV开口上缘的垂直距离为0~13.74 mm,平均(7.21±3.77)mm;LHV开口或LHV+MHV共干开口右缘与RHV开口左缘的水平距离为6.34~25.86 mm,平均(12.55±3.15)mm。


2.4 HV开口与膈肌裂孔的位置关系

57具尸体标本中39例膈肌保存完整,观察到39例RHV和37例LHV、MHV开口位置位于膈肌裂孔下方(图2A);2例LHV+MHV共干开口上缘位于膈肌裂孔上方。位于膈肌裂孔下方的LHV、MHV及RHV开口上缘至膈肌裂孔的最短距离分别为(3.19±0.74)mm、(3.62±0.81)mm及(9.03±3.02)mm,三者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8.114,P<>P值均<>P>0.05)。位于膈肌裂孔上方的2例LHV+MHV共干开口下缘与膈肌裂孔的距离分别为3.53 mm、3.80 mm(图2B)。


2.5 膈肌裂孔形态

39例膈肌裂孔的形态呈类椭圆形(图3)。裂孔长径与肝脏左右长轴、裂孔短径与肝脏前后轴均不平行。膈肌裂孔的长径及短径分别为(26.94±3.47)mm和(19.62±2.80)mm,两者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242,P<>


2.6 IVC与膈肌裂孔间隙内的组织结构

在膈肌裂孔处的IVC与膈肌中心键之间,肉眼可见大量的丝状结构充填其中。HE染色显示IVC管壁外分布广泛的纤维结缔组织(图4)。


3 讨论

当HV流出道发生阻塞、外来肿瘤压迫或侵犯时,可导致肝脏血液回流受阻;当外伤导致流出道损伤时,可导致大出血、甚至死亡。此外,在布加综合征(Budd-Chiari syndrome,BCS)患者IVC隔膜的介入穿刺过程中,能够根据膈肌与右心房的显影位置来判断IVC隔膜的位置及形态,以免误穿心包[4]。所以有必要对HV流出道及其毗邻结构进行研究。


刘静等[5]报道IVC壁有2个HV开口(LHV+MHV,RHV)占67.3%(35/52),有3个HV开口(LHV、MHV、RHV)占32.7%(17/52);王海全等[6]报道的结果(IVC壁有2个HV开口、3个HV开口所占的比例)分别为73%(44/60)、25%(15/60),此外,3支HV共干占2%(1/60)。本研究结果与王海全等[6]报道的结果(IVC壁有2个HV开口、3个HV开口所占的比例)更为相近,但是该学者报道的3支HV共干情况在本研究中并未出现。


Sharma等[4]将直接开口于IVC的肝右上静脉列为RHV的属支之一,其发生率为4%。文献报道日本人肝脏的肝右上静脉直接开口于IVC的发生率为5%~6%[7];Sahni等[2]报道的结果为7%。以上结果与本研究的5.26%均相接近。可见,在不同人群中出现直接开口于IVC的肝右上静脉的发生率相似。


本组57例中有2例RHV开口处出现条索状结构,对该结构报道的相关文献很少。Joshi等[8]对69例肝脏标本进行解剖时发现其中2例RHV开口被隔膜样组织分开,但对该隔膜并未进一步详述。本研究发现RHV开口处的条索状结构表面光滑,并与开口周围的IVC管壁相延续,但是在LHV及MHV开口处均未发现该结构。该结构如何形成以及与RHV流出道阻塞的形成之间有无直接联系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文献报道91%的HV阻塞发生于HV开口处,表现为膜性阻塞[9]。吴力群等[10]报道位于第二肝门区的肿瘤,特别是在切除靠近HV根部的肿瘤时易导致HV损伤而出血。本研究结果显示,57例正常成人尸体HV开口的方式有4种,LHV与MHV开口直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RHV开口直径明显大于LHV及MHV。以上研究结果将有助于临床医生对HV汇入IVC的开口形态学特点有更多的了解,能够为介入治疗中导丝探查HV以及外科切除HV根部肿瘤等提供解剖学基础。


Sahni等[2]报道54%的LHV开口上缘高于RHV开口上缘;汪坤菊等[11]报道37.5%的LHV开口或共干(LHV+MHV)开口上缘高于RHV开口上缘;宋庆轮等[12]报道99%的LHV开口上缘高于RHV开口上缘。本研究中,LHV或共干的开口上缘高于RHV开口上缘占85.96%,与以上学者报道的结果之间均存在差异。在HV型BCS中,了解HV开口的相对位置关系将有助于在介入治疗时对阻塞HV开口位置的判断;此外,周伟平等[13]报道可经过肝膈面利用前入路法行HV阻断术,而该手术需要在RHV与LHV或共干之间分离IVC,从而暴露RHV与LHV或共干的内侧壁。所以,对HV开口位置关系的了解将有助于外科医生对IVC分离以及分离过程中对肝静脉位置的把握。


Ghosh等[14]报道LHV及MHV开口上缘紧靠于肝脏的上缘。Joshi等[8]对69例肝脏标本进行解剖并观察HV开口在其中的位置,发现有2例RHV的部分开口位于肝上缘上方;2例LHV部分开口及1例LHV、MHV共干开口位于肝上缘上方。以上研究重在为肝脏外科手术中血管处理提供解剖学依据。而本研究中,LHV及MHV开口上缘离膈肌裂孔更近,而且有2例肝脏标本的LHV、MHV共干开口的上缘位于膈肌裂孔上方,但在膈肌裂孔的上方并未发现RHV开口。笔者认为,选择膈肌裂孔为研究对象则更有助于提高BCS介入治疗中探查肝静脉的成功率。


Sharma等[4]报道右心房入口至膈肌裂孔的距离为29.1 mm,膈肌水平处的IVC直径为30.1 mm。国内研究显示,右心房至膈肌的距离为(24.0±8.0)mm,IVC穿膈肌裂孔处的直径为(23.8±1.1)mm[15,16]。本研究中,膈肌裂孔右缘至右心房入口的距离为(30.42±4.69)mm,与Sharma等[4]报道的结果相近,但大于国内报道的结果;膈肌裂孔处的IVC直径为(24.78±2.96)mm,与国内的研究结果相近,但明显小于Sharma等[4]报道的结果。笔者分析,造成差异的原因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1)不同国家或不同地区的人体解剖结构之间存在差异;(2)不同研究者研究的样本量之间存在差异;(3)不同研究者测量时所选取的起止点不同。本研究在测量膈肌上段IVC时选取右心房入口至膈肌裂孔右缘的距离,依据是该段IVC在右心房入口存在向左前方的弧度,该段长度在IVC隔膜探查以及防止穿刺导致心包填塞等方面均有指导意义[17]


文献报道IVC隔膜好发于膈肌裂孔处[18],而行IVC造影时可明确该位置,这样可根据HV开口与膈肌裂孔的位置关系进一步探查HV开口,从而提高探查成功率。笔者认为,对BCS患者行IVC破膜并经球囊扩张治疗无效后可行支架置入,在支架置入IVC之前,可以根据膈肌裂孔与HV开口位置、膈肌裂孔与右心房入口的距离,以及IVC在膈肌裂孔处的直径对IVC支架大小及其置入的位置进行评价,这样可以避免支架置入时过度向上进入右心房,导致慢性心包积液[19];同样,也可避免支架过度向下覆盖HV开口导致静脉流出道受阻。此外,由于LHV、MHV开口与膈肌裂孔的位置关系较RHV复杂,所以外科在处理LHV及MHV开口时的可操作空间不如RHV,特别是当LHV及MHV开口上缘位于膈肌裂孔上方时,其处理难度及风险将增大。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膈肌裂孔的研究报道较少。本研究对膈肌裂孔进行肉眼观察以及HE染色病理检查,结果显示膈肌裂孔处的IVC虽被膈肌的中心键所包绕,但是两者之间并未直接结合,而是由广泛分布的纤维结缔组织连接。韩新魏等[20]利用直径为30 mm的大球囊对145例BCS患者的IVC进行扩张,结果无一例患者出现血管破裂。笔者认为,膈肌裂孔处是BCS患者IVC隔膜的好发部位,IVC被纤维结缔组织牵拉并固定于膈肌裂孔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该段狭窄的IVC因大球囊过度扩张而导致的血管破裂。


综上所述,正常成人HV开口中以LHV及MHV共干最多见,RHV开口直径粗大,但其开口水平位置多低于LHV或(LHV+MHV)开口,少部分RHV开口被条索状结构分开;LHV及MHV开口距离膈肌裂孔更近,少部分LHV及MHV开口上缘位于膈肌裂孔上方;IVC与膈肌裂孔之间间隙由纤维结缔组织所充填,而非膈肌中心键直接附着。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在于:从尸体进行解剖所得到的测量结果与活体之间尚有一定的误差;对于解剖研究,本研究样本量较小,有待增加样本量做进一步研究。总之,通过对国人正常HV流出道及其毗邻结构的研究,将有助于HV流出道相关疾病的临床研究及其治疗方案的选择。


志谢 徐州医学院研究生学院陈丽娟(现江苏省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药学部)对本研究HE染色以及解剖学图片的拍摄均提供了帮助


参考文献(略)

(收稿日期:2015-05-27)

(本文编辑:刘宏莉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