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全国房地产市场研究报告(2016年回顾篇)

 yanyahoo 2017-06-21

2017-01-21 思源顾问 科技投
科技投

资讯交流

疯狂向上 分化加剧

2016年,这一年,“房地产”再度成为热词,从年头至年尾,举国上下无人不谈无人不议。这一年,货币充足,信贷宽松,热点城市迎来新一轮房价飞涨,开发商抢地,老百姓抢房,楼市异常火爆;这一年,你想买房的地方都涨了,你不想买的地方仍然不想买,需求向大城市集聚,城市间分化进一步加剧;这一年,开发商卖房、抢地、收购、兼并忙的不亦乐乎,3家3000亿 再创记录;这一年,年末政府再次出手,降杠杆、防风险,楼市趋于理性稳定。这一年,又将是载入中国房地产发展史册的一年。思源顾问 “10字”为您总结2016年的中国房地产市场。

2016年,去库存总基调下,与楼市相关的行政政策、金融政策空前宽松。

货币信贷宽松,新增人民币贷款激增

纵观2016年全年,宽松的货币及信贷政策一直是经济政策的主基调。2015年以来,央行共6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5次下调存贷款准备金率,释放大量流动性的同时,信贷政策宽松,大量流动性流入楼市,成为今年楼市火爆的最直接导火索。 

2016年新增人民币贷款达12.7万亿元,超过2015年1万亿,且中长期住户贷款(房贷为主)为5.68万亿元,全年占比达到45%。新增贷款总量及进入楼市贷款均大幅增长。

财税政策宽松,因城施策去库存

减税降费促进需求释放

 2016年2月19日,除一线城市外,房地产交易契税营业税下调。财政部发布《关于调整房地产交易环节契税、营业税优惠政策的通知》,针对房地产交易环节契税、营业税进行调整。针对新房,90㎡以上的房屋契税普遍下调。对购买首套房的刚需群体来说,购置房屋面积越大,节省税费越多,更倾向于鼓励购房者一步到位满足需求。针对二手房,营业税提出个人将购买2年以上(含2年)的非普通住房对外销售的免征营业税。此次政策调整,进一步活跃了各城市二手房交易,促进了改善需求释放。

因城施策有序去库存

在中央去库存总基调下,安徽、河北、广西、山东、湖南等多地出台宽松政策促进楼市发展。政策涉及鼓励农民购房(给予补贴)、加大棚改货币安置化比例、发展租赁市场、打通商品房和保障房通道、调整公积金贷款额度等方面,宽松的去库存政策成为各地楼市复苏的催化剂。

四季度,因热点城市市场过热,政策方向调转,中央压力下各地纷纷重启“限购、限贷、限拿地”政策。

2016年房地产市场整体火热上行,库存压力有所缓解,但城市分化加剧,在多重政策利好影响下,一线及部分热点二三线城市价格一路向上,呈现非理性上涨,舆论四起的同时,投资炒房死灰复燃。为稳定预期,防范市场过热,泡沫增长,楼市调控再现江湖,“限购、限贷、限拿地”等政策接连出台。四季度以来,

随着我国货币供应量的不断超发,伴随经济下行,美元强劲,2016年人民币持续贬值

货币超发,美元强劲,人民币持续贬值

2006年至2016年,广义货币(M2)供应持续增加,12月末,M2余额155.03万亿元,同比增长11.3%。无论从绝对量,还是与GDP比值来看,我国货币供应量都远超美国、欧盟、日本等世界主流经济体,如此高的M2增速及绝对值,没有相应增速的经济总量支撑,则要么下调货币供应速度,要么选择汇率贬值,当前经济增长动力欠缺的情况下,下调货币供应速度将直接影响经济增长,所以,2016年人民币汇率持续下滑,对美元连续第三年贬值,贬值幅度达到6.83%;对日元的贬值幅度最大,达到了10.61%;对欧元则贬值了2.98%。2016年,人民币在一路贬值中度过了一年,并且贬值趋势仍在继续。人民币贬值,意味着流动性外溢,国内资产价格或有调整。

美元兑人民币汇率走势图

2016年的中国经济,房地产一枝独秀,带动部分指标回暖,但总体低迷态势仍未扭转,整体表现只能算是平稳。

2016年,连续三个季度GDP保持在6.7%。增速继续放缓。CPI全年相对稳定,年末有所增长,通胀预期增强;PPI、PMI年末稳步回升,成为全年经济的小亮点。

2016年12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2.1%,涨幅回落,通胀预期减弱;生产价格指数PPI同比上涨5.5%,涨幅继续扩大;PMI自8月份起大于50,各项数据较年初呈向上趋势,经济小有起色。

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回落,投资仍相对乏力。2016年1-11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538548亿元,8月以来同比增速一直保持在8.3%以内,1-11月名义增速与1-10月份持平。从环比速度看,11月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增长0.54%。

随着楼市热度的提升,房地产投资增速较去年回升,近期随着政策落地环比增速有所回落。2016年1-11月份,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93387亿元,同比名义增长6.5%,增速比1-10月份回落0.1个百分点。其中,住宅投资62588亿元,增长6.0%,增速回落0.1个百分点。住宅投资占房地产开发投资的比重为67.0%。

消费

消费来看,增速相对平稳。2016年1-11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00560亿元,同比增长10.4%。其中,限额以上单位消费品零售额137203亿元,增长7.9%。增速较投资及进出口来看,较为平稳,消费在我国经济增长中的贡献越来越大。

进出口

2016年1-11月,进出口总额218288亿元,同比下降1.2%;其中,出口124700亿元,同比下降1.8%;进口93589亿元,下降0.3%。进出口相抵,顺差31111亿元。全年来看进口、出口均同比下降。

2016年,楼市带动地市,地市反哺楼市,一、二、三级市场价格全面上扬。

2016年,全国300城市及各线城市住宅用地楼面价持续上涨。300城市2016年住宅用地成交楼面地价为3747元/㎡,同比上涨48.1%,较2012年上涨164.6%。一线城市宅地成交楼面价为16827.42元/㎡,同比上涨45.9%,二线城市宅地成交楼面价5402.85元/㎡,同比上涨68.5%,三线城市宅地成交楼面价为1520.33元/㎡,同比上涨28.3%。

2016年1-11月份,商品房销售额102503亿元,增长37.5%,随着楼市降温,增速较前十月回落3.7个百分点。其中,住宅销售额增长39.3%,办公楼销售额增长46.5%,商业营业用房销售额增长20.1%。

房地产行业作为我国经济的支柱产业,近年来发展迅猛,资本大量流入,2016年楼市依然延续了向好的趋势,部分热点城市商品住宅销售价格飞速上涨,2016年商品住宅成交价格同比涨幅TOP5涨幅均超过30%, 深圳2016年销售价格达53454元/㎡,较15年同比涨幅最大,达60%。

火热的市场带来了价格继续上涨的恐慌,购房者慌忙入市;同时业内外对楼市预期恢复信心,开发商抢地加紧布局

2016年,楼市火热,一二线热点城市供地稀缺,各大开发商为抢占市场,纷纷疯狂抢地。碧桂园以3367万㎡的成绩,夺得房企拿地规划建面桂冠,拿地266块,总价达614亿元。恒大、万科、保利等大型房企均有大量土地进账,万科拿地总价最高,达到1054亿。而去年拿地规划建面最高的碧桂园仅为1891万方,拿地总价最高的保利仅为685亿。

热点城市供地量减少,但因市场前景乐观,开发商抢地大戏不断上演,高溢价率遍布各地土拍现场。2016年热点城市土地成交溢价率大幅上涨,东莞市溢价率最高达267.5%,溢价率排名前十名中有8个城市高于100%,另外两个城市上海、厦门也均高于90%。

重点地块遭房企疯抢

2016年全年,房企拼抢重点地块,土拍现场经常呈现出多家房企争抢同一地块的火热场面。

有价无市的市场称不上“火爆”,2016年的楼市不仅价格飞涨,成交量、成交金额亦创造历史新高

商品房及商品住宅销售面积自2014年起连续三年持续上涨

2016年1-11月份,商品房销售面积135829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4.3%,增速比1-10月份回落2.5个百分点。其中,住宅销售面积增长24.5%,办公楼销售面积增长31.4%,商业营业用房销售面积增长17.5%。

2016年全国二手房市场逐渐升温,多个热点城市成交面积同比增长,无锡涨幅超过100%。新房市场的异常火热势必会传导至二手房市场,新房市场房价高企的热点城市如南京、杭州、厦门、郑州、北京,二手房市场都较为火爆。

2015年商品房成交金额超过1000亿城市有16个,2016年则达到了20个,其中,2015年的16个千亿城市均再次上榜,且成交金额均大幅增长。2016年市场火热的推动,破千亿成交额的城市较2015年增加了4个,分别为长沙、济南、成都、合肥。

在中国房地产市场发展进程中,一线城市一直有着不可撼动的引领者地位,但随着一线城市价格上涨,政策从严,购房难度不断增加,需求逐步向周边城市及发展较好的二线城市外溢,造成2016年二线城市地市、楼市热度涨幅均“逆袭”一线城市的新局面。

2016年土地成交金额top10中,仅上海1个城市为一线城市,其余均为二线城市,其中南京、杭州、苏州、上海、天津5个城市土地出让金高达千亿以上,南京以1642高居榜首,较2015年同期上涨108%,较2014年上涨139%,二线城市在土地市场实现完美逆袭,成为未来新房市场绝对主力。

二线城市商品住宅市场火爆逆袭

2016年商品住宅成交面积TOP10中,有9个为二线城市,一线城市中仅上海上榜。TOP10中各城市较2014年均有较大涨幅,其中天津上涨132%,较2015年同样有所上涨,涨幅最大依旧为天津,上涨63%。

自楼市进入白银时代以来,分化便在区域间、城市间持续存在,并且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分化日益加剧。

库存量区域分化,存量集中于三四线城市

2016年商品住宅市场库存出清情况分化明显,一二线城市原本供需关系即相对平衡,加上市场升温,库存年内消化较多,不少城市出现无房可卖,出清周期2个月以下的情况,而三四线城市普遍供过于求,28个三四线城市总体存量销售比为1.66年,远超过一二线城市。 

各区域商品住宅成交分化,中西部成交面积最大,珠三角成交价格最高

各区域商品住宅成交情况呈现分化态势。中西部地区2016年共成交19410万㎡,其中武汉、郑州、重庆、西安、长沙、成都6城成交均超过1000万㎡,共成交9687万㎡,中西部是成交价格最低区域东北的11倍;珠三角为成交单价最高区域,为13538元/㎡,比成交价格最低区域高出103%。全国最高单价城市为深圳53455元/㎡,最低单价城市为湘潭1506元/㎡。

2016年,楼市表现出集聚的特征:人口向经济发达,资源汇集区域流动,人口即是生产力,带来了消费力,推动了楼市集聚;同时,随着行业发展,企业间竞争激烈,优胜劣汰,市场向少数大企业集聚。

根据国家卫计委发布的《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6》,2015年,我国流动人口规模达2.47亿人,占总人口的18%,相当于每六个人中有一个是流动人口。未来一二十年,我国仍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十三五”时期,人口继续向沿江、沿海、沿主要交通线地区聚集,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人口继续增长,中部和西部地区省内流动农民工比重明显增加。

2015年底,全国总人口达到13.7亿,城镇人口达7.7亿,占总人口56%,较2014年同比上涨1个百分点,人口持续向城市聚集。


2016年,市场最为火爆的为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圈,2016年三大城市圈一二手商品住宅成交总额均超过万亿,其中长三角达到2.7万亿。从涨幅来看,虽然深圳、上海因政策原因成交量受限,珠三角、长三角成交金额仍分别同比增长25%、26%,京津冀地区同比增长近五成。三地销售金额总计占全国比重达到近四成,需求集中度可见一斑。

房企集中趋势明显

从近期机构发布的企业销售榜单来看,2016年千亿房企达到12家,当前千亿销售额已被甩出前十,由此,我们不难预计未来房企集中度还将进一步上升,大型房企凭借品牌和规模优势在市场调整期内龙头地位将愈加显著,top10房企流量成交金额达2.2万亿规模,权益金额达到1.86万亿,前十房企市场占有率超过20%,市场集中度空前。

2016年,房企集聚度逐渐增高。中小房企遭遇发展困局,房地产行业将迎来新一轮洗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