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箪食壶浆/畎亩下才/曲水流觞/以儆效尤/

 仓汉码头 2017-06-21
  箪食壶浆(dān si hú jiāng),箪: 名词作动词,是用什么来盛、舀的意思。本意指古代盛饭的圆形竹器。食(旧读sì):这里是名词,干粮主食;浆:发酵饮料(低度浊酒)。百姓用箪盛食物,用壶盛酒水来欢迎他们爱戴的军队。形容军队受到群众的拥护、爱戴和欢迎的情形。出自《 孟子· 梁惠王上》:“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 例如: 解放军在胜利归来的时候;老百姓往往箪食壶浆来欢迎。 时操引得胜之兵,陈列于河上,有土人以箪食壶浆迎之。(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十一回)

  释义

  在宋朝,箪食壶浆的意思与现有差异,并没有欢迎军队的意思。箪,是竹筒,有盖,用于盛放干粮,可随身携带。箪

  中所盛为糗[qiǔ],即干炒的粮食,炒米、炒面或炒豆子 之类。浆,是以粮食加水适度发酵而成的饮料。箪食壶浆,就是用箪装上干粮,用壶装上酒水饮料。出远门时,沿途不一定有饭馆吃饭,可米汤就干粮,以此充饥解渴。穷人有时也以此为居家生活。颜回的一箪食、一瓢饮就有此意。

  到南宋中后期,穷人的旅途干粮就不一定是箪盛的糗,壶装的浆了。变成烙好的杂合面饼,卷好,用桑皮纸打包,捆成长长的包裹。另带一瓦罐,装咸菜汁。蘸着咸菜汁吃饼。

  引证解释

  用箪装着饭食,用壶盛着浆汤。《 孟子·梁惠王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后用为犒师拥军的典故。《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 荆州 之军以向 宛 洛 ,将军率 益州 之众出於 秦川 ,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亦省作亦省作“箪壶”。 林景行 《听永见视新篇次韵却答》:“我吟匪箪壶,何以迎王师。”

  2.用箪装着饭食,用壶盛着浆汤。《 公羊传·昭公二十五年》:“ 高子 执箪食与四脡脯, 国子执壶浆,曰:‘吾寡君闻君在外,餕饔未就,敢致糗于从者。’”后用为饷馈食饮的典故。《 孔子家语·致思》:“ 由 也以暴雨将至,恐有水灾,故与民修沟洫以备之,而民多匮饿者,是以箪食壶浆而与之。” 元秦简夫《剪发待宾》第三折:“箪食壶浆,不堪管待,聊表芹意。”

  出处

  战国时期,燕国相国子之暴政,大将子被、太子平率兵讨伐,国内大乱。齐宣王趁机出兵攻打燕国并控制大部分领土,齐宣王想侵吞了燕国咨询孟子,孟子说:“并吞(燕国),燕国老百姓高兴的话,则并吞吧。······燕国老百姓用箪送吃的,用壶装喝的欢迎齐军,还有其他的想法吗,就是想躲避水火而已。”

  畎亩下才 quǎn mǔ xià cái

  成语解释:畎亩:田地,田间。比喻平庸之才

  成语出处:《旧唐书 - 杨收传》:“臣畎亩下才,谬当委任。”

  成语造句:请听取我这畎亩下才的建议

  成语使用:作主语、宾语、定语;指无能之辈

  褒贬解析:属贬义成语

  近义词:无能之辈

  词义

  畎(quǎn)亩:田间,田地。亦指垅沟栽培法。

  字义

  畎 quǎn  ◎ 田地中间的沟:~渎。~亩(田间,田地)。

  亩 mǔ  古代的亩,是一个模糊的概念,“亩”作为地积单位是“可以尺度之数计之”的,因此这里所说的“一亩”实际上是被视为表示长度的数量词使用的。“亩”除作为计量单位外,古代又作为田间的“垅”,是一种栽培方法之一,“畎亩”就是指“垅沟”栽培法,旨在“排水防渍”。夏、商、西周时期,旨在排水防渍的垄作法即已形成,时称为“亩”。春秋战国时期,垄亩法得以发展,成为畎亩法,着眼点除排水防涝之外,更有抗旱保墒。这就是《任地》提出的“上田弃亩,下田弃畎”。“上田弃亩”,是说:在高田里,将作物种在沟里,而不种在垄上,这样就有利于抗旱保墒。“下田弃畎”是说,在低田里,作垅,把庄稼种在垄(亩)上,有利于排涝。《吕氏春秋》中还对亩和畎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如,“故亩欲广以平,畎欲小以深;下得阴,上得阳,然后咸生。”(《辩土》)意思是说,垄应该宽而平,沟应该窄而深。畎亩的耕作有其相配套的农具,畎亩的规格以其所使用的农具为标准:“所以六尺之耜所以成亩也,其博八寸所以成畎也。”(《任地》)对于垄的内部构造,则提出“稼欲生于尘,而坚于坚”,就是要创造一个“上虚下实”的耕层结构,为农作物生长发育创造良好的土壤环境。

  “亩”的历史

  “亩”字来源于中国夏、商、周的井田制度所实施的井田模型,而夏、商两代的井田模型与周朝的井田模型存在一定的差异,所以,“亩”字实际起源于夏、商两代的井田模型。在先秦一些重要文献中,“亩”往外是对“私田”的称呼;“田”往往是对“公田”的称呼。“一亩”按出土的“商鞅方升”测算约相当于0.2907市亩,那么,当时100亩就相当于29.07亩。

  如果从还原出来夏、商井田模型并加以分解,就不难看出“亩”其实是夏、商时代农户在井田所耕种的土地规划状态的符号化的表达方式。其实,“亩”字的繁体字为“亩”,其中“亩”部表形,“久”部是对“亩”的当时的实际存在状态或者说结构的进一步的解释,这样一来,只要认识到夏、商的井田模型或者说农户耕作的具体的土地规划形状,“亩”对于自身解释的对象是可以不言自明的一种字符或者符号。所以,这里,必须注意的是,“亩”在夏、商时代也许既是对一户农户所耕作的一块土地如夏朝50 亩、商朝70亩的称呼。而夏、商井田模型与周朝井田模型是存在一定的结构性差异的,孟子正是把周朝井田耕作面积套入商朝井田模型中从而使得他的解释出现难以自圆其说的矛盾的。历史上许多关于井田制度的讨论也未能解决这一问题以至于无法把其中的矛盾性予以解决。可见,解决夏、商与周朝之间的井田模型实际上是进一步讨论井田制度的关键所在。

  例句

  吾道尊严惟畎亩,向人怀抱走风雷.(如图)

  舜发于畎(qǔan)亩之中,傅说(yùe)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 百里奚举于市。

  曲水流觞( qū shuǐ liú shāng?) 是中国古代民间的一种传统习俗,后来发展成为文人墨客诗酒唱酬的一种雅事。夏历的三月 上巳日人们举行祓禊(fuxi)仪式之后,大家坐在河渠两旁,在上流放置酒杯,酒杯顺流而下,停在谁的面前,谁就取杯饮酒,意为除去灾祸不吉。这种传统历史非常古老,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初年,据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昔周公卜城洛邑,因流水以 泛酒,故逸《诗》云'羽觞随流波'。"“曲水流觞” 主要有两大作用,一是欢庆和娱乐,二是祈福免灾。

  文化考证

  上巳节,节期三月初三日,又称“ 重三”、“ 春禊”。“曲水流觞”之俗, 溯其源流,得从三月上巳这一古老风俗说起。

  上巳,是指夏历三月的第一个巳日。它是我国古代一个祓除祸灾,祈降吉福的节日。远在 秦汉以前的周代,已有水滨祓禊之俗。朝廷指定专职的女巫掌管此事。祓 (fú),是祓除病气和不祥;禊 (xì),是修洁、净身。祓禊是通过洗濯身体,达到除去凶疾的一种祭祀仪式。在《诗经.郑风·溱洧》一篇中,就具体记载了春秋时的 郑国,每逢阳春三月秉执兰草,招魂续魄,祓除不祥的生动情景。

  到了汉时,三月上巳,才确定为节。每逢该日,官民都去水边洗濯。不仅民间风行,连帝王后妃也去临水除垢,祓除不祥。后来,此俗又进一步演变为临水宴饮。魏晋以后,才将 上巳节正式改定为夏历三月初三为 春禊,作为岁时节令中的重要节日。所有临水祓禊及水滨宴会活动都在这天进行。

  出处

  古代中国民间于春秋两季,有至水滨举行祓除不祥的祭礼习俗。源于上古。春季常在三月上旬的巳日,并有沐浴、采兰、嬉游、饮酒等活动。三国魏以后定为三月初三日,称为祓禊。

以儆效尤
[yǐ jǐng xiào yóu]
出处
《左传·庄公二十一年》:“郑伯效尤,其亦将有咎!”
释义
儆:使人警醒,不犯错误;效:仿效,效法;尤:过失。指处理一个坏人或一件坏事,用来警告那些学着做坏事的人。
近义词
杀鸡儆猴
反义词
如法炮制
例句
以儆效尤,不然每个小辈都已年幼无知逃脱惩罚,那族规要之何用。
臣奏请陛下下旨诛杀弘农王,以儆效尤!
谭公道擅自扰民,拉下去重责二十!以儆效尤!
两个叛乱头目被处以绞刑,以儆效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