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位肺癌病人家属的心得体会中医治病更治人

 享受人生砭术 2017-06-21

中医治病更治人   作者:杨宏勋

中医,如同天空中的太阳。即使天空一时乌云蔽日,甚至被遮挡得黑暗一片,太阳都在默默地播撒光明,无时不刻,执着而宽容。

乌云终将散去,黑夜过后一定是黎明。有人可以视而不见,有人可以一叶障目。斗转星移,沧海桑田,太阳永远是太阳。

 

本人在施安丽教授医治我母亲肺癌2个月后,根据自己的感受,在2007年12月初写作了《陪母治癌,感悟中医》的文章,谈到了对中医整体观、辨证论治、中医的人性化、非药物治疗手段等的认识。

转眼又过去了两个半月,目前我母亲各方面情况如下:

1、食欲:一直很好。

2、睡眠:两个多月里,只有2个晚上因睡不着而吃安眠药;其他时候,几乎每天都可以达到6-7个小时的睡眠。这和同龄人相比已经非常好了。

3、体重:从07年10月至今4个月里,体重不再下降,始终保持140斤以上。

4、肿块的西医复查结果:2008年1月7日,母亲到解放军155医院复查。B超检查结论:“肝、脾、胰、双肾未见明显异常。”CT检查结果显示,和07年9月底在同一医院检查发现的肿块大小相比:“较前无明显变化。” 可以看出,经过三个月的中医治疗,肿块已经得到有效控制,没有增大;腹腔脏器没有癌组织转移。

5、地图舌:07年施教授治疗前,母亲仅舌外圈有舌苔,占舌质面积的1/5~1/4,现在舌苔在逐月向舌中心发展,舌苔面积已经超过2/3,舌中心也开始泛白。裸露舌质的颜色也是红色的,而非以前的黑紫色。随之,舌头的疼痛情况大为改观,基本不疼了。

6、膝盖和脚踝疼痛:现在每天能连续深蹲20次,感觉不到膝盖疼痛。以前出现的脚踝感觉麻痹,4个月里没有出现过。

7、胸口疼:基本不疼了。

8、头晕头疼:在家没有出现;1月底时,到户外散步半小时会感到有些头疼头晕,但到2月中旬时已经没有这个症状了。

9、不适的感觉:背部左肩胛骨下方和右肩胛骨下方偶有痛感,但不厉害,间隔时间长,有时1天疼1-2次,有时1天都不疼。

10、其他:右掌黑点颜色变浅,左掌纹有续接的迹象。除大脚趾颜色由黑变浅外,其余脚趾甲颜色均已正常。唇色发红,略紫,不是以前的黑紫色。

综合上述各种中医征候,可以看出,肺癌已经得到有效控制,五脏机能大幅提高,体质得到根本性改善。

在这两个月里,我有以下三点感受:

 

一、中医治病先“治神”

中医“治神”有两个含义,一是医生治自己的“神”,就是对病人全神贯注,潜心治疗。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讲到,“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这是中医对医德的要求。二是医生治病人的“神”,即是调理病人的精神情志。中医讲究整体观,讲究形神一体,认为形病能引起神病,神病也会影响形病。恐伤肾,悲伤肺,思伤脾;恐则气下,悲则气消,思则气结。所以强调形神共养,形神兼治。

中医认为,“神乃形之主”,尤其是得了癌症这种大病的病人,都有不同程度的精神负担。研究表明,很多癌症病人是被巨大的精神压力压垮的,甚至说,“癌症病人一半以上是被吓死的”。因此即使一些病人外在表现比较乐观,内心还是有阴影,一样会影响正常的治疗效果。能否让病人以积极的心态进行治疗,中医强调首先“治神”。《素问》指出:“凡刺之真,必先治神。”意思就是医生在针刺治疗之前,一定要了解病人的精神状态和思想情绪,而不仅仅观察疾病的表现。

(一)、“治神”的目的:

1、“御神”。即让病人能控制自己的情绪,有一个平和、乐观、宁静的心态。在病人肌体康复之前,先让“神”趋近于“阴平阳秘”、阴阳平衡,就可以很好地调动人体自身的自组织系统和自康复系统,积极地投入到与病邪的斗争中去,而不是在悲观甚至绝望的情绪下消极对待而削弱正常治疗的效果。所以,《黄帝内经》开篇就在《上古天真论》中谈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2、树立对医生和治疗方案的信心,认真地配合治疗。心理研究表明,同一个治疗方案或者药方,如果病人信任医生,疗效就好;如果病人不信任医生,效果就差。这是病人的精神意识的能动性在疗效方面的表现。大家都知道,安慰剂20-30%的临床疗效,就是病人自身的精神意识产生的。

(二)、“治神”的内容:

1、让病人正确认识所患疾病,尽可能掌握一些相关的医学知识,消除错误认识;

2、调节精神状态,放弃悲观情绪,看到光明的前景;

3、了解和理解治疗方案,解除治疗中的疑虑,树立信心。

(三)、“治神”的方式:主要是医生和病人的双向沟通,此外还有药物和非药物中医手段进行治疗。

语言是医生治病的法宝。沟通中要不断了解病人的心理,答疑解惑,对“症”治疗。沟通不能仅仅是医生单向的一言堂,认真的倾听是医生对病人的尊重;病人能把心中的郁闷讲给医生,是对医生的信任,而且不良情绪宣泄出去,心里就轻松了。沟通中,医生的非肢体语言更能传递医生真实的信息,真诚的眼神、自信的微笑、轻松的神态能给病人莫大的安慰和鼓舞——患了大病的病人一般都很敏感,很注重医生的表情、手势等细节。“治神”决不能仅仅说一句,“要开朗、乐观”,不但能讲一些实例,形象生动的说明问题,还要有体征等指标的改善作为事实依据不断强化病人的信心。

施教授给母亲看病,每天早上都要先和母亲交谈1个多小时,谈中医体征各种积极的变化,来鼓舞母亲的治疗信心;谈她治疗过的各个病人,用实例让母亲明白如何才算正确的治疗;用通俗的语言讲解各种中医治疗手段的用意,解答母亲的疑惑,让母亲更好的配合治疗。

例如,母亲问,“每天吃那么多药,还需要天天灌肠吗?”母亲嫌麻烦。施教授告诉她,“肺与大肠相表里,灌肠可以通过治疗大肠来治疗肺。”母亲想明白了,即使在家里治疗,也能坚持每天灌肠。看到母亲烫头,施教授劝母亲以后不要这样,否则伤害身体;知道母亲1月份去做了CT,施教授就劝说不要轻易再检查CT了,因为在100天里做了3次CT,太频繁了,容易损伤人体正气……母亲都听进去了。

施教授要求,“要保持一个平静、规律的生活。家里人尽可能淡化,不提这个疾病,也不需要再开导病人。不开心的事情,不讲、不听、不过问;与己无关的事情,不讲、不听、不过问;影响治疗信心的话,不讲、不听、不过问。”

施教授这样“治神”,一天两天也就罢了,难得的是天天如此。这种耐心,连后来陪同赴京的父亲也感动了,他感慨道,“我都70多岁了,这辈子还从来没有遇到过对病人这么用心的医生!”

我认为,医生能这样治病人的“神”,是因为先治好了自己的“神”,达到了一个医者的至高境界。施教授说,她就是想为中医争口气。07年12月初去广东淳化讲学,头一天晚上中风,在一个学生的帮助下,到凌晨2点多才控制住。她不让告诉其他人,以免影响教学计划,她说,“这个时候,脚后跟松一下,就掉下去了,兵败如山倒,气可鼓不可泻,一定要挺过去。”第二天早上9点在大礼堂按时讲课,台下四、五百人,台上两张病床,施教授在台上边现场治疗病人,边做讲解、演示,讲到下午时累得需要两手托着头。几天后讲学结束,送别施教授时,学员发现她上车有些困难,问她是否累了,这时候她的那位学生才忍不住告诉其他学员,大家当时感动得泪流满面。一个学生后来发来短信,记得大意是说,“您东奔西走竭尽心血,为中医摇旗呐喊,为我们做出了榜样,我们一定不辜负您的期望,您一定要保重身体。”当医生对病人、对学生、对医学事业心怀大爱,自然就成就了一代大医风范。

明白了施教授的“治神”道理,我在上海每天晚上给在许昌治疗的母亲打一个电话,了解睡眠和治疗等情况。打电话的目的,除了从电话里母亲的语气、语调来判断她的身体状况和了解治疗中出现的问题外,主要就是做日常的“治神”——肯定治疗成绩,消除懈怠心理,了解和解答存在的问题,用我的信心感染和鼓舞母亲的信心。

 

二、中医治病更“治人”

中医“治人”指中医的服务对象在于人,包括未病的养生,也包括对已病的治疗,对已病治疗的着眼点在于病人而非疾病本身。

中医的“治人”之道首先体现在养生之道。《黄帝内经》开篇不是讲如何治病,而是讲如何养生——“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中医更重视未病的养生,而非疾病治疗,讲“上工治未病之病,中工治欲病之病,下工治已病之病。”当然,中医治疗疾病的效果并不差,除非医者没有真正掌握中医的真谛。中医的养生之道也随着中医的发展而发展,历史悠久,内容博大而精深。

中医的“治人”之道起源于中医整体观的指导思想。人体由五脏六腑、精气血津液神、经络、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脉等组织器官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所谓“发病”反映出人体正气不足于抵御邪气,正邪相争,邪气胜出;局部的“疾病”是人体相关脏腑功能失调的集中表现,病因往往是复杂的、多因素造成的;病邪形成后也会发生表里传变、三焦传变、五行传变、六经传变、精气血津液传变等,影响到人体其他部位,所以相应的“治责”就是治病求本,标本兼治。可见,中医治病看宏观,重在“治人”,而绝非两眼盯着病灶。

中医“治人”的内容包括:

1、中医治病从整体观出发,在人体五脏六腑、气血津液等整体状况下看局部的疾病,而非只关注病灶本身。

施教授认为,癌症不等于癌肿块,治疗癌症不等于杀死癌细胞或者消除癌肿块,而是要消除致癌病因,让病人健康长寿的生活下去;癌症病人可以长期带瘤生存,只要不影响正常生活和工作。

2、中医治病的最终目的不是简单改善某些指标,而更关注病人的后期生活质量,要是让人健康的生活和工作。

施教授很早就说我母亲的肺癌已经控制住了,但家人多将信将疑,这么大的病不经过手术和放化疗,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就控制住了?总觉得没有经过西医检查就不放心。于是在中医治疗三个月后的元月份,做了CT和B超检查。结果让大家很振奋,从此,怀疑中医治疗效果的声音没有了,大家对接下来的“施氏砭术综合治疗方案”更有信心了。这也佐证了中医“有诸内,必形诸外”、“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的道理。母亲身体状况改善得好,我也有信心让母亲去做一下西医检查。此前,施教授始终反对病人频繁的做CT检查,反复强调,“病人的主观感觉是最重要的,能吃、能睡、体重不减,就是好现象,舌苔、脉象、气色、掌纹等表征都会改善。”事实的确如此。

3、中医治病先“治神”。中医把病人看作有血有肉、有思想的人,很重视人的精神情志的调理。

4、中医治病强调标本兼治,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在“标”得到有效控制后,能治病求“本”,采取措施,追本溯源,防止复发、转移,全面提高人体素质,达到健康。

施教授就是在我母亲的肺癌得到控制后,着手治疗其他脏器的。07年12月份我们第三次去北京的时候,施教授就准备了“复方金沙汤”应对母亲心口疼的问题。回家后母亲开始服用“复方金沙汤”,在一周的时间里,心口疼的问题有了很大改善。等到08年1月中旬第四次去北京的时候,施教授明确表示,“现在不要总想肺了,肺的问题已经解决了。今后主要是要调理心和脾。其实,心的问题以前都存在,包括胸闷等问题,但当时这些都不是最紧急的事情,也没有必要谈很多,否则病人思想负担更重。肺癌第一个月是抢时间,第二个月是关键,第三个月就见分晓了。当时的重点是治疗肺。作为肺癌治疗,可以说现在已经结束了。但中医治病更治人,如果就此停止治疗,心、脾等脏器存在的问题,以后还可能影响到肺。”于是,药方、非药物治疗都做了调整。胸前开始拔罐、走罐、砭刮,针灸的配穴也调整了。胸前走罐时母亲疼得受不了,施教授鼓励道,“疼就说明这里有问题,治好了,身体会更上一层楼。”到08年2月中旬,胸前拔罐基本不见了瘀斑,走罐和砭刮都不怎么疼了。

 

三、中医治病的“家庭治疗”值得推广

中医在古代没有大型的医院,没有住院部,中医是走街串巷,病人都在各自家中治病。等吃完了药,病人再找医生看病抓药。如今医院都开设了住院部,方便了病人的治疗,但也带来不少问题。

1、家庭治疗的优势。和住院治疗相比,家庭治疗有以下优势:

1)、能大幅降低病人的经济负担。包括住宿、餐饮、交通、通讯、治疗等费用;像肿瘤这种大病,病人几个月呆在北京,花费是很大的。

2)、让病人在熟悉的家庭环境下,更加安心地养病。

3)、可以缓解医院住院难的问题。目前大城市的住院部人满为患,住院还需要找人托关系。如果能分流一部分有条件的病人回家治疗,就可以给不能进行家庭治疗的病人提供更好的住院治疗条件。

4)、传播医疗保健知识和技能,促进更大范围人群的卫生保健。

家人积极参与到治疗中,也可以学习到更多的医学知识,提高自我防病抗病的意识和能力。如施教授让母亲喝“五行蔬菜汤”,母亲回家后一讲,全家人、嫂子母亲一家都开始喝“五行蔬菜汤”,父亲反映两天后大便就开始改善了。再如,施教授要求母亲多用砭石刮左腿内侧的糖尿柱,预防胰脏发病;我也让得了糖尿病多年的岳母自己每天用砭石刮,促进糖尿病治疗。

2、中医家庭治疗的前提。家庭治疗不失是一种值得推广的好方法,但它需要一些前提:

1)、家属培训后,需要具备一定医疗专业水准,以确保治疗质量,而不是贻误病情。这需要在医生的培训下,家属能掌握基本和主要的操作。这一点对于推广家庭治疗提出了技术要求,也造成了推广的难度。

2)、医生肯教。培训家属在家治疗病人,减少了医疗单位的收入,增加了医生额外的工作量,费心费力。此外,还涉及中医一些保密的治疗手段和心得体会,是否愿意传授,看医生的德行和医术了。施教授手把手地教我,包括中医的诊断方法、治则理念、推拿针灸手法等,从不保留,只要我请教,有问必答。

3)、家属认可中医,肯学中医,肯治病人,有足够的耐心和热情。只有认可中医的家属,才会认真的学习和治疗;否认中医的人,是不会去学的。我父亲、哥哥和嫂子都认可中医,他们成为母亲在家治疗的主力军,他们亲自动手,一般每天从早上8:30治疗到中午12:30。嫂子每早做好早饭,等母亲早晨锻炼好了,就能及时吃上早饭。上午不论工作多忙,嫂子都提前回家做好午饭,等母亲治疗完了,全家一起吃热腾腾的午饭。

4)、病人要有毅力,不能懈怠。病人长期治疗、熬药、吃药、灌肠、锻炼、饮食调理,需要在不同时间吃不同的药品和食物,每天很忙的。时间一长,就难免感觉很麻烦。这时,需要家人认真沟通,讲道理,鼓信心。

3、家庭治疗的注意事项:

1)、治疗期间,家属要和医生保持经常性的沟通,及时把出现的问题反映给医生。现在的通讯技术发达,电话、传真、MSN、Email、网上视频等方式多种多样,除了不能把脉,四诊几乎都可以网上实现。

母亲在家治疗时也曾出现了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如早晨饥饿感,个别晚上睡眠差,出现感冒、咳嗽、乏力,用药后口干等感觉等,全家人很担心。施教授对上述问题,都及时提出了各项针对性措施,如调整饮食、调整针灸穴位、调整用药量和用药时间、加强穴位自我按摩等,解决这些问题。

2)、病人需要定期看医生复查。日常远距离的沟通,替代不了当面的望闻问切。通过定期复查,医生可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从10月10日开始接受中医治疗后,到08年1月,母亲每个月都要到北京让施教授复查一次。每一次复查,施教授都根据进展调整治疗方案。如11月份第二次去北京后,施教授提出下一阶段的治疗思路要以“补”为主,不能像以前那样以“泻”为主,否则病人感到乏力。具体就是,拍打、刮痧和其他治疗的动作要缓慢、力度要适中,以人感到舒适为标准;拍打和砭刮的时间不要长,力度不宜太大。运动不要出汗,并调整了饮食方、口服和灌肠药方。增加了大椎穴、八髎穴位的飞针放血和拔罐抽血。等到12月份第三次去北京时,施教授提出,饮食要注意五个字:“干,软,温,酸,欢”,吃饭时要保持愉快的心情,并开始治疗心脏。等到08年1月份第四次到北京时,明确提出治疗重点在于心和脾。

 

以上是我近期对中医的进一步理解。我希望母亲的病例和本人上述体会能对读者有参考价值,让大家对中医多一些了解、理解和信心。

 

杨宏勋

2008-2-2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