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微信小程序真的可以取代app吗?

 只有你不可辜负 2017-06-21
从数据角度来说说小程序最强的风口和APP之间的关系
在微信诞生的第七个年头,已然有了「抖动」整个移动互联网圈的能力。一时间,所有的公号开始出动,分析小程序里里外外的可能性以及最新搭上小程序「快车」应用们的可能性。

除了行动派,互联网江湖几大派别纷纷前来围观,归纳下态度大致以下三类:

第一种:观望派;

第二种:吐槽派,认为小程序全是鸡肋,只有「阉割版」app,小程序没有那么好用,没有颠覆性的意义;

第三种:小程序「神魔论」,高举小程序代替一切的大旗,砸碎所有app,有图有真相;

有人戏称是3年后的手机屏幕,支付宝呢?

客观来说小程序的出现给线上线下的结合带来一种可能,二维码只能通过线下扫描的方式,意味着仅仅在需要使用的场景下,小程序才会出现。

下面这张图的数据来源于智投云对全网公开数据的实时监测,截止于2017年1月10日14时30分,共收录已上线的微信小程序共326个,涉及16个行业。

就上图信息来看,生活服务、文化娱乐、金融、旅游出行,四大领域总计开发了172个小程序,占到总体比例的52.8%。

生活服务、文化娱乐、旅游出行这类拥抱小程序不难理解,使用频次高但对app本身粘性要求不高,偏重工具属性,符合小程序「用完即走」的理念。只要在需要的时候出现,解决了特点场景下的某类需求即可,本身不用太重。当然这其中也包含一些低频次应用号,对于这些应用号的接入,在降低推广及获客成本的同时,通过微信获得新用户也是合情合理。

金融行业出现的32例小程序应用,倒是有些出人意料。

因为金融领域对数据以及用户信息的要求都很高,而小程序这种「单一维度」的「快枪手」似乎很难让用户放心,毕竟动则几百甚至上千的获客成本也不是闹着玩的。不过深入查看那些金融领域的「小程序」,你会发现还是那些计算、外汇兑换这类工具型的居多。

从最后的附表中你也会发现几乎不见大玩家的身影,巨头大玩家没必要凑这个热闹:重要且高频的应用也不需要接入小程序,因为用户经常打开,而且交互频次高,对体验要求很高,比如直播、视频。

此刻上线的小程序,对不少初创型企业来说会是一次不错的契机。他们可以考虑通过小程序来试探MVP产品,因为微信拥有天然的传播能力和获客能力,而原生应用除了开发比较复杂外,推广成本极高,获客成本极高,这些都阻碍了MVP的产品探索。
从这个角度来说,小程序能让中国初创的互联网公司减少试错成本,提升成功概率。

APP之殇,怎么「活下来」?内容会是出口吗?

到2017年,App市场达到了一种饱和的临界点,甚至剑走偏锋出现了不少「鸡肋」产品。而小程序的出现,对工具类的App造成了致命性挫伤,简单的时钟、汇率换算、在线翻译、记账类将会被大量取代。

如果说移动互联网的上半场的主基调是基于人口红利的用户拓展大战,下半场要么去新市场比如海外或者乡村求增长;要么去挖掘存量用户的价值。而不沉淀社交关系也不沉淀订阅或粉丝关系的小程序更像连接线下服务的线上入口,冲击最大的会是那些纯工具性应用App和部分低频应用App。

相比之下,社交类和内容类App受小程序的影响最小。内容精品化似乎成了「出口」,但不是每个App都适合被转向「内容化」。有些App为了存活而「强行加戏」只能是万丈深渊,要逃出被取代,获取用户时间,还是要找新路。所以不妨把小程序作为跳板,吸引用户下载完整版App,优良的用户体验导流下载量,从「死路」走出「活路」。

公众订阅号的生存处境就更难了,因为空间几乎被占领得填满了。个人也仗着订阅号的低门槛去分一杯羹,在线上,我们已经很难把用户装进一个「专属的场景」里,因为面对屏幕时,用户有太多选择。

下图为本次收录的最新上线的小程序附表,按行业分布罗列如下:

教育、医疗、家政、二手买卖、汽车后市场、时间效率、家装,这些用户一年用个一两次之后就再也想不起来的,本就不应该用一个原生引用的方式让用户下载,他们在小程序上线后第一时间接入,也是顺理成章的。
张小龙说微信希望用户用完即走,但不论是公众平台的推出,还是小程序的发布,以及将小视频升级到长视频,无一不是通过内容化巧妙占据用户更多时间。

也许小程序可以局部扭转走火入魔,泛滥到头的移动端商店模式。而至于他能否超越移动手机终端,化解第一步移动互联网狂潮之后的行业窘境,一切还是未可知。

微信作为一个流量集中的超级入口,所有人都在观望to C模式何时会暴发,此刻小程序的出现,像是个「先遣战士」,提前吹响了最后的号角。

本文观点来自 B座12楼 微信公众号:小程序「风光」上线背后的「数据真相」竟然是……


首先,有“微信小程序会颠覆世界”的论调可以结束了

1.微信小程序不会取代常用的APP,比如我们常用的手机百度、天猫、网易邮箱、腾讯视频、支付宝、爱奇艺、酷狗等APP,是不可能取代的。国内大型互联网公司之间,向来讲究“立山头”,百度系、阿里系断然不会因为微信对其折腰。

阿里第二财季的财报显示,其中国零售平台移动月度活跃用户增至4.5亿,较上季度净增2300万户,同比增长30%;当季,年度活跃买家已达4.39亿户。

百度财报显示,2016年9月,百度移动搜索业务的月度活跃用户人数为6.60亿人;2016年9月,百度移动地图业务的月度活跃用户人数为3.48亿人。

类似于百度、阿里这样的互联网巨头其实不少,而且,其都是自带影响力、自带流量,小程序跟这些相比,完全不在一个路上,所以,对于自带流量,自有影响力的APP来说,微信小程序并不能取代。

2.微信会取代尾部的APP。比如,某些小众下载量几万甚至几十万的APP,这种放在AppStore或者安卓的应用商店里,影响力也有限,反而不如通过微信小程序作为入口,轻,而且开发起来也不用区分ios系统或者安卓系统。

至于用户层面,则完全需要带动,从APP到小程序的使用习惯,需要有一个成长空间。

反正,截止到目前,我还没发现一个需要卸载的APP。


首先要搞清楚微信小程序的本质,同时要明白什么是APP。
小程序是基于H5而衍生的微信开发语言,其本质依旧是H5,H5本身能否取代APP呢?我想只要稍懂技术的人都明白,H5虽然很有优势,但有些功能还是无法取代APP。

其实大家可以想这么个问题,如果H5能取代APP,那么当初创业者就不会到处找技术人才开发APP,同时那些学安卓或iOS的工程师不就早丢工作了?结果应该不言而喻!


一招报道 6月1日上午,微信小程序功能再次升级,官方表示, 为了让用户在阅读文章时更方便地使用相关的服务,公众号群发文章在可以插入小程序卡片的基础上,新增通过文字或图片链接打开小程序的功能。具体操作起来也非常简单。

其一,用户可以在公众号群发文章中通过点击文字链接的方式,打开该公众号已关联的小程序的页面来使用相关的服务。

其二,用户可以在公众号群发文章中通过点击图片链接的方式,打开该公众号已关联的小程序的页面来使用相关的服务。

此功能对所有公众号开放,可方便公众号运营者在图文消息中插入小程序的操作,也将扩大小程序在公众号内的使用场景,让用户在阅读文章时更方便地使用相关的服务。

至此,公众号里可通过以下方式找到已关联的小程序:

1.公众号介绍页:相关小程序2.公众号自定义菜单:可设置为一级菜单或二级菜单3.公众号模板消息:关联时下发4.公众号图文消息中的小程序卡片、文字链接和图片链接

经过实测,先说我的结论,不能取代。

小程序刚刚上线,怀着比较激动的心情尝了下鲜。

目前通过搜索"小程序示例"可以添加小程序入口至发现栏,如图



这是添加完之后的界面,挺好玩的。

进入小程序,可以搜索你想找的小程序,目前我能搜到京东滴滴美团猫眼电影今日头条等,感觉服务类的小程序居多。




大家可以看到,内部的小程序就是这样的。

说下为啥感觉不能取代app吧。

首先,目前超级app,如微博,淘宝,支付宝,百度(哈哈,我知道它们是死对头)不会主动入驻小程序,而且使用上感觉小程序的设计就不适合这种超级app的存在。

第二,入驻小程序app,比如京东,目前功能比较单一,仅支持搜索,查询订单等,其他涉及到用户福利等内容,均需要使用独立app。这说明即使入驻了小程序,这些软件也不会傻到放弃自己的软件开发,因为小程序不会带来流量,不会对软件自身的引流带来利好。

第三,目前来看应该是中小型app的福音。可以利用微信这个大平台,减少了软件开发的成本,或许会成为下一轮红利吧,谨慎乐观。

目前小程序仅支持分享至聊天,不支持朋友圈分享。

优点就是很多日常不太常用的软件,比如猫眼电影,汽车之家什么的,为了节省手机内存,可以用小程序了,用完即走。

个人使用体验一般,感觉找小程序很麻烦,必须正确输入才会出现,比如输入滴滴,找不到任何东西,必须滴滴出行。

以上。

信小程序能否取代app?“微信之父”张小龙的下一盘棋

微信小程序是”微信之父“张小龙团队研发的,2017年1月9号正式上线测试。是一种不需要下载安装即可使用的应用,它实现了应用“触手可及”的梦想,用户扫一扫或搜一下即可打开应用。”

微信小程序,作为上线两个多月的有望取代app的科技产品,有着非常多的优势。记得那天,翻看朋友圈,有人截图展示微信上耳朵微信小程序,作为内测,只有一部分人的微信上有这个内测功能。

一看成熟的科技应用产品,从概念诞生到发展应用走向成熟,需要的是一个过程。更多时候,产品出来后需要寻找目标用户进行内测,先体验,才能记录数据更好的改善产品。

微信小程序,作为 微信官方推出的一款新的科技应用,有着众多的意义。

刘炽平说,腾讯相信,从长远角度来看,这项服务可以帮助用户和服务提供商之间建立更无缝的连接,最终对平台也有益。至于微信小程序的商业化,腾讯方便希望近期与不同服务提供商合作,创建一些真正有吸引力的项目,充分展现小程序的价值主张,将越来越多的服务提供商吸引到这个平台上。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高端的科技产品不断被应用开发。微信小程序能否真正取得app,一切取决于微信小程序的最终技术。当然,从长远利益考虑,越来越多的应用会被吸收到微信小程序上。毕竟在现有阶段,微信小程序需要更多的是技术测试。
时间会告诉我们答案,期待微信小程序越来越好。

炒了半年的微信小程序将于1月9日正式上线,那么什么是小程序呢?张小龙给这样解释道,“什么是小程序:小程序是一种不需要下载安装即可使用的应用,它实现了应用「触手可及」的梦想,用户扫一扫或者搜一下即可打开应用。也体现了「用完即走」的理念,用户不用关心是否安装太多应用的问题。应用将无处不在,随时可用,但又无需安装。 ”

16字概括就是无需安装、触手可及、用完即走、无需卸载。说白了就是个汇集众多应用工具的应用市场,只是无需下载安装,用完就离开,简单方便。用户再也不用担心安装太多应用软件导致手机内存不足的问题了。

该小程序在微信里没有入口,需通过扫二维码进行启动,张小龙列举了这样一个比较贴切的场景:

以后只需要在每一个汽车站立一个二维码,所有到汽车站的人,无需排队,只要扫一下二维码就启动购票的小程序,然后直接通过小程序来买好票,这样售票窗口就不用存在了。

如果是这样的话,以后城市的街道电线杆会不会到处都是二维码的小广告,想想也是蛮崩溃的...

微信小程序也不能推送消息,也不能分享朋友圈,但可以分享给好友和微信群。分享出来的小程序页面是活的,无需点开就可直接呈现。可以帮助企业通过社群运营吸引用户。

小程序只是一种访问关系,没有粉丝关系,只有访问量。小程序和公众号具有独立关联性,如果一个企业同时开发了公众号和小程序,则可以在公众号里看到该企业还做了哪些小程序,也可以在小程序里看到所做的公众号。

张小龙曾在12年说过,“PC互联网的入口在搜索框,移动互联网的入口在二维码。”即便这样小程序不等于 App,大部分都是工具性比较强的简单应用,一些非常复杂的功能是无法承载的, 所以小程序现在并不能做游戏。

不禁要问,微信小程序不做OS,不做小程序分发、分类、排行推荐。那其用意何在?

小程序并不重复覆盖现有的服务场景,而是要在融合线下的前提下,挖掘和覆盖新的服务场景,提供新的服务能力,完善整个微信生态的布局。小程序真正的目标是线下服务和商家。通过从人与人的连接更跨一步切入到商业。

小程序的分享可以进一步使得微信群组的社群运营变得更加协同有效。同时小程序也是服务号的一次升级,使得用户服务更加简单直接。 拥有相关联的线下实体,无论是一个广告牌,一张票,一包烟,还是一个菜单,都将成为小程序的入口。二维码搭建着虚拟现实到达消费应用的桥梁。

未来每一个实体或将都部署二维码,每个二维码都将对应为一个小程序,再也不用下载那么多琳琅满目的APP了。移动互联网规则或将推倒重建,改变无处不在,未来撩动着每个人的心弦。


 微信官方向部份企业发放的一份关于微信“小程序”(微信应用号)的内测邀请函,此消息一出,各大媒体也纷纷表示看好微信应用号,非业内人士也许不太明白微信应用号和APP有什么不同。 微信认证第三方开发商---赢在移动,为你解读微信应用号和APP有什么不同?   微信应用号是webapp,是基于网络平台的应用,不需要在设备上下载安装,比如现有微信里的滴滴打车。而App是专门针对某一类移动设备而生的,它们都是被直接安装到手机设备里,是一个独立的应用。微信小程序的推广成本同公众号类似,远远低于APP的推广成本。   从技术上说,微信小程序就是微信支持的一种第三方插件,微信向这种第三方插件开放了更多的功能接口,从丰富的界面控件到多种框架,特别是提供了更多的对移动设备的访问能力。   微信应用号小程序的推出,实现了应用“触手可及”的梦想,体现了“用完即走”的理念,用户不用关心是否安装太多应用的问题。应用号小程序是要打造一种新的应用形态,让用户关注应用号,就像安装一个App一样,随时可用,但又无需安装和卸载。


就目前来说小程序的优点还不足以让用户忽视他的缺点。

几点看法:

  1. 在iOS端,不能够钉到桌面,所以体验比安卓差很多,而且不可否认的是入口难找,操作步骤多,这就决定了很多高频使用的APP不适合小程序。适合的也只是一些低频的。

  2. 不会有多少公司愿意把资源放在别人的app上。国内互联网圈子里面山头林立。

  3. 真的没有多少人是内存不够用才用小程序的,都是“情怀”啊。

  4. 不够简洁是硬伤,现在玩小程序比较多的基本上都是互联网周边人群,大部分普通用户来说并不care,嗯,你可以说是用户认知不到位,但是真的很麻烦好吗?

  5. 还有一个很尴尬的问题:如果我能推广二维码到用户面前,为什么推广的不是我的app?

  6. 我仍然看好小程序,尽管当下有很多问题,但未来很难说。所以现在就持太过悲观论调确实不合适。

小程序会让培训学员就不了业吗?

http://www.toutiao.com/i6373818587756364290/


从个人感觉上来说,微信小程序被低估了,或者说被各种即时利益所扭曲。

先放结论:小程序不会取代app,真正取代app的是智能设备的迭代,而小程序可能刚好会出现在正确的位置上。

怎样定义「微信小程序」:连接人与场景,个人认为这是物联网的一个绝佳入口。张小龙提出一个概念:用完即走。

这完全有悖于现行app的发展宗旨,当然不可能用app时代的观念去理解他,区别在于:

  • app时代或者说移动互联网时代,存在强大巨岛效应,用户下载和使用一个app需要相当高昂的时间成本,日常使用中,从一个app跳转到另一个app 的成本更是远高于web端的网页跳转,这就导致了一旦有一个或几个寡头app出现,就有可能完全垄断用户的移动时间。所有人都意识到了,app设计的所有功能,涵盖的所有服务,目的就是争取用户时间。

  • 用完即走是个什么概念?当你出现在餐馆,扫描桌上二维码即可点菜下单,吃完饭结账就走,该饭店该程序可能再也不会应用;当你在景区旅游,扫描景区二维码,即可购买门票,使用区域导航,获得音频导游,这个程序,直到你将来有时间故地重游才会再次出现在你的手机上。类似这种不需要占用存储空间,但是此时此地又需要使用的程序都符合小程序的定义。她不会考虑使用频次,不会加上乱七八糟的功能去垃圾时间,更不用考虑你的下载成本。她所在意的,只是你与当前这个使用场景之间的关系,并做深做透。

目前微信只提供了二维码真实扫描和朋友推荐两种激活小程序的方式,没有模糊搜索,没有分享朋友圈,没有本地识别二维码,可以说微信根本没有考虑小程序与既有功能之间的联动,可以说克制到了极点。

但换个角度想,为了克制而克制是无意义的,微信团队之所以如此设计,是因为这就是小程序所需要的必要土壤,多余的枝蔓只会分割她的养分。如果你是张小龙,这个产品的预期是充分的连接人与使用场景,理想情况应该是,用户真的到了某一个特定场景下,打开微信,轻轻一扫,马上开始使用场景程序,使用之后不会留恋,因为离开此地不再需要,下次再来的时候还会有。那么你当然不会允许微信搜索可以实现激活,也不会允许朋友圈分享,不会允许本地二维码识别,因为这些都会导致大量的用户把时间浪费在无意义的点击上,同时严重拉低用户体验。

那么现在各路小程序“玩家”是怎么介入的呢?「XX商城」,就是把自家网站换了个外壳移植到小程序上,如果真的有用户1)点开微信,2)点击“发现”,3)点击“小程序”。4)打开“XX商城”,5)正式使用的话,那他完全可以下载一个app了,增加点击成本是产品大忌;同理适用于「XX电影」、「XX资讯」,大家可以自行对号入座。在我的判断里,这些都是失败的「小程序」,因为没有可以真正切合的使用场景。

但是为什么各路诸侯纷纷入场呢,因为微信名头太响,流量太大,小程序给了一个足够有吸引力的预期,如果这注定是一个风口,何不及早站好坑位?但是对于坑位的朝向和风水,可能有欠考虑,这也是我说小程序是物联网的一个入口的原因:

在最近一次张小龙的公开课上,他描绘了一个情景,当某一天人们不再使用手机的时候,可能是某种智能眼镜取代了这个位置,走在大街上,目光所及即可获得目标信息,启动应用,选择服务,视线离开,自动关闭程序,这是我们所能憧憬的一个最触手可及的未来。

而这里面包含了几个必不可少的课题:

1、AR技术:这个情景下没有二维码,只有一堆真实的物体。通过智能设备的扫描,可以激活相应的程序,这本身就是最典型的AR技术,她需要图像识别做到极致,数据库大到极致,人体工学分析到极致;

2、智能设备:包括Google Glass在内,无数行业巨头在努力研发,眼镜只不过是我们所能想到的更符合人体行为的设备之一;

3、海量程序储备:Google Glass不会有那么复杂的系统让你从一个app跳转到另一个app,系统受得了人眼也受不了。可行的方案就是彻底摆脱app模式,所有的触发程序用完即走,所有线下实体的程序存储到一个巨大的系统平台上;

我们再回到微信这个载体,她目前最可实现的,就是程序啊。如果我是张小龙的话,就会发力在程序端,没有AR就用二维码,虽然丑点,但是该有的功能还都在,这样预先吸引大量线下实体客户在我的平台上生产程序,积累用户,然后静静地等待AR技术和智能设备的发展,一切就绪的时候才是微信的下一个风口,或者那个时候已经不是微信了。

而刚刚所描述的情景,其实正是我们心心念念的「物联网」。所谓「物联网」,远不止智能家居或者智能出行,而是无数可以互联网化的场景。物体不是手机,不会随着你到处走,真正让物联网有价值的就是场景。当你要喝水时,要用最小的动作,尽可能远的作用距离来实现煮水的目标,这要求水壶同我的身体存在某种联系——联网;要求我有可以操作的载体:随身智能设备;要求我的的动作可以锁定目标——AR技术;要求在水壶和设备之间有一个可操作的程序——小程序;

无数个类似的情景组合成最广大的万物互联,所以小程序应该是预测可能的物联网入口之一。

以上这些马后炮式的预测对目前应对小程序风潮有什么意义呢?个人觉得应该回归初心,有两个可能的发力点:

1、真正能够连接人与场景的小程序;

2、具有高度执行力的线下拓展;如果你做好了一个景区的小程序,就把它复制到所有景区;如果你做好了一个餐馆的小程序,就复制到所有餐馆;

所有的落点都在线下场景,她不会像淘宝一样改变人们的行为方式,但是会让你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格外便利,因此使你毫无察觉,进而无所不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