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很是注重嫁娶之事,“嫁妆”又称“妆奁”、“奁具”、“嫁资”。各地、各民族的风俗习惯不同,其所送的嫁妆也会不同。从相关史料来看,陪送嫁妆的风俗,早在春秋时期便已经出现。 ![]() 据《左传·哀公十一年》记载,“辕颇为司徒,赋封田以嫁公女”。鲁国大夫辕颇把封邑内的土地征收赋税,用来作为鲁哀公女儿的嫁资。 诗经·国风》记载:“以尔车来,以我贿迁。”这是女子对其未婚夫说的,大概意思是,你驾着马车快来吧,我带着嫁妆嫁到你家去。 ![]() “穷富悬殊,厚薄不一”,殷实人家的嫁妆,小到马桶、床柜、妆匣,大到棺材都会准备好,希望婚后能过的幸福美满。贫穷人家,各类工具基本会备齐。以求不拖累夫家。 ![]() 《温公书仪》记载:“亲迎前一日,女氏使人张陈其婿之室,俗谓之?铺房?。古虽无之,然今世俗所用,不可废也。床塌、蔫席、椅床之类,婿家当具之;毡褥、帐慢、衾绹之类,女家当具之。所张陈者,但毡褥、帐幔、帐幕之类应用之物,其衣服袜履等不用者,皆锁之箧笥,世俗尽陈之,欲矜夸富多,此乃婢妾小人之态,不足为也” 可见嫁妆之丰盛。 ![]() 中华文化中,为什么嫁女儿要送嫁妆呢?究其原因有三: 一、为了女儿过得更好些,贴补家用,或以备应急; 二、争取在男方家的地位,彰显家庭实力; 三、古代嫁娶,随待嫁妆,从某种意思是带来娘家的物件可以睹物思人,让新娘子熟悉而感到安心。甚至有些还带随身丫鬟一起过去,原因也在于此。 ![]() 半副銮驾,半副凤仪。良田千亩,十里红妆。凤冠霞衣,耀眼倾城。额梅绛唇,惊为天人。衾被鸾枕,绵延十程。朱漆髹金,饕餮饰纹。 所谓“十里红妆”是指旧时嫁女的场面。形容嫁妆的丰厚。搬嫁妆的队伍从女方家一直延伸到夫家,情景非常状观,浩浩荡荡,队伍好似一条披着红袍的金龙,欢天喜地,同时也炫耀了自己家产的富足,故称为“十里红妆”。 ![]() 中华文化中,认为侵占媳妇的嫁妆是很恶劣的行为,对名声很不利。即使女人去世后,嫁妆只能子女继承,夫家其他人也不得占用的。就算女人被休,或者离开夫家,嫁妆也可以自己带走,无需进行分割。 想知道更多文化、风俗、轶事、传统经典,请关注「珣玗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