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起源于古代,是士族文人把实用的文字升华成了一种艺术。书法艺术从起源和发展来说,引领书法发展的一直是古代知识分子。在中国古代,大字不识一个的文盲极多,读书人的地位很高,文字被赋予神秘力量。在书法发展史上不排除文人书法吸收民间写手的一些艺术成分,但更多的是名家书法向士人书法学习。 在书法发展史上,古代士族文人在书法审美上注入了古代的哲学、人文的传统文化思想,可以说书法浓缩了古代的传统文化,所以,没有一定的传统文化修养还真的无法准确品鉴书法好坏;王羲之称为书圣就是因为他的书法“详察古今,尽善尽美”,符合古代的人文思想。 “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下笔用力,肌肤之丽。故曰: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惟笔软则奇怪生焉……”这是汉代书法家蔡邕在《书法九势》中对书写中行笔技巧的总结,包含着古代“阴阳”学说的观念。 古代许多书论以人喻书,以君子喻书;君子比德于玉,书法要温润,不能火燥。书法讲究笔力,但笔力外露又是缺点;米芾书法侧锋取势,迅捷劲健,但由于过分逞强,不时露出怒张之气,因此黄庭坚批评米芾书法“然亦似仲由未见孔子时风气耳。”黄庭坚的这种书法观点,既可以说是儒家中庸思想的体现,也可以说是阴阳学说的体现。 下面我们举例分析: 1、文与质的关系 孙过庭在《书谱》中说:书法发展趋势是“古质今妍”,书法要“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原形容人既文雅又朴实,后来形容人文雅有礼貌,人应该有这样的品质,然后才可称得上是君子。“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是孔子名言,语出《论语·雍也》:“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按字义,文,文采;质,质朴;彬彬,杂半之貌。符合“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的书法就是妍美和质朴、巧与拙并存的书法;一味地妍美,一味地丑拙皆是书法大忌。这种书法观念可以说是儒家的中庸思想或者道家阴阳学说在书法中的体现。 2、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孙过庭在《书谱》提出学习书法要“古不乖时、今不同弊”,意思是学习古人不能违背时代精神,追随时代气息又不能与当时的流弊相混;认为书法要继承古代经典,但有不能完全脱离时代,应在沿袭中有创新,在继承中有发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