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古代历法演进史——从三皇五帝到魏晋南北朝

 金色年华554 2017-06-22

古六历

相传,古六历是黄帝历、颛顼历、夏历、殷历、周历、鲁历。其中,夏历建寅,以寅月为当年第一个月:正月、岁首。殷历建丑,以丑月为岁首。周历建子,以子月为岁首。根据夏、商、周、秦的顺序,秦历(颛顼历)建亥,以亥月为岁首。是我国最早的历法。

中国古代历法演进史——从三皇五帝到魏晋南北朝

中国历法

颛顼历[zhuān xū lì] 秦朝、西汉(? - 公元前104年)

《颛顼历》是古代汉族历法之一,属于古六历的一种,为阴阳历。该历采用十九年七闰法,一回归年为365又1/4日(所以是一种四分历),一朔望月为29又499/940日,以十月为岁首,闰月放在九月之后,称后九月。测制年代或为秦献公时公元前366年,至秦始皇一统天下后遍行,经秦朝至西汉太初历制定(公元前104年)始弃。

中国古代历法演进史——从三皇五帝到魏晋南北朝

五行图

太初历(三统历) - 西汉、新朝、东汉(公元前104年 - 84年)

中国古代历法演进史——从三皇五帝到魏晋南北朝

太初历

公元前104年(元封六年),经司马迁等人提议,汉武帝下令改定历法。并责成邓平、唐都、落下闳等人议造《汉历》,汉武帝元封七年历成,是年五月改年号为太初(即为太初元年),并颁布实施这套《汉历》,后人以此颁布年号称呼此历为《太初历》。《太初历》规定一年等于365.2502日,一月等于29.53086日;以“加差法”替代之前的“减差法”以调整时差。将原来以十月为岁首改为以正月为岁首;开始采用有利于农时的二十四节气;以没有中气的月份为闰月,调整了太阳周天与阴历纪月不相合的矛盾。这是我国历法上一个划时代的进步。《太初历》还根据天象实测和多年来史官的记录,得出一百三十五个月的日食周期。《太初历》不仅是我国第一部比较完整的历法,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历法,它问世以后,一共行用了一百八十九年。

四分历 - 东汉(85年 - 220年)、曹魏(220年 - 236年)、东吴(222年)、蜀汉(221年 - 263年)

四分历亦称“后汉四分历”。东汉章帝元和二年(公元85年)实施的历法。编欣、李梵等创制。规定一年(回归年)为365/4日,一月(朔望月)为29 499/940日,19个太阴年插入7个闰月,因岁余为四分之一日。 因为当时所用的太初历(八十一分法)比四分历斗分更大,可见疏阔,经使用一百八十几年与天象已明显不符,又由编欣、李梵等编订新历,恢复古法。取汉文帝后元三年庚申岁为历元,上距鲁哀公十四年孔子获麟320年。这就是“后汉四分历”。其数据均比太初历准确。《后汉书.律历志中》:“四分历本起图谶,最得其正。”

乾象历 - 东吴(223年 - 280年)

公元206年,刘洪最后审定完 乾象历,把积累10余年的研究结果加了进去。刘洪约在公元210年去世,生前没有看到乾象历的正式颁行。但他数十年心血没有白费,经 徐岳的学生阚泽等人的努力,乾象历于公元232至280年正式在东吴行用。规定一回归年为365145/589,一朔望月为29773/1457,首次推算出近点月为27.5508日,一个近点月内月球的近地点进动3o4′,并创立定朔算法。

景初历 - 曹魏、西晋、东晋、刘宋(237年 - 444年)、北魏(398年 - 451年)

三国时期杨伟编制的历法。魏景初元年(237年)至咸熙二年(265年)实施。

它的主要优点在日、月食的预推方面,它根据黄道和白道的交点每年有移动,交食的发生不定必在交点上,月朔在交点附近也可能发生日食,月望在交点附近也可能发生月食的情况,定出交会迟疾的差,这和现代的食限一样。在推算食分多少、日食亏始方位角等计算方面,更是它的特创。这些都是以前的历法所没有而为其后的历法可遵从的。

元嘉历 - 刘宋、南齐、南梁(445年 - 509年)

《元嘉历》是中国南北朝时期天文学家何承天创立的历法,属于阴阳历。《元嘉历》订正了旧历所定的冬至时刻和冬至日所在位置,改“平朔”为“定朔”,创立调日法,改革了“上元积年法”,计算了岁差数值百年一度,提高了天文数据的精确度,丰富了“浑天说”。

何承天继承了舅父徐广四十余年对日月五星的观测记录和研究资料,又继续观测研究了四十余年,于宋元嘉二十年(公元443年)创立了《元嘉历》。

《元嘉历》于元嘉二十二年(公元445年)颁行,南朝梁武帝天监八年(509年),被《大明历》取代。

《元嘉历》从南朝宋传到百济之后,一直使用到百济灭亡后的公元661年,一般认为元嘉历是554年通过百济传到日本大和政权的,日本则直到公元697年才废除《元嘉历》,正式采用《仪凤历》。2011年9月,在日本福冈西区元冈古坟群(公元7世纪中叶左右)出土了刻有显示公元570年的“庚寅”和“正月六日”等铭文的铁制大刀,据大刀的铭文证明,《元嘉历》传到日本后不久,日本列岛就开始使用了。

大明历 - 南梁、南陈(510年 - 589年)

中国古代历法演进史——从三皇五帝到魏晋南北朝

祖冲之

大明历,是由南北朝时期中国著名数学家、科学家祖冲之创制的一部历法,也称“甲子元历”。在历法中,祖冲之首次引入了“岁差”的概念,从而使得历法更加精确,是中国第二次较大的历法改革。一是改进闰法,把天文学家何承天提出的旧历中每19年7闰改为每391年144闰,使之更符合天象的实际。在我国首次求出历法中通常称为“交点月”的日数为27.212223日,与近代测得的数据(27.212220)极其相近。二是在制历时考虑岁差,一百年差一度。

成历于刘宋大明六年(公元462年)祖冲之时年33岁。后上表给宋孝武帝刘骏,却遭到宠臣戴法兴之流的压制和反对。祖著《历议》一文予以驳斥。祖死后十年即天监九年(公元510年)得以施行,达八十年之久。

三纪历 - 后秦(384年 - 517年)

《三纪历》,即《三纪甲子元历》,是十六国后秦的历法。

姜岌在白雀元年(384年)编制新历法。同年,姚苌命令全国颁布施行。共用三十多年。一年为365\frac{605}{2451}日,一月29\frac{3217}{6063}日。采用十九年七闰,首创用月食求算太阳位置的方法,比用漏壶测中星推定太阳位置要准确的多。

玄始历 - 北凉(412年 - 439年)、北魏(452年 - 522年)

玄始历是中国古代曾经使用过的历法之一,北凉太史敦煌赵[匪欠]著。北凉、北魏于412年玄始至522年用了111年。沈约《宋书》称之《甲寅元历》,《开元占经》称之《凉赵历》。玄始历采用600年置221个闰月代替十九年七闰法。之后祖冲之大明历亦循之弃十九年七闰法。

正光历- 北魏(523年 - 534年)、东魏(535年 - 539年)、西魏(535年 - 556年)、北周(556年 - 565年)

《正光历》是南北朝北魏后期历法。魏宣武帝元恪以为《玄始历》有疏漏,命造新历法。

延昌四年(515年)冬集议新历,立表实测日影,神龟元年(518年)著作郎崔光总合屯骑校尉张洪、故太史令张明豫、校书郎李业兴、驸马都尉卢道虔、前太极采材军主卫洪显、殄寇将军太史令胡荣、雍州沙门统道融、司州河南人樊仲遵、定州钜鹿人张僧豫等九家之新历,为一历。以壬子为元,应魏之水德,号《神龟历》。魏孝明帝元诩改元正光,于正光三年(522年)施行。《正光历》对后代修历影响很大。

兴和历 - 东魏(540年 - 550年)

《兴和历》,即《甲子元历》,是南北朝东魏的历法。李业兴编制。《正光历》施行在魏孝静帝时已经和天象有违。兴和元年(539年),李业兴编制新历法。经过信都芳审核订正,以为被《正光历》为佳,于是颁布实施,一直用到东魏灭亡。

中国古代历法演进史——从三皇五帝到魏晋南北朝

南北朝形势图

天保历 - 北齐(551年 - 577年)

北齐天保元年(公元550年),文宣帝命宋景业撰造《天保历》,并于次年颁行。

宋景业,广宗(今河北省威县东)人。生卒年未详。他是南北朝时期东魏与北齐两代的著名学者,但史籍有关他的生平事迹记载不多。他通晓《易经》,并研习阴阳消长及行星占候之学,兼通天文历法。东魏武定初年(550-551),任北平太守。北齐天保初年,任散骑侍郎,封爵长城县子。东魏末年,他为文宣帝高洋受禅称帝极尽粉饰,屡陈瑞应,深博高洋的欢心。

天和历 - 北周(566年 - 578年)

北周武成元年(559)议造周历,天和元年(566)采用甄鸾《天和历》。此历以365日为岁实;29日为朔策。闰周用三百九十一年有一百四十四闰,恰和祖冲之《大明历》置闰法相一致。施行至宣政元年(578),共用十三年。

甄 鸾,字叔遵(535-566),无极(今河北省无极县)人,北周数学家,官司隶校尉、汉中太守。信佛教,擅长于精算,制天和历法,于天和元年(566年)起被采用颁行。曾注释不少古算书,著有《五经算术》等。 另有周天和年历一卷,《七曜算术》二卷。

大象历 - 北周(579年 - 581年)、隋朝(581年 - 583年)

北周大象元年己亥岁(579)由马显制定。行用5年,到隋朝开皇甲辰岁(584年),落后于实际天象10刻。积年42255,日法12992.

中国历法年表

朝代历名编者使用年份
先秦时期“古六历”
颛顼历?-前104年
西汉太初历邓平前104年-84年
三统历刘歆前7年-85年
东汉四分历编?85年-205年
乾象历刘洪206年-236年
景初历杨伟237年-442年
刘宋元嘉历何承天443年-462年
大明历祖冲之463年-520年
后魏正光历李业兴521年-539年
兴和历李业兴540年-549年
北齐天保历宋景业550年-565年
后周天和历甄鸾556年-578年
大象历冯显579年-583年
开皇历张宾584年-607年
大业历张胄玄608年-618年
皇极历刘焯
戊寅历傅仁钧619年-665年
麟德历李淳风666年-728年
大衍历一行728年-761年
五纪历郭献之762年-784年
贞元历徐承嗣785年-821年
宣明历徐昂822年-892年
崇玄历边冈893年-955年
五代钦天历王朴956年-959年
北宋应天历王处讷960年-980年
乾元历吴昭素981年-1000年
仪天历史序1001年-1023年
崇天历宋行古1024年-1063年
明天历周琮1064年-1073年
奉元历卫朴1074年-1091年
观天历皇后卿1092年-1102年
占天历姚舜辅1103年-1105年
纪元历姚舜辅1106年-1126年
大明历杨级1127年-1179年
重修大明历赵知征1180年-1280年
南宋统元历陈德一1135年-1160年
乾道历刘孝荣1167年-1175年
淳熙历刘孝荣1191年-1198年
会元历刘孝荣1191年-1198年
统天历杨忠辅1199年-1206年
开禧历包翰元1207年-1250年
淳佑历李德卿1251年-1252年
会天历谭玉1253年-1270年
成天历陈鼎1271年-1274年
皇极历刘焯605年-617年
乙未历耶律履1180年-
元朝授时历郭守敬1280年-1644年
清朝时宪历汤若望1645年至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