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史】【争鸣】 修谱扎记——蒋伯英

 九歌珍藏阁 2017-06-22



修谱扎记


 

近些年,我在编写《湖广填四川中江县广福镇蒋承茂宗支家谱》溯源中,对当前修谱中存在的十大问题,从理论角度写《修谱扎记》一文备忘如下:

 1、蒋姓起源于何时? 

从当代兴起的谱史资料看,对蒋姓的起源有二:

《中华姓氏通史·蒋》载:“蒋从植物名演化为姓……经历了植物—河流—图腾—诸侯国—姓,这五个阶段”,起源和萌芽阶段为公元前2070年之前,这是一说;

某《联谱》著文载:“严格说,蒋姓的诞生,应该是距今7000-12000年”( 注《中华姓氏通史·蒋》37页),这是再说。

 究竟蒋姓应起源何时?

按姓氏知识讲,应以得姓始祖为起源。何谓姓?标志家族系统的称号。另则为“子孙之通称也”。

 再从谱学知识解释:“家谱,记载一姓氏世系和重要人物事迹的谱籍”;“世系,一姓世代相传的系统”。

 史书上讲,中国蒋姓的始祖,是3000年前周公的第三个儿子伯龄,他被封于蒋国。当时蒋国的位置,就是现今河南省大别山一带的固始县西北的蒋乡。伯龄的子孙,按照当时的风俗习惯,以国的名称作为家族的姓氏,而绵延不断地繁衍至今。

 据此,依我之见,蒋姓得姓应以西周成王封蒋国时为溯源起点,非从植物名演化为起点。

 2、如何在蒋氏家谱中记载伯龄公的姓氏与次第(三子或四子)? 

当代的争论焦点,伯龄公是姬公旦之四子,非古谱籍中记载的三子?

伯龄公原姓姬,蒋国被楚穆王灭后,子孙才以国为姓。具体说:从二十三世简柯后才姓蒋的。这似合乎常理。

我初步判断,由于我国长期信息传输渠道不暢,尤以古代对人的史迹记载受“生不立传” 思想禁锢,不少先祖无徵可考,记载谁是谁非难以定论,为保持古谱籍记载的历史权威性和尊重先祖的承继,我辈应防止有些宗亲脫离宗谱本真的趋向,即宗谱研究和表述的自由化趋向,误导族人弃祖,影响实现尊祖敬宗睦族续谱基本准则,据此,当代修谱应确立自蒋国受封起,尊伯龄为蒋氏;三子与四子沒有世系区分,尊伯龄为三子定论为妥。

 3、蒋横被冤杀后九子就地封侯无正史或圣旨可考? 

横公,字承先。从光武讨赤眉有功,拜大将军、九江太尉,封逡遒候。遭司隶校尉羌路之谮被诛。生于西汉成帝鸿嘉元年辛丑(公元前20年),殁于东汉光武建武三年丁亥(公元27年),公寿四十八岁,赐墓号曰显忠。是蒋氏史上显赫人物。

为何正史无记载?其理由是:正史与家谱记载一般都是“书善隐恶” 或是政治偏见与贫富有关。

其子封侯,且为就地封乡侯、亭侯。侯是一种爵位,相当于给皇族或者功臣的一种荣誉称号。汉朝的侯总共有两种:列侯和关内侯:其中列侯又分县侯、乡侯、亭侯几种,县侯的地位最高。关内侯的地位比列侯低。关内侯是二十等爵中第十九等爵位。

从汉初十八列侯看,不见蒋氏九侯在列,据此认为:蒋氏九侯爵位,是当朝的一种安抚策略,享有领地的赋、稅不上交中央而是交给侯享有罢了。 

4、蒋琬何裔何世及生年、籍贯的争论? 

从当前谱载史料看,分别不同记载为:颕52世、矅53世、黙58世、稔55世、澄58世,除澄系有齿录可考外,其余均存在无系统史料记载可考。

对此,我的考征研究如下:

 1)蒋琬,字公琰, OU亭乡侯十世孙也的考证。

据继秦谱至民国1943年编制的澄公世系第十分支《东安蒋巷蒋氏宗谱》(第114页)载:“蒋琬,字公琰,湘乡人。0U亭乡侯十世孙也”。从此谱先世纂修考看:蒋国公第一世起至三十六世, 汉摘秦侯三十五世裔孙宗周辑;第三十七世起至四十七世 ,东汉四十九世裔孙荊南刺史政重辑;第四十八世至七十三世 ,唐七十四孙监察御史晁原辑:第七十四世至八十九世 ,宋八十九世裔孙礼部侍郎前侍衔史堂重编。九十世裔孙枢密院兼观文殿大学士之奇奉敇月端明殿侍读学士苏轼重纂。历经五个阶段的实名制辑录,这说明《东安蒋巷蒋氏宗谱》编纂的血脉继承有序具有完整性、系统性(血脉繁衍)和科学性、真实性统一原则。

又据1912年,琬公后裔11大宗支于零陵千秋岭琬公庙合族潇湘谱记载:蒋氏48世澄公(即横公之九子)第九代孙昕公,字彦光。以才学著称,任颕、益、湘、桐四州刺史,汉章武时公72(岁)离任,建乐安府于湘州零陵,公遂由旧宅西乡(零陵西乡)之石角徙永城(永州)太平内东丘(即古龙兴寺地址,今城东20里石燕山)居焉。妻邓氏生二子:长琬、次瑜。

再据《梅潭世谱序》载:“按文定公辩,谓宜改晋陵而归乐安郡。然考大宗谱系载,安阳侯系出屲亭侯...”更说明《东安蒋巷蒋氏宗谱》编纂的史料记载四十九世亭侯以下的真实(相对)完整性。 

2)琬公生年为公元193年的考证。

江苏蒋磊明依据ou亭世表整理记载:“蒋琬生于公元193年,卒于公元246年”。

据江苏《东安蒋巷‘蒋氏宗谱’》 和ou亭世表、《梅潭世谱》等史料綜合考证载:蒋琬“生于东汉献帝初平四年(公元193年)癸酉岁,卒于后汉帝延熈九年(公元246年)丙寅岁,寿54”是可信的。

判定的主要依据是: 

(1)弱冠之年入蜀。 《辞海》释义,“弱冠”: 弱,年少。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故用以指男子二十岁左右的年龄。据《蒋琬传》载:蒋琬字公琰、零陵湘乡人也。弱冠与外弟泉陵刘敏俱知名。琬以州书佐随先主入蜀,除广都长;另《三囯演义》六十回载:三国时期,刘备入蜀时间为“211年璋邀请刘备入蜀,使击保据汉中的张鲁”;再四川省社科院编“蜀汉史迹论考集”记载:东汉建安17年(即公元212年)刘备入蜀. 他以州郡书佐身份隨同。 

(2)寿年五十有四。据《ou亭大宗世表》、《梅潭世谱》载,琬公享寿五十有四,薨于蜀汉后帝延西九年丙寅(公元246年); 

(3)其父昕公生年为176年,父子俩传代差为17年(是符合古代人的婚嫁生育民俗)。 

从以上谱史、社科资料记载,取得蒋琬卒年、寿年、“弱冠年”计算其生年与入蜀年代的证据,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和数学方式(即应用已知两位数求一未知数计算方式)进行如下验证: 

琬公岀生年=卒年246年-寿54年=192年(差1年、因其中有生卒年虚月关系,应为公元193年)。

 琬公隨刘备入川年=琬公生年193年+弱冠20岁(年)=213年隨刘备入川年(与史载多1年,因日子不对面,对面多一天,故213年应减少1年,为212年为隨刘备部入川年)。 

据此,可以判断ou亭世表、《梅潭世谱》等史料载:蒋琬生于于东汉献帝初平四年(公元193年)癸酉岁和东汉建安17年(即公元212年)隨刘备入川年的是时间记载,是准确无可置疑的。 

3、对蒋琬籍贯的考证。

今广西全州,古称零陵达811年之久,是琬公一脉的祖根地。

据2010年編纂的《湘粵桂川六甲蒋氏通谱》继承的旧谱载:“夫贯者,琬之季子也。又琬岀自昕,昕者彦光。晋仕桐州刺史离任后从西乡迁湘乡卜居湘山脚下街市。----”;

又据西粵全邑恭侯祠世叙碑记载:“恭侯岀生于斯,又季子兴家发祥之地故立宗庙于斯”。

这一珍贵史实证明:蒋琬系古零陵湘乡(今广西全州县及附近地区)人。具体地点有待进一步考证。

 4、蒋琬三代史迹的纪录。

《史记·太史自序》:“维三代尚矣,年纪不可考,盖取之谱牒旧闻。”为填补政史空白,综合考证蒋琬三代史迹纪录如下:

蒋琬系澄公十世孙,其父为昕,字彦光,非佐公所生。

另据相关谱载:其母为邓氏,琬生年为公元193年,其弟为瑜公,历雍、梁二州刺史,以功绩著,封羨阳侯(今江苏宜兴)而居羨阳。其【妣】配赵文襄公女,生子一:斌(汉青),殁;继娶邓氏,生子一:显(汉珽),女一荷,殁;三娶文氏生二女:莲、桂,殁;再娶毛氏:生子二:贯(汉昌)、汉城(幼殁)。

 5(?)、蒋琬“知名”时间认证。

有人提岀“琬公是先弱冠知名还是先出仕?如果琬公是先出仕而后弱冠知名,那么他生于公元193年才有可能。然而琬公确是先弱冠知名而后出仕的,那么他的诞生时间必然远早于公元193年,因此说琬公生于公元193年的说法是错误的。”

据史料分析:琬公知名时间大致在弱冠之前,依据有三:1、吉人天资睿智;2、父位疆吏刺史;3、顺应历史潮流而知名为特殊历史背景。

如果以公元186年出生,212年隨刘备入蜀应为25岁,则远离“弱冠” 之年。

由此认证:琬公生于193年,弱冠随刘备于212年入蜀的时间是可信的。

 5、当代修谱的基本原则与编写基本方法 

修谱是尊祖的头等大事,是人的血缘关系的继承。

当前要正确解读当代修谱与历代修谱时代背景:从现有姓氏谱牒资料形成的历史背景看,可划分为“三大时段”和“四大时机”:

一是皇族谱时段(背景)。 简单地说,是过去皇家世系的发展事实的记载。在我国皇家也积极修谱,称为玉碟,由宗人府具体承办。汇集编排谱籍,要与学述著作有所区别,更不能别有用心地改动或曲解历史凌辱祖先。家谱与国史发生矛盾时,不能一律“以国史为准”。 

二是庶民谱时段。 现存家谱主要是宋代以后尤其是清代的民间私修家谱。民间私修家谱的撰稿特点:“井蛙观”历史背景,具有明显的局限性。类似的谱料,需进行链接溯源求是,方可作为通谱史料。

三是家谱的求是时段。 求是 即寻取;探索。蒋氏具有三千年历史世系传统文化,精华与糟粕并存,给《总谱》编纂留下难题。

在当前对谱史研究求是背景凸显“四大时机”。即:

一是有党中央国务院明文指出:“家谱是中华民族历史大厦的三大支柱,是我国珍贵文化遗产的一部份”。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他说,要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对谱史研究求是有宽松的政治环境;

二是有全国蒋氏宗亲联谊会作组织保证,统筹《总谱》编纂;

三是有现代化网络交流平台,聚全国蒋氏有识之士参与共同探讨;

四是有以网络互相交换谱料,可大量减少时间经费投入开展“求是” 的好时机。

当前的关键是:以寻找我的祖先我的根理念,发掘凝聚纯洁传承蒋氏传统文化为主脉。聚全国蒋氏有识之士之力,依靠本族耄耋之年长者,抢救已断代半个世纪的谱史,时不我殆地撰写好家谱,

其次是编纂区域性联谱、全国性通谱。 其主旨是:必须严守“尊世系、辨昭穆、传文化” 为主旨,以“尊祖、敬宗、睦族、联谊” 为编写选材內容。 其任务是:认真履行“继承修治,填补空白” 原则,把沒有中断的血脉延伸下去,把中断了的血脉连接起来,把家族的优秀文化凝聚到谱里。千锤百炼写岀一部“故族递衍而不乱,祖德常佳而不杇”谱叙荣光为内容的新谱籍,作为人生第一学校教材。

谱史资料的鉴别与应用,必须严谨,实事求是,坚持十大原则。即:1、寻根问祖原则 , 2、世系繁衍原则,3、慎重考证原则 ,4、非政治性原则 ,5、简详适度原则 ,6、注册登记原则,7、与时俱进原则,8、人死留名原则 ,9、脉祖根支原则。10,旁支止载原则。

 海峡两岸家谱对接的原则和路径。原则有三:1、依托以祖庙为核心,族旗共举原则。2、坚持以谱籍为纽带,荣光共叙原则。3、坚持以论坛为导向,成果共享原则。

路径可选择:1、以中华蒋氏淮滨寻根文化节举办论坛。2、以“同根同源、血脉相连” 开展谱牒展。3、在《蒋氏文化网》创办两岸谱史文化栏目,用便捷、高效、低成本促使成果共享。 

具体工作步骤是:分三步:即谱牒归宗、寻根溯源、求是锤炼十二个字,为子孙留下可供咀嚼揣摩学习膜拜的家族德行文化遗产。 

新谱編纂原则是:坚持史料性、知识性、可读性三原则。 

谱籍编辑知识为“六要”:知识,人类认识的成果或结晶。一个谱籍编辑者须具备修谱的直接知识和间接知识积累形成的经验知识和理论知识,谱籍編辑知识具有广泛的生活知识和科学知识,要博采众长,切勿“自封天下第一”。

谱籍編辑知识可概括为“六要”: 即史料要有据,词语要规范,诗词要尊韵律,对联要守平仄,校核要专业,要不为历史撒谎留下隐患。 

验收标准:有别于学术著作,以具有文献、美学、收藏三价值作为验收标准。 

6、家谱(房谱)与区域宗谱的編辑区分何在? 

家谱,是记载一姓氏世系相传和重要人物事迹,详细记载宗支成员“脉祖根支” 四要素可供查考谱牒;区域宗谱,是以实现“作示范或供寻检的图书、样本”,为众多宗支寻根提供查询依据作编纂目标。

既然两谱分工不同,編写内容应各有区分。 在谱的命名上,家谱以某地某祖宗支命名《蒋氏家谱》或谱牒;区域宗谱则以某区域命名《蒋氏宗谱》或《宗谱汇編》以示区分。

目前有的联谱的命名在区域前冠以某氏,主语与谓语颠倒,区域与某氏关系为包涵关系,一些谱名不符合语法修辞规范,值得注意更正。

 在谱史应用上,家谱应以全体成员的世系清晰、昭穆有序、生平业绩,生卒葬据实记载为内容。区域宗谱应着重综合本家族繁衍中“脉祖根支” 四要素简介,并具有史料性、知识性、可读性“三性” 贯穿全籍为編写内容。原则上不刊用分支谱牒或世系图表,减少編写、阅读时间浪费。 

7、要注重辈分文化的承继的理论研究 

家谱的辈分(字派)起源于秦汉,是家谱所包含的主要文化元素(规矩)。行辈字派又叫祧(承继为后嗣)字,用以区分祖、孙、父、子名排行的一些行辈字。是家族、亲戚等的世系排行次第的分别。只有区别世系次第,才能以礼相称。

当前我蒋氏谱籍的修編,严守尊祖必尊族,尊族必尊谱,尊谱必重辈分(字派)这一世系繁衍定律,制定统一的辈分实施办法。

我建议:

 一、尊重各支派辈分文化的承继。辈分文化是家族文化的组成部份,是灵魂,承载着众多子嗣的精神家园。按照“先挖掘、保护,再研究开发”的思路,尊重不同支派固有辈分的延续,打造既有辈分(字派)传承,又能打动和凝聚人心的统一辈分文化生态,加强知识传播和积累,再在全国创建家族内部統一的世系次第系统。 

二、创建全囯蒋氏统一辈分编码系统。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城乡互联网普及。有必要在全国以代码方式统一辈分系统。我的设想是:据江苏武进(系九侯黙、澄二公发脉祖根地)新安蒋氏房系介绍,伯龄公至今该地蒋氏繁衍至115至120世。建议全国蒋氏新的辈分从111世編码至300世,各分支可依照现有字辈編码套用统一的辈分次第。也可类似当代汽车牌号前冠某祖名编码。比如:全国新編统一字辈第一字编码为111代(后类推至300代),以颖...澄字或琬字打头编码,以《澄111世...》或《矅111世...》編入某支的“世”为“澄111世”或“曜111世”....余后类推至300世为止。

 三、建立蒋氏辈分文化研究管理机构。 这一机构可在全国、省(市)宗亲联谊会宗谱编辑委员内分设,其职责是:先挖掘、保护,再研究颁发全国蒋氏统一辈分(字派)及实施方案;按照“脉祖根支” 四要素,对断流宗支世系次第的归宗的商定。 

8、蒋氏宗支辈分为何差距大? 

自伯龄公到现在,已达三千年。

据近期江苏武进(黙、澄二公发脉祖根地)新安蒋氏房系介绍,伯龄公至今该地蒋氏繁衍至115至120世之间。据《蒋氏源流谱》统计:2—47世男丁125人,无记载有传者为75人,占60%。48—80世(澄公后裔)男丁87人,无记载有传者为29人,占43.28%。(因史料不全,难以为据,供参考);

再据某宗支入川始祖至现在,历时310年左右,传13代,平均23.84年/代,慢的房只传10代。在世的代差为6代。从入川发脉的男丁114人统计,因政治、经济、疾病和计划生育等因素,导致43人无男丁而断代,断代率为37.72%。从七世四大房系考查,迄今将有两房系发生断代迹象。

据此分析:蒋氏三千年间的繁衍史,会出现一些宗支无后继可考,繁衍代差也可能较大问题,勿质疑。在修谱中一定要尊重历史, 只要有古谱齿录链接就得认同,别再无理指责别人辈分的高与低?

 9、在谱籍编辑中如何处理正史与家史关系? 

首先要对两者有个正确的定义:“正史”之名源于南朝梁阮孝绪有《正史削繁》。《隋书·经籍志》以《史记》、《汉书》等纪传体史书为正史。…清代乾隆年间编辑的《四库全书》为正史,并规定凡不经“宸断”(指皇帝批准)的不得列入,诏定二十四史为正史;“家谱”,又称家乘。乘,史书。记载一姓世系和重要人物事迹的谱籍。

 其次要对记载内容有个准确介定:正史与家谱记载区别在于:正史记载以政治文化、政治人物为主。政治文化,指社会继承与历史传递下来的关于政府和政治行为模式在社会成员心理反映上的积累,包括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信念、政治态度、政治价值观等;政治人物,即以政治为职业的精英人物。往往具有下列特征:担任国家政党的重要职位,具有较高的领导才能,有较广泛的社会基础和较大的社会影响。在有阶級的社会里,代表着不同阶級的利益。他们在自已那个时代一般都起过重作用。比如蜀相蒋琬顺应历史潮流,起过进歩作用,正史有记载;反之,也有的违反历史规律,起过相反作用,正史少有记载。 家谱(家史),记载以家族血缘承继关系文化为主。南朝梁 刘勰 《文心雕龙·书记》:“是以总领黎庶,则有谱籍簿録。” 范文澜 、蔡美彪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二章第一节:“东晋、南朝,特重家谱,朝廷设立谱局,用人必须查考谱籍”。

今天我们修谱,是写家史,是总领黎庶(指庶民)。主旨是:尊世系,辨昭穆,传文化(原为别贵贱)。以实现尊祖、敬宗、睦族、联谊为目的。如果修谱要以正史为主,是很难把家谱编写进行下去的。 

10、关于蒋氏历史重大质疑问题的考证 

1、蒋橫第七子稔公封侯地的考证。 有谱史称:稔公封九江侯地为今江西九江。又椐江苏武进县《东安蒋巷‘蒋氏宗谱’》载:稔公徙居九江平河县 。《辞海》969页载:九江,郡名。秦置。治所在寿春(今安徽寿县),辖境约当今安徽、河南淮河以南、湖北黄冈市以东和江西全。以九江在境内得名。府名:1361年朱元改州路置。治徳化(今九江市)。据谱史载:稔公为父守墓未曾过长江,地处江北,且与江南八侯相邻。再据今零陵栗山谱载:蒋横墓是蒋氏47代祖蒋横的墓葬,它位于今安徽省宿州市萧县城南边35里的陈蒋山村。由此可确认为今安徽寿县为九江侯封地。 

2、蒋橫第六子黙公封侯地的考证。有谱史称:黙公封云阳侯地为今陕西淳化。据江苏武进县《东安蒋巷‘蒋氏宗谱’》黙公徙居宜兴云阳县(古称阳羨)。再据蒋氏权威文献《蒋氏大宗碑记》、《OU亭碑记》记载,黙公为蒋姓湖东支始祖,怎么能确认为今陕西淳化? 

3、蒋橫第八子川公封侯地的考证。有谱史称:川公封临江侯地为今四川忠县。据江苏武进县《东安蒋巷‘蒋氏宗谱’》川公徙居丹徒三儒里。据考此地现为江苏镇江市丹徒区。至今未见重庆忠县有传川公为蒋氏始祖史料可考。 

4、蒋橫第四子曜(辉)公封侯地的考证。《蒋氏西南联谱》67 頁载:曜(辉)公避居湖州吉安县临湖里,封镇湖侯,后徙居零陵营道,是为零陵始祖。《蒋氏西南联谱》682頁载:曜卒于东汉明帝水平四年(公元61年),享年63岁,葬震泽湖之马稷山。再考曾孙蒋昕生于公元176年,与曜为三代传人,相距178年,平均传代年近60年,令人质疑。另据互联网载:太湖马迹山归属多変。1953年马山划归新成立的震泽县管辖,今属无锡市领导。由此证明,曜后徙居零陵营道,是为零陵始祖。:曜卒于零陵营道,葬震泽湖之马稷(迹)山这一史实失实。是矅公本人还是其子孙何时居零陵营道,有待新的史料认证。 

11、你是怎样为《蒋氏文化网》撰写论文和答辩文稿的? 

近些年新編家谱较前有很大进步,但也有些不足,尤其是少数编辑人没有把握住“三性” 原则,甚至“自封天下第一”,入谱的史料特别是自撰文稿让人难以置信。一句话,没有认真总结提高实践经验,上升成理论去指导实践,引发我的关注、答辩? 我是长期同文字工作打交道,特别后十年专职学会工作锤炼,养成“认真学习思考,广泛调査研究,反复构思研讨,重视宣传正能量”的职业习惯,对修谱中存在的问题,不顾荣辱,从理论角度进行解答,与人探讨,让自已增长理论知识,更好地为蒋氏家族修谱尽微薄之力。 我歩入編写家谱行列,经历八年时间的撰写谱籍知识积累,在完成《湖广填四川中江县广福镇蒋承茂家谱》的同时,在《蒋氏文化网》、《百度文库》、《豆丁网》发表论文、建议和争论文稿24篇,集中对如何修谱提岀新理论知识、修谱方针、步驟、史料鉴别、内容结构讨论等新视点;对蜀相蒋琬何裔何世的大胆争辩与结论;为修谱提供范文、海峡两岸家谱对接的原则和路径专稿载入《蒋氏文化网》。有关论文论点、争辩视点详见前文所载。

                                                                                               四川内江蒋伯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