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生态城市建设体系下生态社区建设研究——以龙岩市为例

 GXF360 2017-06-22
生态城市建设体系下生态社区建设研究——以龙岩市为例

生态城市建设体系下生态社区建设研究
——以龙岩市为例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ommunity Under Ecological City Construction System——A Case of Longyan City

文/桂林理工大学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 蔡振鸿 魏书精 陈 磊 杨雪柯 李 硕

生态社区是生态城市体系下的基本单元,在生态城市体系下对其进行针对性研究,可探讨其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建设路径。根据福建省龙岩市生态社区建设实践,探讨生态城市建设体系下生态社区的建设路径。

0 引言

在我国城镇化快速推进的背景下,城市发展面临巨大挑战,如大规模城市化和高速工业化带来的环境破坏、生态受损、资源紧缺等。社区作为城市基本单元,以低碳、生态及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理念的建设思想成为主体。本文以福建省龙岩市的生态社区建设为研究对象,探讨小城市生态社区建设措施和路径。

1 龙岩市生态社区建设现状及问题

人居生态是生态龙岩建设的基础。目前龙岩市的生态社区建设相对薄弱。如登高社区容积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等指标均未达到生态社区要求;九一南路街区周边的客家文化体验区以小街巷文化形式出现,较为散乱,缺少科学的文化业态梳理与城市设计。

近几年,龙岩市响应福建省政府号召,开展一系列创建生态城市的活动,龙岩市政府高度重视本地区的社区生态化和可持续性建设,采取强有力措施,切实加强社区管理和社区创新,使龙岩市生态社区建设不断推进与完善。

2 龙岩市生态社区建设模式

2.1 指标模式

在社区建设理念中,生态社区、绿色社区与可持续社区都与生态相关,这些理念强调人群聚落(“社”)和自然环境(“区”)的关系整合,旨将居民家庭、基础设施、自然生态环境、建筑、社区社会服务等有机融合。其中,重点指出生态社区的规划建设必须发挥地产开发商、政府部门、规划设计者、社区居民、物业管理部门(社区居委会)等相关利益主体的作用。

生态社区指标体系建立是为更好、更真实地反映社区建设过程中生态社区的建设水平及可持续性。国内学术界对生态社区概念的理解各有侧重,没有统一定论,对生态社区的指标体系建设也不相同。总体而言,生态社区的评价体系具有科学性、综合性和系统性,其中包括指标的框架体系、评价主体、指标阈值等内容,覆盖环境生态化、建筑节能化、经济可持续性、社会和谐等方面。

生态龙岩社区的指标体系建设发挥规划设计者、房地产开发商、政府部门、社区居民、物业管理部门等相关利益主体的作用,共同开展生态龙岩社区建设(见表1)。

2.2 社区建设模式

生态社区建设模式指各种管理体制、机制、手段和方法的有机融合,实现社区生态化建设和集约化管理的目的。根据社区现状,从社区生态化建设和集约化管理活动主体的差异性考虑,可将生态社区的建设模式分为4种类型,分别为:以市场为导向的市场导向型、以社会为导向的社会导向型、以政府为导向的政府导向型,以及以“公共需求”为导向的需求导向型。

社区是构成城市人居环境的细胞单元,是城市生态建设的基础,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生态龙岩社区建设以建设指标体系为准,明确社区的生态化建设达标与否。

表1 龙岩市生态社区评价指标

评价指标一级指标二级指标指标单位指标参考值自然生态环境大气环境—二级声环境dB昼≤55,夜≤50地表水环境—符合环境规划要求绿地率%≥30人均公共绿地面积m2/人≥2.50植物配置丰富度:乔木量株/100m2≥3植物色彩丰富度—丰富日平均热岛效应℃≤1.5公共交通满意度—便利公交站点覆盖率% 300m半径内≥55 500m半径内≥95交通到轨道交通站点距离m≤500人均占有道路面积m2/人≥10公共交通线路网密度km/km2≥3停车场可渗透性材料铺装率%≥50居住条件人均居住面积m2/人≥20建筑密度%≤30建筑容积率—≤1.80室内噪声控制dB昼≤45,夜≤35室内温度控制℃冬≈22,夏≈26采光系数%≥15水资源利用节水器具/设备使用率%≥90中水回用占社区总用水量比例%≥30污水处理与达标排放率% 100废弃物管理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0生活垃圾分类率%≥70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80建筑材料建材本地化比例%≥20 3R材料使用率%≥30旧材料回收/再利用比例%≥50配套设施建设社区幼儿园服务半径m 300公园覆盖率%≥50对社区医疗服务满意度%满意对休闲娱乐设施满意度%满意受高等教育人数比例%≥30 60岁以上老年人口比例%≤10居民平均寿命岁≥75失业率%≤3享受低保的人口比例%≤10文化生活每10万人拥有图书馆数座0.60居民自愿参与志愿活动的比例%≥30安全管理安全设备覆盖率% 100信息化每1000人拥有个人计算机数台≥356.20每1000人拥有移动电话数部≥410.50动态发展关键指标提高率%≥6社区居民

龙岩市社区的空间格局已形成固定模式,供电、给排水等基础设施陈旧或老化;可供社区居民休憩游玩的绿地面积偏小;由于小区建设较早,可持续发展意识尚未形成;小区格局凌乱,居民缺乏相应的环境保护意识,对于能源的集约利用几近于无,导致小区环境日益恶化,污水横流,垃圾随意堆放。

龙岩市老城区部分社区的改造,需从意识形态上向居民灌输环保意识,更需当地政府的大力扶助和支持,从硬件和软件两方面入手,改善和提高居民的人居生活质量。针对现有社区,加强社区生态出行、低碳生活、绿色建造方式建设,重点推进社区绿色基础设施和文化性服务设施的建设,加强社区建设中的公众参与和组织管理。

3 龙岩市生态社区空间布局

3.1 布局要素

生态社区规划建设的影响因素众多,本文所关注的影响因素有以下几点。

1)空间格局布置 生态龙岩社区必须具有配置合理的公园绿地和户外活动场所及商店、医院、学校等公共设施。

2)道路交通规划 包括公共交通站点、小区道路与停车场、道路的安全性设计和适宜的步行休憩系统等。

3)小区绿化景观布置 提倡立体绿化,包括屋顶绿化、垂直绿化、建筑绿化、道路绿化、场地绿化、水体渗透及各种生态绿化元素。

4)能源利用规划 小区推广使用风能、地热能、太阳能等绿色能源,改善社区内部环境。

5)水系统规划设计 提供高标准、高质量的给排水系统,建立合理的中水循环利用机制,加强水景的细节营造和设计等。

6)公共服务设施 提供居民日常活动所需的场馆设施与环境。

7)公共安全 提供公共设施安全、财产安全保障设施、火灾预警机制、各小区消防联动等防范措施。

8)建筑系统 需考虑建筑节能、住宅朝向和日照通风、住宅间距、小区容积率、建筑密度等要素。

3.2 空间布置

考虑日照、交通及通风情况下,尽量保持原生生态体系,避免对周边环境造成影响(见图1)。

龙岩市生态社区规划的指导性建议包括两方面:邻里规划和空间规划。邻里规划的核心理念以客观物质环境为基础,更倾向通过合理的环境设计,促进居民健康活动及邻里街坊关系的形成和良好发展;空间规划通过物质空间的打造,获得优质的居住空间,保证住区内部居民的健康舒适生活。因此,针对龙岩市生态社区的空间规划提出以下策略(见表2,图2)。

结合龙岩市现状社区及龙岩总体规划,规划重点建设田园、小洋、中城、西陂、中心、登高、东山、曹溪、仙宫、东肖、平在、黄田、白沙、古田、蛟洋等社区。

图1 社区空间布置考虑因素

表2 空间规划总体策略

关键因素空间规划土地使用基础设施居住环境交通规则生态性集约型土地利用:尽可能保持土地的原有属性减少小汽车的使用,加大人行、自行车和公共交通设施建设整体性与城市总体规划相衔接:协调住区土地的合理配比促使基础能源有效利用:基础设施循环网络的建立能量在居住空间有效储存:生态无毒的建筑材料与城市能源设施相衔接,整体性规划:各类基础设施之间整体协调统一与城市大环境融合,空间尺度、格局、组合方式协调统一与城市路网相衔接:住区内部路网的完整性为居民出行提供多种交通方式,如步行、自行车、公交车、地铁等安全性避免有污染的土地利用管线布置的安全性:消防设施的设置多样性土地多种功能混合使用:同一使用功能的多样性规划各种系统依据服务特征不同,区分不同的供应形式,如饮用水与中水系统的分离多种住宅类型的提供:针对不同使用人群的住宅设计室外环境的安全保障:室内设施的安全保障减少汽车在住区内的使用:增加居民在住区内的安全性有效性集约型的土地利用能源、资源的循环使用对自然能源的有效利用,如太阳能、风能;住宅使用节能材料、节能器具鼓励环保低能耗的交通方式资源使用有效性集约型的土地利用:结合土地的自然属性提供可使用的能源利用系统,促进能源的循环利用对自然资源的有效利用:住宅建筑使用节能型材料减少高耗能的小汽车使用:鼓励环保低能耗的步行与自行车和公共交通

图2 中心城区生态社区布局规划

4 龙岩市生态社区建设重点

4.1 生产、生活方式建设

倡导社区居民绿色生产、健康消费,通过生产绿色健康食品,选择生态绿色燃料,推广使用低耗能、低污染的灶台技术等措施,使社区居民的生活方式逐步走向绿色、健康、生态。

1)住宅建筑 提倡使用绿色建筑、节能建材,进行适度合理的装修。

2)旅游方式 提倡自助游、生态旅游、低碳出行。

3)餐饮习惯 提倡食用绿色有机食品,提倡打包服务和理性消费。

4)购物习惯 提倡理性消费,绿色购物方式,并注意控制所购商品的最终处置所带来的环境影响。

5)能源利用 提倡使用太阳能、风能、生物能等清洁能源。

6)水源利用 提倡节约用水和住区用水的循环利用。

7)交通出行 倡导绿色低碳出行,包括公交车、自行车及徒步,使用以生态电能或液化气为能源的交通工具,减少废物、废气、噪声污染。

8)日常家居生活 提倡废物减量化、资源化及垃圾分类,养成良好生活习惯。

4.2 基础设施建设

通过对社区内居民点的合理规划布置,以及对绿色住宅建设、低碳材料使用、基础设施改造、垃圾收集分类、垃圾资源化利用、生活污水和雨水处理设施的改造升级等,减少社区居民生活对社区环境造成的影响,倡导物质的循环利用。

4.3 公众参与和自我组织管理

生态社区建设应加强当地居民参与积极性及相关单位的支持,充分尊重其建设意见,通过大众参与,加强对居民生态意识的引导。生态社区建设是一个系统性工程,本地居民是这一体系的主要行为者、参与者和管理者。因此,建立积极的社区建设自我组织和管理模式,设置相应管理机构,对社区建设和长效管理有显著效果,从而实现生态社区建设的可持续性。

5 结语

结合龙岩市生态社区建设实践,对生态社区的建设模式进行分析,以期为我国中小城市生态社区的建设提供建议和参考。

参考文献:

[1] 周传斌,戴欣,王如松.城市生态社区的评价指标体系及建设策略[J].现代城市研究,2010(12):11-15.

[2] 宋岩奇.刍议国内外生态社区研究进展及其特征、意义[J].现代城市研究, 2010(12):50-57.

[3] 吴智刚,缪磊磊.城市生态社区的构建研究[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5(5):43-45.

[4] 滕颖,李新.城市型生态社区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初步研究 [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7,32(3):185-188.

[5] 郭永龙, 武强.绿色社区的理念及其创建[J].环境保护,2002(9):37-39.

[6] 吴智刚,缪磊磊,周素红.生态城市化的演进与生态社区的构建[J].规划师,2002(6):80-83.

[7] 程世丹.生态社区的理念及其实践[J].武汉大学学报,2004(3):83-86.

[8] 张涛.生态社区及社区生态文化建设初探[J].甘肃科技纵横,2008(5):6-7.

蔡振鸿,桂林理工大学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

魏书精,桂林理工大学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副教授

陈 磊,桂林理工大学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

杨雪柯,桂林理工大学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

李 硕,桂林理工大学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