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麦肯锡选人:比常人的速度快5倍

 徒步者的收藏 2017-06-23

麦肯锡选人:比常人的速度快5倍

2015-09-30 訂閱? 工发咨询
工发咨询

gongfazixun

工发咨询成立于1997年,是国内著名的人力资源管理咨询公司,在组织设计、人力资源管理和人才测评方面具有领先的专业能力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那是我进入麦肯锡第二年的事。


当时30岁出头的我,刚完成了一项大型专案,得到1个月的长假。就在我将办公桌收拾好、准备前往度假时,我的主管突然打电话跟我说:“接下来3个星期,你要前往A国,访谈当地X公司的管理高层,并且展开研究,协助X公司选定日本家电厂商的结盟(alliance)对象。总之,你现在马上动身去机场就对了。”


我还记得,主管当时还大发雷霆,因为那天我并未将护照随身携带,因此无法当天立刻出发。


隔天,我搭上了前往A国的飞机;1星期后,我已经将结盟对象的提案建议报告呈交给X公司,提出了5家值得结盟的日本家电厂商。最后,X公司选定Y公司做为技术合作对象——这个决定,距离我接到主管打电话要我即刻动身出发那天算起,前后大约只有1个月。



事实上,“比常人的速度快5倍”是麦肯锡内隐的(tacit)行动规范之一。想要达到这个境界,就要透过架构思考(MECE、逻辑树)、假设思考等逻辑思考能力,这是在麦肯锡工作的基本工作技巧。


左右脑并用,磨练思考技巧


我曾经听到一位社长这麽说:“如果要选择一起工作的对象,首先要选运气好的人,接下来要选第六感很强的人,最后才是选逻辑思考能力很好的人,大概就是这样吧?”


一问之下,原来这位社长所说“运气好”,指的并不是成功的概率较高,而是“即使身陷困境,也能为了解决问题而抱持正面思考”。所谓“第六感(直觉)很强”,意思并非“天生的DNA里,就具有看透事情的第六感”,而是“凡事具有无止境的好奇心与感动力”。至于所谓“逻辑思考能力很好”,指的是“即使身处混乱,也能从兵荒马乱中突破难关,具有求生智慧(street smarts)”。


这位社长进一步指出,在他面试过许多员工的经验里,求职者是否具备上述3种能力,与“是否出身自一流大学、是否为MBA、是否专攻文科或理科”等个人的学历毫不相关。


以“运气好”为目标的人,时常将“掌握现状,加以创新”的行动放在心上;想锻炼“第六感”或“逻辑能力”的人,通常会将“为什麽会造成这样的结果”的左脑逻辑力,与“如果这样做,可能会有那样的结果”的右脑创造力与发想力合并活用。


我将这两种左脑与右脑合并的能力称为“良好的逻辑力”(编者:作者指的是“左脑的理性与右脑的感性并用的能力”),这种能力并非仅止于藉由左脑的逻辑力就能发挥,而是取决于是否能同时靠著右脑基于经验所产生的直觉、创造力与发想力,结合为“素质好的逻辑力”之后,进而将其与“素质好的生意”建立因果关系,并将这种能力内化为自己的一部分。


在此举例子说明什麽叫做“良好的逻辑力”?一位口若悬河、辩才无碍的人,在面对旁人说自己是“凡事讲理的人”或“你说的好像很有逻辑,但似乎有哪裡说不通”的疑问时,总是会不由自主地将“辩论力”的开关全部打开、奋力一战,直到对方哑口无言为止。但是,这样做却大错特错,因为看似很有逻辑说服对方的人,实际上只不过是将自己“强人所难的逻辑”加诸对方;而总觉得“讲理有什麽不对?”的人,其实不过是以歪理横行世间的“诡辩者”罢了。


所谓的“良好的逻辑力”,是要能让对方说出:“是这样喔!原来如此!”的程度,也就是能让对方打从心底同意你的论点。


两方法,培养“良好的逻辑力”


事实上,问题发现与解决能力的关键,就在于具有“良好的逻辑力”。究竟该如何培养“良好的逻辑力”?


方法1:建立洞察因果关系的“假设思考”


“商业世界里的因果关系,与自然科学完全不一样;商业世界里不存在“普遍”这件事;商业世界里的因果关系,就是经常发生变化的现象,与造成这些变化的事物。”


换句话说,随著时代变化,如果消费者的思考来个异于常理的逆转,或是技术产生破坏式创新(disruptive innovation),就等于宣告「过去的因果关系与经验法则不适用于当下」,将由新的因果关系开始支配。


说得极端一些,日本最常听到的因果关系就是:“刮大风的话,卖桶子的店家就会赚大钱。”这个推论放在现代社会,可说是荒诞无稽又不知所云,但是在以前的社会,却是大家坚信不疑的因果关系。(编者:日本自古相传的因果关系案例:刮大风时,扬起的沙尘会让盲人数量增加,并连带导致盲人所需的乐器——三味线——需求大增;而由于三味线需要猫皮製作,因此猫的数量会减少,从而造成老鼠变多;老鼠一多就会咬桶子,桶子一旦被咬破,人们就会需要添购新桶子。所以说,卖桶子的店家,会因为刮大风而生意大好、赚到大钱)


因此,想要针对现状找出真正的问题,就必须不断地重复“原因→结果”的因果关系,打开“为什么?”的开关,反复追问“为什么?”,才能直捣造成现象的根本原因的真相。


另外,思考新商品或解决对策(solution)时,也要想像并推理「解决对策→结果」的因果关系,并预测可能的结果。当然,这样的推理其实也只不过是假设而已。因此,需要找到多样的情报来源,收集相关资讯;如果是制作作商品的话,就要立即前往现场,争取时间快速验证假设。


方法2:培养看透本质的架构思考


彻底弄懂“架构”(framework),对于逻辑思考有很大的帮助。最近,日本出现了即使不用特别前往商学院,也可以学习到各种商业架构及管理理论的书籍或函授课程,提供人们可以在家轻鬆自学商管知识的环境。不过,这样学习的结果,往往会造成写出以下这种企画书的情形:


“ **公司聚焦在目标顾客群,并强化核心能力,同时维持竞争与持续的差异化,以追求未来持续成长为目标。”


如果要为上述企画书打分数,一定得零分,因为这其实是各种客户都能通用的架构,毫无内容可言,企画书的主词“ **公司”可以一路从丰田(Toyota)、奇异(GE),换成附近的餐厅,只不过是一再进行复制与粘贴罢了。


为了避免这样的情形发生,大家要先想清楚所谓的“架构”,意即“彼此独立、互无遗漏”(以下简称MECE原则),而非只要换了主词,就能通用于各种企业的万用企画书。说穿了,MECE原则其实不过就是“提升思考效率的检核表(check list)”。


架构指的也是“归纳世界上已经成功的案例之后,所得到的因果关系的平均值”,属于“后设式理论”,对于未来并没有所谓的“绝对性”;也根本谈不上像是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的竞争策略或科特勒(Philip Kotler)的营销理论,他们是具有前瞻性的理论。


举例来说,那些24小时(包括入睡时做梦)无时无刻都在思考工作的企业经营者,可能突然会说:“下个月开始进行”**策略吧!”对于企业而言,这个“ **策略”如果具有市场区隔化、顾客利益最大化或竞争差异化,那就称得上是最好的策略,比任何理论都有价值。


透过阅读来吸收基本知识,当然没有问题;只是,关于商业世界的种种,理论和知识其实并无太大价值,关键在于针对本质加以“广思考、深思考”(Think big! Think deep!),才能创造出具有独特观点的内涵


因此,希望大家能够理解真正的“架构”指的是:即使已经充分读过各种策略与管理书籍,也能以“完全忘记书中内容”的自信,对于所面临的状况,加以广思考与深思考的思考模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