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节 玉丧葬器 埋葬死者最初的动机可能是不忍心看到同伴死后被野兽吃掉,或是腐烂在地面而把他掩藏起来,埋于地下。以后,随着人们产生了“灵魂不灭”的信仰后,认为人死后,灵魂仍然像活着的人一样生活,于是对于死者的埋葬就逐渐注重起来,最后演变为对死者的厚葬。特别是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氏族部落内部逐渐产生了私有制和贫富分化,墓葬中的随葬器物开始丰富多样化,在器物的数量和品质上都相当悬殊,特别是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的墓葬中,随葬玉器成为大型墓葬的标志性特征,出现了专门用于陪葬的丧葬玉器,诸如玉琮、玉璧、玉璜、玉钺、玉镯等。 墓葬出土的遗物并非都是丧葬用具,更多的是把死者生前的生活用具带入了坟墓,玉器也是如此。但也确实存在专门用于丧葬的玉器,主要是为了满足当时人们的丧葬观念和埋葬习俗。这些玉器主要有玉含、玉冥目、玉握、玉衣等。 一、玉含 活着的人不愿意让死者“空口而去”,在死者的嘴里要放入“饭含”。“饭”是放一把米在死者口中;“含”是把珍爱的东西放入死者口中。在上海青浦新石器时代崧泽文化墓葬中发现有3件玉含,分别为圆饼形、璧形和鸡心形三种形状。河南安阳大司空村商代墓葬中发现的玉含有蝉形、鱼形,以及玉珠、玉管、玉贝等。此外,后世的墓葬中还发现用玉印、玉系璧等作为玉含的。那么,为何玉含大多为蝉形呢?有两种比较合理的说法:一种是从蝉作为昆虫的生物学属性出发做出的解释,认为“蝉之幼虫,入土变蛹,出土后,乃变为蝉,即如死者之灵魂,脱离死去之尸体,又开始其新生命,于是蝉遂为代表复活之符号矣”。另一种说法是从蝉的外形与舌相似的角度做出的解释,认为作为含的物必须适合于口腔,而适合于口腔的形状,最好的是与舌形相似,于是按照舌形来雕琢,一端宽阔,一端尖细。以后又觉得这样做太简单了,想在上面雕刻一些花纹,这样就逐渐向蝉形靠拢了,天长日久,含的形状最终定格为蝉形。 二、玉瞑目 瞑目是丧葬礼仪中的一个重要步骤,即用丝帛把死者的脸面蒙起来。玉瞑目是缝缀在丝帛瞑目上的玉石片,表示出眉毛、眼睛、鼻子和嘴巴。这些实物在河南洛阳中州路汉墓、洛阳烧沟汉墓中出土颇多,都是用不同形状的玉石片,排列成人的眉、眼、口、鼻等。 三、玉握 在丧葬礼俗中,为了让死者不“空口而去”,于是有了“饭含之礼”;同样,为了让死者不“空手而去”,于是就有了“玉握”。 这个“握之礼”虽然见之于《周礼》,但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了死者握兽牙和贝的实例,如大汶口文化墓葬中普遍有死者手握獐牙的现象。另外在大溪文化和龙山文化墓葬中有死者手握猪牙。汉代开始,死者所握之物常见的是玉猪。 四、玉衣 玉衣作为丧葬用玉的使用仅限于两汉时期。西汉初期由于国力尚未强盛,也未发现有葬用玉衣使用的例子。汉代丧葬用玉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由玉衣、九窍塞、玉含和握玉组成。玉衣是盛敛尸体的丧葬玉,只有高级官吏和皇亲国戚才有资格享用,按照级别分为金缕玉衣、银缕玉衣、铜缕玉衣和丝缕玉衣四类。河北满城中山靖王刘胜墓出土的两件玉衣,外观与真人形体相同,由头部、上衣、手套、裤筒、鞋子五部分组成。九窍塞是填塞或遮盖死者身上窍孔的九件玉器,用来防止人的精气死后由体内逸出,葛洪《抱朴子》记载:“金玉在九窍,则死人为不朽”。九窍塞分别由两件耳塞、两件眼塞、两件鼻塞、一件口塞、一件肛门塞和一件生殖器塞组成。
第九节 玉镶嵌器 玉镶嵌器是指那些专门镶嵌在别的器物上的玉器,自己不能单独使用,主要器件种类有玉杖饰、玉冠饰、玉带饰、玉剑饰、玉刀饰、玉弓饰、玉车饰等。 一、玉杖饰 杖饰是手杖顶端的饰物,被称为“杖首”。古代的“杖首”多用铜和玉。汉代的玉杖首多是“鸠”形杖首。《续汉书·礼仪志》记载:“仲秋之日,县道皆按户比民,年始七十者,授之以玉杖,餔之以糜粥,八十、九十有加。赐玉杖,长九尺,端以鸠为饰”。 二、玉带饰 玉带饰是源于唐代的新型玉器品类,一直延用到明代。它是镶钉有玉饰片的革带,其饰片形状多样,因装饰部位的差异,而有不同的称谓。镶在带末端的圆首矩形玉片称“赖尾”,镶在带身的方形或矩形玉片称“带板”。唐代明确了大带制度,按带板数量的多少和质料的好坏表示官职的高低,只有帝王和三品以上显官方可使用玉带。唐代玉带板主要有出土于陕西西安何家村的窖藏,带板正面皆以浅浮雕加饰阴线纹琢刻奏乐舞人像:肩披飘带,身着短衣,足蹬尖靴,或跪或坐,神情逼真。五代最著名的玉带,当推1950年四川成都西门外前蜀王王建墓出土的玉带,正面均以浅浮雕刻饰盘龙,图案精美。 三、玉剑饰 《汉书·匈奴传》记载:“单于朝,天子赐以玉具剑”。玉具剑主要指的是装饰剑的四块玉,自剑柄而下称为剑首、琫、璏、珌。剑首是剑柄顶端的玉饰。琫是剑身与剑柄之间的玉饰。璏是剑鞘上的玉饰。珌是剑鞘下端的玉饰。 因图片太多,有需求的朋友可联系饕餮盛宴古玉爱好者之家群主索取,群主联系方式:微信号:TTSY-001,谢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