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紫砂传雅韵 一壶容乾坤(下)

 老骆驼4753 2017-06-23


文 ︱孝雅楠 豆许可

到了清代,澄炼工艺提高,出现了紫砂细砂。清代紫砂壶的制作又在前人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紫砂艺术进入了鼎盛时期。清代随社会变化,紫砂壶也不断变化,特别是清乾隆年间,国富民乐,社会安定。

当时的紫砂壶,多有华丽的装饰,造型偏重高贵富丽。它们的气韵开朗,秀丽温润,大多给予人们亲切愉悦之感。事实上,从清代万历年以来,紫砂壶风格日趋文丽纤巧是当时的趋势,而陈鸣远正是这一风尚的代表人物。

自清末至20世纪上半叶,紫砂壶上开始印有陶器店号的标记,紫砂壶的生产更加专业化,壶上的题铭也更为专业化。20世纪初,紫砂壶多次参展、参赛,获多个国际博览会金奖,从而刺激了该行业的工艺发展。

当时,蜀山创办了陶工传习所,招收紫砂学徒,由邵云儒传授紫砂壶陶刻技艺,并逐渐形成了一支陶刻专业艺人队伍,并由著名艺人程寿珍、范大生担任制坯技师,后来的著名紫砂艺人冯桂林就是这批艺徒中的佼佼者。

20世纪50年代至今,紫砂壶的造型艺术和装饰工艺踏进了历史发展的空前繁荣时期。艺人们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仅使失传几十年的品种逐渐恢复,而且还创造出多种精品。此时的造壶艺术以顾景舟和蒋蓉为代表,著名艺人还有朱可心、裴石民、王寅春、吴云根、任淦庭等。他们的技艺是多方面的,但又各有所长。

顾景舟技艺全面,喜做素式茶壶;王寅春、吴云根以筋纹器为主;朱可心、蒋蓉又善制雕塑纹样装饰的壶;裴石民除擅长制壶之外,还以制作形色逼真的花果小件为名;任淦庭以书画陶刻著称。他们除了精心创作外,还培养了数以百计的青年艺徒,使紫砂壶这一传统工艺后继有人。


消费现状与行业规模

20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扩大,我国对外贸易不断增加,港澳台地区和东南亚沿海国家与国内交流日趋频繁。这些地区绝大多数为华人,相同的文化背景使得他们与大陆华人有着共同的审美喜好与追求。

国门的打开,使其有了更为便利的条件到大陆搜寻紫砂壶。紫砂壶受到海外华人的大量采购,因此销售大幅度增长,出现“紫砂热”,一些拍卖行在竞拍紫砂壶时,价格一直飙升,2010年顾景舟的紫砂壶拍卖价1225万元,这些情况给投机者带来可乘之机,在功利诱惑下把紫砂壶推向恶性循环的怪圈。

由此,一些商家就采用不正当的手段,他们从主观上违背经济发展的规律,搞恶性竞争。从整个紫砂壶市场来看,鱼龙混杂,赝品很多且价格低廉。而紫砂壶工艺师的作品价格很高,有的甚至达几十万元不等。紫砂壶在现代化、商品化的工业社会中,以其丰富的多样性和手工艺性保留其原生态的精神内涵。

2004年,文化部发布《中国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实施方案》,提出“通过建立文化生态保护区,命名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对原生态文化保存较为完整并具有价值和浓郁特色的文化区域,进行动态的持续性保护。”

现在宜兴紫砂壶行业规模很大,民间号称有“十万陶工”。原来的宜兴紫砂一厂和紫砂二厂仍然存在,和之前国有体制不同的是,紫砂工艺厂已解体成为很多工艺师独立的工作室。有个别工艺大师拥有自己的私人博物馆,如鲍志强艺术馆、季益顺的季畅园艺术馆、徐秀棠的长乐弘陶庄等。

此外,还有一些紫砂企业,如江苏紫玉金砂茶艺有限公司,宜兴方圆紫砂工艺有限公司,范家壶庄等。存在最多的情况是陶工在自己家里制作,因为制作紫砂壶不占太大地方,拥有一张1米长、50厘米宽的台桌即可,紫砂壶的制作工具也不是很多,这样就形成了村村巷巷皆制壶的局面。

紫砂壶的制作基本采用传统工艺生产,生产规模很大。过去的紫砂壶艺人文化水平不高,多数是中学毕业,祖孙几代都在家里制壶,生产的产品基本都是沿袭传统工艺。由于缺少专业的设计人才,创新开发新产品的能力较低。现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观念已发生了改变,老一代的紫砂艺人年岁已高,根本没有体力和精力做紫砂壶,新一代的年轻人崇尚时尚的现代文明而对民族民间文化失去了兴趣。


传承与发展

人类进入21世纪以来,大量具有历史、文学、艺术、科学价值的珍贵实物在渐变或突变中逐渐消失。在这种形势下,中国传统手工艺紫砂壶的命运也令人担忧。正如美国人类学家威廉·A·哈维兰所说:“尽管稳定可能是很多文化的显著特征,但没有哪种文化是一成不变的,在一个稳定的社会中,变化是温和而缓慢地发生的,不会以任何根本性的方式改变该文化的潜在逻辑。

但有时,变化的步伐会突然加快,从而导致在一个相对短的时期内发生急剧的变化。”紫砂壶的实用功能、审美特性和文化精神,不仅是民族文化的土壤和根基,也是民族历史生命的记忆和独特的生存象征,更是陶都宜兴经济赖以生存的无形资产。对宜兴紫砂壶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合理开发和保护,就是传承和发展的根本所在。

在采访中,笔者了解到,如今的保护是为了更好地传承,对紫砂壶艺术的保护通常采取两种措施。

一是活态保护,即保护其活性的延续。这种保护既有定格于特定历史时空点上物化形态(即器物层面)的静态保护,也必然有对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世代相传的非物化形态的,即精神(技艺)层面文化的动态保护。动静结合,以动养静,不是机械地、被动地封存式保护,而是活态传承。

在以手工艺制作的艺术实践中,主要以口传身授的方式传承,传承对象均是师徒之间、亲属之间,这种亲自传授的方式必须是师徒通过互动让学习者感受和理解制作工序。目前,师徒之间、亲属之间的传授方式依然存在,也有现代学校的教育体制,比如宜兴市丁蜀镇成人学校、职教中心、宜兴市陶瓷实训基地,这些教育机构是紫砂壶艺术得以传承的重要手段,使乡土艺术教育资源得到优化配置。

另外,宜兴市陶瓷行业协会每年组织紫砂壶手工制作大赛,将优秀人才的紫砂壶艺术作品进行展示,调动参与者的积极性。同时,把他们送到高校陶瓷专业学习,为开创紫砂艺术作强有力的后盾。

二是生态保护,生态是文化存在的基础,任何传承与创新都与特定的生存环境休戚相关:因环境而生,因环境而传,因环境而变,因环境而衰。

紫砂矿土是非可再生资源,是紫砂壶赖以生存的肥沃土壤。如果过度开发,势必会逐渐失去这块土壤。因此,政府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建立紫砂矿产保护区,严厉禁止盲目开采紫砂矿产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北京联合大学京韵文化社以继承传统技艺,弘扬非遗文化为宗旨,立足于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据了解,社团在北京联合大学历史文博系的支持下成立了“创新紫砂壶传承方式的实践与研究”项目,立足于创新紫砂壶制作的传承方式,聘请获得“中国十大紫砂铭壶”金奖、“中国古代紫砂展”银奖的宜兴紫砂陶传承人沈云兰老师进校园,开展为期10周的紫砂壶工艺课程,将传统紫砂壶传承方式与大学教育相结合,将两者进行对比、融合,从而认识到传统紫砂壶传承方式的优劣之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同时,为传统传承方式增加新的内容,改变传统的“一师一徒”的传承形式,探索出新的传承方式。此外,社团还利用大学课堂的开放性,打破传承人与学习者之间的信息隔阂,扩宽其传承的范围,增加其社会影响力,让更多人,特别是青少年接触、学习了解并成为重要的传承力量。

未来,社团将以此为例大力发展“公众非物质文化遗产”,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实践中学到的知识传播到广大人民群众中去,让广大人民群众能了解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知识,增加其保护意识,让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到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行列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