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散曲微刊第四期 曲 苑 论 坛 散曲巧体的审美趣味 李旦初 “巧体”之名最早见于明代王骥德的《曲律》。其卷三《论巧体》一节,列举数目、短柱、集句、集曲牌名、集药名等体。近人任讷《散曲概论》将《曲律》的《论俳谐》与《论巧体》合为广义的“俳体”,并增补独木桥体、叠韵体、犯韵体、顶真体、叠字体、嵌字体、反复体、回文体、重句体、连环体、集谚体、集剧名体、櫽括体、翻谱体、讽刺体等,共25体。这些巧体是适应散曲句式灵活多变伸缩自如、语言通俗化口语化、审美取向崇尚幽默诙谐调侃风趣等特点而自然形成的,侧重在形式和技巧上花样翻新、争奇斗异。因此,巧体用得好,就能把散曲写的更活泼、更新奇、更有趣、更津津有味。这里推荐几种常见的巧体,分别举例点评品味。 一、重韵体,又称独木桥体。通篇从头到尾用同一字押韵,如过独木桥。 例1.张养浩【正宫·塞鸿秋】 春来时香雪梨花会,夏来时云锦荷花会,秋来时霜露黄花会,冬来时风月梅花会。春夏与秋冬,四季皆佳会。主人此意谁能会? 张养浩散曲多抒发辞官归隐情怀,这支小令也不例外。通篇用“会”字押韵,而字义不尽相同。前四个“会”字都是荟萃之意,依次写春夏秋冬梨花、荷花、菊花、梅花盛开,花团锦簇的自然美景。第五句的“会”字是会合、会见之意,转向人事写宾主宴集、亲友相会的乐趣。结句的“会”字是领会、领悟之意,“主人此意谁能会?”一个反问句多言外之意,暗示隐居背后的难言苦衷,官场之腐败险恶、作者之忧愤深广,尽在不言中。 例2.周文质的【正宫·叨叨令】自叹 筑墙的曾入高宗梦,钓鱼的也应飞熊梦, 受贫的是个凄凉梦,做官的是个荣华梦。笑煞人也末哥,笑煞人也末哥,梦中又说人间梦。 去年今日题诗处,佳人才子相逢处。世间多少伤心处,人面不知归何处。望不见也末哥,望不见也末哥,绿窗空对花深处。 这两首题为“自叹”的小令,一叹世情,一叹爱情。两首都用了切合题旨的典故,都押同字韵。第一首用“梦”字一韵到底,表现世上各种各样的人群,有各种各样的欲望,做各种各样的梦。“梦”字反复出现,步步强化了曲的意境。第二首用“处”字一韵到底,展现人物聚散的空间,爱情得失的空间,悲剧表演的空间,“处”字重复重现,同样强化了曲的意境。 例3.汤式【双调·天香引】戏赠赵心心 记相逢杨柳楼心,仗托琴心,咒誓铭心,疼热关心,害死甘心。他爱我被窝里爱打骂耐禁持的小心,我念他卧房中舍孤贫救苦难的慈心。但似铁球儿样在波心,休学漏船儿撑到江心。恁若是转关儿负我身心,我定是尖刀儿剜你亏心。 题赠赵心心,即以“心”字为韵,句句叶韵,便有奇趣。悲欢离合、爱恨交替,感情有波澜,行文有起伏,用语尖新俏皮,格调诙谐风趣,得曲中三昧。 例4.无名氏【正宫·塞鸿秋】 此曲以“月”字为韵脚,又以月设喻写相思之情,联想出奇得很。不同时辰、不同场合、不同形态之月,千变万化,尽收笔底;而相逢之喜、相爱之深、相别之恨、相思之苦,千头万绪,都在月中。有美感、有情趣、有感染力。 二、重句体。一曲中多处用同样口气的句子,遣辞略有变化。 例1.汤式【双调·蟾宫曲】 冷清清人在西厢,叫一声张郎,骂一声张郎。乱纷纷花落东墙,问一会红娘,絮一会红娘。枕儿馀,衾儿剩,温一半绣床,闲一半绣床。月儿斜,风儿细,开一扇纱窗,掩一扇纱窗。荡悠悠梦绕高唐,萦一寸柔肠,断一寸柔肠。 此曲借《西厢记》故事表现恋人的复杂微妙心绪,思念、怨恨、疑虑、等待、盼望、失望、梦幻,千丝万缕,绵绵不绝。通篇用重句,每一个重句表达一层意绪,层次分明,极具反复回旋、回肠荡气之妙。感染力很强,曲味也很浓。 例2.冯惟敏【双调·蟾宫曲】四季闺词 正青春人在天涯,添一度年华,少一度年华。近黄昏数尽归鸦,开一扇窗纱,掩一扇窗纱。雨丝丝,风翦翦,聚一堆落花,散一堆落花。闷无聊,愁无奈,唱一曲琵琶,拨一曲琵琶。业身躯无处安插,叫一句冤家,骂一句冤家。 原句四首写四季闺情,皆触景伤怀抒发离愁别恨。此曲显然是仿照汤式咏西厢曲之作,有些重句还是从汤曲中借来的。但细细品味,仍有创意,重句两两相对,构成每一段落中相反相成的两种意境,声情并茂,悠扬动听,给人以新奇感。 例3.兰楚芳【双调·折桂令】相思 可怜人病里残春,花又纷纷,雨又纷纷。罗帕啼痕,泪又新新,恨又新新。宝髻松风残楚云,玉肌消香褪湘裙。人又昏昏,灯又昏昏,天又昏昏,月又昏昏。 此曲第九句后增一句,共12句。其中8个重句均用叠字收尾,成双成对,层层推进,营造了浓厚的抒情氛围,把相思之苦抒发得淋漓尽致,别具风味。 例4.施绍莘套曲【双调·新水令】夜雨第四曲【折桂令】 一声声空外潇潇, 鸡也胶胶,漏也寥寥, 竹也萧萧,树也摇摇。 怎消得帘衣袅袅,窗纸条条。扯淡的把香也烧烧,棋也敲敲,书也枭枭。灯也挑挑。 此曲写夜雨情景,内容与兰楚芳写相思之曲完全不同,体式则同中有异。通篇由重句构成,句句以叠字收尾,句句叶韵,一气呵成,把夜色、雨声、雨景、雨情描绘得活灵活现,令人如身临其境、目睹其景、耳闻其声。 三、连环体。有二式:一是重头组曲前曲的结句作为后曲的起句,各曲之间用重句连接;二是单支小令由连环句构成,环环相扣。 例1.贯云石【双调·清江引】 这四首【清江引】重头曲(原文略),是贯云石晚年隐居杭州时所作,写离开官场后与友人聚饮谈天、弹琴唱曲的闲适生活和旷达情怀。第一首末句“且开怀与知音谈笑饮”作第二首的首句,第二首末句“倚帷屏静中心自省”作第三首的首句,第三首末句“立忠诚步步前程稳”作第四句的首句,四曲首尾重叠,互相衔接,承前启后,层层递进,恰如一幅连环画。 例2.无名氏【正宫·塞鸿秋】山行 东边路西边路南边路,五里铺七里铺十里铺,行一步盼一步懒一步,霎时间天也暮日也暮云也暮。斜阳满地铺,回首生烟雾,兀的不山无数水无数情无数。 此曲写送别亲人、友人、或情人的情景。除第五、六句外,其他五个七字句按增字规则加以变通,同字交叉重叠,句句连环,随着时间推移、路途辗转和场景变换,将依依惜别之情、难舍难分之状,描写得十分细腻、十分逼真。 例3.无名氏【正宫·塞鸿秋】丹客行 朝烧炼暮烧炼朝暮学烧炼,这里串那里串到处都串遍。东家骗西家骗南北都诓遍,惹的妻埋怨子埋怨父母都埋怨。我问你金丹何日成?铅汞何日见?只落的披一片挂一片拖一片。 这是一首妙趣横生的讽刺小曲,揭露丹客们的骗术及其倾家荡产、众叛亲离的悲惨下场,入木三分。连环句式与前曲相同,衬字更多,有如民间绕口令,语气急切而尖刻,大大增强了讽刺效果,令人捧腹大笑。 四、反复体。每句中的字眼颠倒重复,反复渲染,再三突出某种强烈的情思。 例1.刘庭信【双调·水仙子】相思 恨重叠,重叠恨,恨绵绵,恨满晚妆楼。愁积聚,积聚愁,愁切切,愁斟碧玉瓯。懒梳妆,梳妆懒,懒设设,懒蒸黄金兽。泪珠弹,弹珠泪,泪汪汪,汪汪不住流。病身躯,身躯病,病恹恹,病在我心头。花见我,我见花,花应憔瘦。月对咱,咱对月,月更害羞。与天说,说与天,天也还愁。 此曲写女子因失恋相思而引起的种种忧郁情绪和心态,细腻入微。与此相适应,在表现形式上既遵守曲牌八句八韵的格律并讲究对仗,又充分利用散曲增句增字的特点和顶真、叠字、回文的修辞效应,巧妙地安排恨、愁、懒、泪、病等字眼反复出现,回旋往返,极力渲染一种神情恍惚、如痴如梦、如泣如诉的感情氛围,将女主人公凄凄惨惨的苦相思情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例2.兰楚芳【南吕·四块玉】风情 我事事村,他般般丑。丑则丑村则村意相投。则为他丑心儿真,博得我村情儿厚。似这般丑眷属,村配偶,只除天上有。 村女丑男,相亲相爱,双方都以“意相投”、“心儿真”、“情儿厚”为择偶标准,这是对金钱至上和美貌第一的婚恋价值观的彻底颠覆。通篇用口语,“村”、“丑”二字反复交替出现,一唱三叹,民歌风味十足,奇趣十足。 五、顶真体,又称联珠格。上句末字与下句首字相同,句句首尾蝉联如串珠。 例1.乔吉 【越调·小桃红】效联珠格 落花飞絮隔朱帘,帘静重门掩。掩镜羞看脸儿嬱, 嬱眉尖。眉尖指屈将归期念,念他抛闪。闪咱少欠,欠你病厌厌。 通篇巧用顶真句,摹写少妇怀远心态。从帘外之景写起,衬托帘内闺中之人之情。掩镜娇羞之态、低眉扳指数归期之举、思念、期盼、怨恨,一气蝉联而下,绵绵不绝,妙趣横生。 例2.无名氏【越调·小桃红】情 断肠人寄断肠词,词写心间事,事到头来不由自。自寻思,思量往日真诚志,志诚是有,有情谁似,似俺那人儿。 此曲写痴情女子的苦恋心理。离别、痛苦、断肠、寄词、寻思、回忆、快慰。 六、叠字体。通篇由叠字构成,强化声情效果。 例:乔吉【越调·天净沙】即事(其四) 莺莺燕燕春春,花花柳柳真真。事事风风韵韵,娇娇嫩嫩,停停当当人人。 此曲借国画《美女图》的传奇故事,赞美女子的容貌风韵和爱情的和谐美满。因画中人叫真真,通篇便以叠字成曲,状景写人,珠辉玉丽,具以少总多、情貌无遗之妙。 七、 嵌字体。有二式:一是每句嵌同一字;二是在各句中分别嵌限定的某些字。 例1.张可久【越调·凭阑人】江夜 江水澄澄江月明,江上何人搊玉筝?隔江和泪听,满江长叹声。 此曲属第一式,每句嵌“江”字。“江水”、“江月”写景,“江上”写事(弹筝),“隔江”、“满江”写人(听筝之人及其感动)。寥寥数语创造出有声有色、情景交融、极富诗情画意的大美境界,堪称白居易《琵琶行》的浓缩版。 例2.贯云石【双调·清江引】立春 金钗影摇春燕斜,木杪生春叶。水塘春始波,火候春初热,土牛儿载将春到也。 此曲第一、二式并用。每句嵌一个“春”字,又限“金、木、水、火、土”五字冠于五句之首,分别与“春”搭配得十分巧妙妥贴,描绘春到人间、万象更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格律严谨而语言活泼自然,结句用口语写古朴的民间风俗,更有趣味。 八、短柱体。通篇每句两韵或三韵,或两字一韵。此类韵语在元杂剧中屡见,称为“六字三韵语”,如王实甫《西厢记》中有“忽听一声猛惊”、“本宫始终不同”,郑光祖《亻刍梅香》中有“不妨莫慌我当”之类。 例:虞集【双调·折桂令】席上偶谈蜀汉事因赋短柱体 鸾舆三顾茅庐,汉祚难扶,日暮桑榆。深渡南泸,长驱西蜀,力拒东吴。美乎周瑜妙术,悲夫关羽云殂。天数盈虚,造物乘除,问汝何如,早赋归欤。 虞集现存散曲仅此一首,是在一次宴会上听歌女唱【折桂令】短柱体曲子,觉得新奇,便即席赋成此曲。写魏蜀吴三国争雄,干戈不息,胜败兴亡,此消彼长,到头来万事皆空。通篇用“鱼模”韵,六字句每句三韵、四字句每句两韵,平仄交替,旋律恰与怀古感慨、沉郁顿挫情调相吻合。语意流畅自然,不露斧凿痕迹,极见其驾驭巧体的功力。 用巧体写散曲,需有深厚的语言艺术功底。贵驾轻就熟,忌生搬硬套;贵流畅自然,忌粘滞生涩;贵匠心独运、新奇见巧,忌故弄玄虚、弄巧成拙。
继承传统 立足时代 兼容并蓄 繁荣散曲 当代散曲微刊编委会 制作:李 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