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树森《元人散曲概论》 六 元人散曲具有高度的艺术性。元人制曲有不少的规律,不是随便写写的。元朝曲家兼音韵学家周德清,写过一部《中原音韵》,其中有一部分是《作词十法》,指散曲,乐府,罗列了一些作散曲的规律。他说:“作乐府(指散曲)切忌有伤于音律。”又说:“作曲先要明腔,后要识谱,审其音而作之,庶无劣调之失。”他又在《作词十法》中,列出“知韵、造语、用事、用字、入声作平声、阴阳、务头、对偶、末句、定格”十项,讲了一些作曲的方法。在定格里,他还选了四十首曲子作例,每首之后,都附有评语,绝大部分根据他所说的《作词十法》来衡量作品。元人罗宗信给《中原音韵》作序,说:“当其歌咏之时,得俊语而平仄不协,平仄协而语则不俊,必使耳中耸听,纸上可观,为上,非止以填字而已。此其所以难于宋词也。”又如明朝朱权的《太和正音谱》,也列有制曲的一些规律,如某牌调某处应当四字二韵或六字三韵,在某牌调的某处要用某种对,如合璧对、联璧对等,以及在某一牌调某句要用叠句叠字等。散曲的作者,既然要遵守这些规律、法度,写作时必然要受严格的束缚。而就在这些束缚与限制下,作家们仍然创作了许多语言精练、声调谐美、自然活泼的优秀作品,尤其是描写风景的小令,往往寥寥数语,使人读之诗意盎然,就象看到了一幅精妙的山水画。作者艺术之精湛,真是达到了非常高超的境界。 天净沙 无名氏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有明以来评价这首作品的人很多,我想还是引用王国维的评论吧。他认为这两首是元人散曲中之最佳者,读之“略可以见元人之能事”。他认为“《天净沙》小令,纯是天籟,仿佛唐人绝句”。“东篱《秋思》一套,周德清评之以为百中无一,明王元美等亦推为套数中第一,诚定论也。……可见元人之于曲,天实纵之,非后进所能望其项背也”。如果从元人散曲中再找出一些上乘之例,也不很困难,但笔者不想作续貂之谈了。 元人散曲中咏物之作,也有一些写得极好的。我想举出白朴的《醉中天》(《咏佳人黑痣》)为例。作者这首曲子,写得谑而不虐,诙谐而极有风趣。兹引之于下: 醉中天 白朴 疑是杨妃在,怎脱马嵬灾?曾与明皇捧砚来,美脸风流杀。叵耐挥毫李白,覤着矫态,洒松烟点破桃腮。 这首曲子所选的题目是黑痣,而作者的笔墨特别灵动。读者读了这首曲子,不会觉得作者进行了人身攻击。当时也决不会激怒这位有黑痣的佳人。白朴对这位佳人,也无恶意。说这是能写吓蛮书的李白开玩笑,也恰到好处。元朝至正年间有位女诗人郑允端,写过一部诗集《肃雝集》,其中有一首诗,题材与此曲完全相同,简直是把这首小令改成了诗。 佳人脸斑 郑允端 制词李白御前来,解使真妃捧砚台。醉后不知天在上,笑将香墨溅红腮。 我们把白朴的散曲和郑允端这首七绝对照着读,便会觉得诗写得板滞,缺少风趣,尤其是首句更差。 又如徐再思有一首《水仙子》咏红指甲,技巧极佳。词云: 落花飞上筍牙尖,宫叶偏将冰筋粘,抵牙关越显得樱唇艳。怕伤春不卷帘,捧菱花香印妆奁。雪藕丝霞十缕,镂枣斑血半点。掐刘郎春在纤纤。 红指甲是旧日妇女的装饰美。这首曲子每句都有咏“红”“指甲”的词语,既不浅露,也不隐晦。例如“落花”“宫叶”都写指甲之红,“筍牙”“冰筋”都比喻手指之白,形容手指之美。“抵牙关越显得樱唇艳”,这是另换一个写法,以红指甲和樱唇对比,衬托佳人动态之美。不肯用玉手去卷帘,看不到春晚落红。这也就写了隐藏起来的指甲之红。以下“雪藕丝”“镂枣斑”都是写佳人手指的动态,而“霞十缕”“血半点”,又以比喻手法写色彩。使得这首曲子更生动。“纤纤”自是形容玉手,而“春”字用在这里更含有极其复杂丰富的意思。“春”字不仅与花有关联,而且什么风情、春情、春心等等意思都可以联系到。“刘郎”这个人名,用在这里是指情郎,妙在刘郎还可以与去天台山采药误入桃源的刘晨联系,他曾在天台山遇仙女,结良缘。这首曲子用字、用句、用典,十分雅致,绝无猥亵语,读之饶有余味。 又如王和卿的《醉中天》小令(《咏大蝴蝶》),《拨不断》小令(《大鱼》、《长毛小狗》)等,用本色当行之笔,描绘眼前常见事物,使人读之如闻如见,充分显示出作者想象力之丰富,比喻形容之新巧,确是散曲佳作,诗词中比较罕见。 元人散曲中写情之作很多,其中也有极好的。姚燧的《凭栏人·寄征衣》云: 欲寄君衣君不还,不寄君衣君又寒。 这首小令用字仅二十四个,全是口语白描,不赖用典,写得很是自然,类似民歌,十分易懂。所表达的情意真实,写出了古代封建社会交通不便,夫妇经常隔绝时代的家居怨妇的心情。 又如王廷秀的《粉蝶儿》套(《怨别》),描写秋宵雨夜一位独卧绣帏的怨妇听着秋声,辗转不寐。及至转入欢梦,醒来感觉魄散魂消。听着玲玎琅挡的铁马声又短叹长吁,睡不下去。曲中用叠字及象声词极多,而很生动自然。兹引套中《尧民歌》一支如下; 呀!愁的是雨声儿淅零零落,滴滴点点碧碧卜卜洒芭蕉。则见那梧叶儿滴溜溜飘悠悠荡荡纷纷扬扬下溪桥。见一个宿鸟儿忒楞楞腾出出律律忽忽闪闪串过花梢。不觉的泪珠儿浸,淋淋漉漉扑扑簌簌揾湿鲛绡。今宵,今宵睡不着,辗转伤怀抱。 元人散曲里面,写相思恨、别离苦的作品很多。这大概是因为封建社会男女之间社交不公开,不能自由来往,阻碍和限制很严,男女接触不易。因此,写男女关系的题材自然会多起来。加以古时交通不便,或仕宦,或经商,或从事其他职业,出门之后,都不是短期间就能同家人团聚的。在这种情形下,男女见一次面,往往比牛郎、织女会面一次的时间还要长。离情别绪,自然不时发生。因此,写散曲也就往往以此为题目了。 元人散曲里面,也有一些玩弄文字游戏的作品,虽然意义不大,但这文字游戏,也是一种技巧,一种艺术。主要的有以下几种: (一)嵌字 下一局不死棋,论一着长生计。服一丸延寿丹,养一口元阳气。看一片岭云飞,听一会野猿啼.化一钵千家饭,穿一领百衲衣。枕一块顽石,落一觉安然睡。对一派清溪,悟一生玄妙理。 又如孙周卿有一首《蟾宫曲》,每句都嵌“山”字,词云: 草团标正对山腰。山竹炊粳,山水煎茶。山芋山薯,山葱山韭,山果山花。山溜响冰敲月牙,扫山云惊散林鸦。山色元佳,山景堪夸。山外晴霞,山下人家。 这两首曲子,读起来音调谐美,也极自然。此外,还有在一首小令中嵌限定的某些字的。如贯云石有一首《清江引》,咏“立春”云: 金钗影摇春燕斜,木杪生春叶。水塘春始波,火候春初热。土牛儿载将吞到也。 这首小令,限以“金、木、水、火、土”五字分别冠于每句之首,并于每句之中各用“春”字。 (二)叠字 恨绵绵深宫怨女,情默默梦断羊车。冷清清长门寂寞长青芜。日迟迟春风院宇。泪漫漫介破琅玕玉,闷淹淹散心出户闲凝竚,昏惨惨晚烟妆点雪模糊。淅零零洒梨花暮雨。 这首曲子,每句里边都用有叠字,写一个深宮怨女的怨恨心情。曲中用了这些叠字,更能写出她的绵绵长恨。 又如周文质有一首《叨叨令·悲秋》小令,也善于使用叠字和联绵宇。曲云: 叮叮噹噹(其中右偏旁用简体“当”)铁马儿乞留玎琅闹,啾啾唧唧促织儿依柔依然叫。滴滴点点细雨儿淅留淅零哨。潇潇洒洒梧叶儿失流疏剌落。睡不着也末哥。孤孤另另单枕上迷颩(其中左部件用简体“风”)模登靠。 曲中所用的许多象声词和联绵字,都能很好地起着描绘的作用。 乔吉有一首《天净沙》小令.通篇用叠字: 莺莺燕燕春春,花花柳柳真真。事事风风韵韵,娇娇嫩嫩,停停当当人人。 (三)集专名 席上偶谈蜀汉事,因赋短柱体 鸾舆三顾茅庐,汉祚难扶,日暮桑榆。深渡南泸,长驱西蜀,力拒东吴。美乎周瑜妙术,悲夫关羽云殂。天数盈虚,造物乘除,问汝何如,早赋归欤。 这种写法,要求的条件也很严,而在种种束缚之中,写到这样浑然一体,总应算艺术高超了。 任中敏先生的《散曲概论》卷二“内容”一章中,曾以元、明两代散曲为例,列出“散曲俳体二十五种”,都是讲以上这类曲体的,可以参阅。 (邓旺林抄录。待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