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曲 包括元代杂剧和元代散曲,即“剧曲”与“散曲”。由民间歌曲产生的、在北宋繁盛的词发展到了南宋后期,由于词家远离现实生活,注重文辞的典雅和音律的谐美,致使这种新诗体日趋贵族化,失去了生命力,逐渐走向衰落。民间歌曲发展到宋金时,吸取了一些新兴的歌调,形成了在中国北方流传的散曲(也称曲)。北曲因题材广泛,语言通俗,形式活泼,风格清新,描绘生动,手法多样,使人感到耳目一新。在元代取代宋词,成为流行的新诗体。
散曲 包括小令和套数。小令即民间小调,是一支支独立的曲,句子长短不齐,有一定的腔格。小令又被称为“叶儿”,是最早的散曲体制和基本形式。小令还包括“带过曲”和“重头小令”。带过曲指如果想要表现的内容丰富,一支小令不能完全表现内容,就用同一宫调里经常连唱的两支或三支宫调相同、音律相谐的曲子小令连接起来填写。一般都注明“带”字、“过”字。重头小令是由同题同调、内容相联、首尾句法相同的数支小令联合而成,支数不限,每首可各押一韵,各首也可单独成立。
套数又叫散套,还称之为“大令”。是由两首以上同一宫调的小令相连而成的组曲,各支曲子必须押同一韵,一般都有尾声。套曲可以根据内容的繁简,可长可短,非常灵活。短的只有三四调,长的可达几十调。套曲能够包容比较复杂的题材,叙事与抒情得心应手。
散曲与词的区别 1,曲和词都是长短句,但曲的句子长短更为参差,一句可从一二字到二三十字。 2,词中没有衬字;曲的句子中可加衬字。 3,散曲用韵比词要密,有的每句都押韵。在词中不能通押的平水韵和仄声韵,在曲里可以通押,而且四声通协,韵字可以复用。 4,词多用文言,曲则多用方言俗语和当时的新词;词的句法多整而不化、凝而不疏;曲的风格明快泼辣、淋漓奔放,民歌色彩浓。
散曲体制 宫调 古代把音乐的调称为宫调。所有乐曲都是由若干音所组成五音或七音,归纳其音列就叫调式。古代乐律共有十二律吕,乐音有五音二变。十二律吕均为半音节,六个单数半音称为律,六个双数半音称为吕,合称六律、六吕,统称律吕,也称十二律吕。十二律吕是古时定音律时所用吹管的名称。
散曲常用的有五宫四调,通称九宫或南北九宫,包括正宫、中吕宫、南吕宫、仙吕宫、黄钟宫(五宫);大面调、双调、商调、越调(四调)。曲的每一个宫调都有各自的风格:或伤悲或雄壮,或缠绵或沉重。元曲中的戏曲套数和散曲套数,由两支以同一宫调的不同曲牌相连而成。
曲牌 俗称“曲子”,是对各种曲调的泛称。曲调各有专名,如《蟾宫曲》、《得胜令》等,元代北曲共335个曲牌。每个曲牌都有一定的曲调、唱法,有固定的字数、句法、平仄等。据此可以填写新曲词。曲牌大都从民间而来,也有一部分由词发展而来,所以有的曲牌名和词牌名相同,但是内涵不同。此外,还有专供演奏的曲牌,大多只有曲调无曲词。
曲韵 元曲在押韵方面严守《中原音韵》十九部的要求,分平、上、去的声调。用韵时平仄通押,不避重韵,一韵到底,可借韵、暗韵、赘韵、失韵。
平仄 曲在用字的平仄上比诗词更严,而且特别注重每首末句的平仄。
对仗 曲的对仗要求比较自由,可平可仄相对,也可平声相对,即平声对平声,仄声对仄声。曲的对仗形式有“两字对”、“首尾对”、“衬字对”等13种。三句、四句皆可对,还有隔句对、连珠对等形式多样。在语言的运用和词序组合上有工对也有宽对,但宽对的现象更普遍。可以有句中自为对、错综成对或倒字为对,如“忠臣不怕死,怕死不忠臣”;以俗语入对。
衬字 曲的“衬字”指在曲律规定必须的字数之外所增加的字。它不受音韵、平仄、句式等曲律的限制,衬字一般用于句首。
(摘自吴德新著《元曲的历史》,有关杂剧部分从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