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段非常短小的经文 但信息量十分巨大 蕴含了缘起的精髓 很可惜的是 人们一般不大喜欢这种 含金量极高的经文 五零(杂阿含第五九经)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那段时间佛陀住在祗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 「有五受阴。云何为五?色受阴,受、想、行、识受阴。 一天 佛陀告诉比丘们 五受阴(五取蕴) 即是: 色受阴 受受阴 想受阴 行受阴 识受阴 这五受阴是生命的所有成分. 我们可理解的范畴内, 列举不出超越这五受阴的东西.而实际的情况是,无论你怎么去想象,其实都不是很重要,因为这一切都是针对禅修中的具体收获,进行的非常粗略描述,是概略的和纲领性的东西. 观此五受阴,是生灭法。 佛陀接着解释道 这五受阴并非恒久之物 而是不断变化 不断新生和消亡的 如果生命自以为自己就是这五受阴, 那么五受阴随着自然规律, 不断的新起和消亡的同时, 生命一定会认为是自己在生死 . 看到腐烂 , 溃散 的尸体等,恐怖和忧虑难免会涌现. 而当这一切 , 发生在自己的身心时, 恐怖可想而知 . 老病死就这样 , 一次次地发生着 ,依赖于有情对真相的眼盲. 所谓此色、此色集、此色灭;此受、想、行、识,此识集、此识灭。 这里, 佛陀进一步解释 所谓的五受阴是生灭法 即是说色受想行识 均有它们的发生和消亡 云何色集?云何色灭?云何受、想、行、识集?云何受、想、行、识灭? 那么五受阴的发生和灭亡 大约是怎样的情形呢 佛陀下面的解释, 非常的大条和粗略, 因为具体的情形, 肯定不是三言两语可以和大众说清楚, 而一切的秘密都应该是在那著名的修证体系中才能明了. 爱喜集是色集,爱喜灭是色灭; 爱喜萌发 致使色受阴存在并发展 爱喜若断 则未来色受阴不会发起 触集是受、想、行集,触灭是受、想、行灭; 六根受到六尘的轰击 从而引发意识的分别活动 受想行三个受阴 则依赖以上过程得以发生 反之若没有六根六尘之间的作用 受想行则会无影无踪 触:这里面涉及到一个重要的概念,就是六触.六触的触和以往说起的, 与身根对应的触尘完全是两个东西, 注意不要混淆. 名色集是识集,名色灭是识灭。 色受想行集起 识则集起 反之色受想行消亡 则识不再 名色也是一个比较重要概念, 名是受想行的统称, 是指精神类因素. 色则就是我们说的物质方面. 比丘!如是色集、色灭,是为色集、色灭; 如是受、想、行、识集,受、想、行、识灭,是为受、想、行、识集,受、想、行、识灭。」 佛陀告诉比丘们 以上说的内容 就是对五受阴集灭的概述 佛说此经已,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这篇经文是对12缘起的精简描述, 里面虽然没有具体涉及到比如无明 , 六入等各支的具体名词, 但是其实这些东西, 都已经蕴含在五受阴集灭的过程之中. 从生到老病死, 生命的生死循环框架之内, 我们的可视范围之内 ------ 爱喜是生死发生的动力 , 而一旦毁掉这个动力系统, 随之而来的一定是我们视野之外的 ------生死灭尽 . 经文短小, 但其意义却瞄准了生命的最终机密. 是对生死框架的概略描述, 而真正了解经文内容的人 , 想必已经至少是须陀洹段位 . 普通的比丘们, 只能是照着佛陀做的这个简笔画 , 顺着大方向 ,去自己一步一步前行, 直至成为圣者 . 才真的有能力用理解的心态, 说出这样的语句 . 有不同理解或者引申 , 欢迎留言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