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杂阿含373经--四食(含释义)

 timtxu 2017-08-25
杂阿含373经--四食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四食资益众生,令得住世,摄受长养。
云何为四?谓一、粗抟食,二、细触食,三、意思食,四、识食。
云何比丘观察抟食?譬如有夫妇二人,惟有一子,爱念将养,欲度旷野险道难处,粮食乏尽,饥饿困极,计无济理(98),作是议言:‘正有一子,极所爱念,若食其肉,可得度难,莫令在此三人俱死。’作是计已,即杀其子,含悲垂泪,强食其肉,得度旷野。
云何,比丘!彼人夫妇共食其子肉,宁取其味,贪嗜美乐与不?”
答曰:“不也,世尊!”
复问:“比丘!彼强食其肉,为度旷野险道与不?”
答曰:“如是,世尊!”佛告比丘:“凡食抟食,当如是观。如是观者,抟食断、知;抟食断、知已,于五欲功德贪爱则断;五欲功德贪爱断者,我不见彼多闻圣弟子,于五欲功德上有一结使(99)而不断者。有一结系故,则还生此世(100)。
云何比丘观察触食?譬如有牛,生剥其皮,在在处处,诸虫唼食,沙土坌尘(101),草木针刺。若依于地,地虫所食;若依于水,水虫所食;若依空中,飞虫所食,卧地常有苦毒此身。如是,比丘!于彼触食,当如是观。如是观者,触食断、知:触食断、知者,三受(102)则断:三受断者,多闻圣弟子于上无所复作(103),所作已作故。
云何比丘观察意思食?譬如聚落城邑边有火起,无烟无炎,时有士夫聪明黠慧,背苦向乐,厌死乐生,作如是念:彼有大火,无烟无炎,行来当避,莫令堕中,必死无疑。作是思惟,常生思愿,舍远而去。观意思食,亦复如是。如是观者,意思食断:意思食断者,三爱则断;三爱断者,彼多闻圣弟子于上更无所作,所作已作故。
诸比丘!云何观察识食?譬如国王,有防逻者,捉捕劫盗,缚送王所,如前须深经广说(104)。以彼因缘,受三百矛苦觉,昼夜苦痛;观察识食,亦复如是。如是观者,识良断、知;识食断、知者,名色断、知;名色断、知者,多闻圣弟子于上更无所作,所作已作故。”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

  【释义】《杂阿含经》有八经说四食,本经是其中最深刻的一篇。

  四食之中,抟食维持身体的功能,为一般的饮食。其余三食满足精神上的需要,细微而复杂,是心理的活动。人为了追求四食,使身心得到长养、满足,便会作出种种恶业,增长种种烦恼,而集成未来流转之因。所以,调节四食, 不于其中起欲想,是行者日常不离的修持功夫。佛在经中所举说的四个譬喻:以儿子的肉喻抟食,以剥皮的牛喻触食,以火喻意思食,以受三百矛苦喻识食,都教人不可对四食生起任何贪爱或乐受,要视四食为支持这个生命体去修学、解脱的方便,但除饥渴,不作多求,于可意不可意,都不生增减之想。就如譬喻所说,夫妇食子肉,只为度旷野睑道(喻生死大苦),才不得不尔。试问食子肉的时候,还对所食生欲想吗?
  于四食无欲无求,至修学圆满,便四食皆断;四食断,则识、名色、受、爱皆断。如此,不必说,生老病死、忧悲恼苦自亦灭除,一切要作的已作,此身没后,再不受后有。
  和一一七三经一样,佛陀在本经也用上四个譬喻,以助显明义旨,而四个譬喻不但切合四食的性质,而且极能刻划四食的不可味着之处。本经深刻的地方即在此。在四食的欲贪生起时,用这四个譬喻作观想,欲贪是一定可以减除的。
(98)计无济理:估计没有解决的办法。
  (99)结使:即烦恼。结是系缚义,使是役使的意思。烦恼束缚众生,令不得出离生死;又能役使众生作种种业,故名结使。
  (100)有一结系故,则还生此世:只要尚有一结未断,就要受后有,轮回生死,所以上句说,圣弟子在五欲功德方面是断尽结使的。
  (101)沙土坌尘:沙土上积满灰尘。
  (102)三受: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又名舍受)。
  (103)于上无所复作:修道的事已完成,此外再无什么道要修。
  (104)如前须深经广说:须深经指前面的三四七经。该经说须深为诸外道指使,假依佛教出家,以探取佛法内容,供给诸外道参考。但须深受佛陀教导后,却改信佛教。经中佛陀向须深指出,于正法、律假作出家,以盗取法义,所得苦报就如给国王治罪,被刺三百矛那样痛苦。
抄自:黄家树--杂阿含经导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