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方解读—补阳还五汤

 水木年华138 2017-06-24
【出自】
   《医林改错》
 
【适宜】
    常用于脑血管意外后遗症,以及其他原因引起的偏瘫、截瘫,或上肢或下肢痿软属气虚血瘀者。
 
【组成】 
    黄芪、当归尾、赤芍、地龙、川芎、 红花、桃仁
 
【功用】
    补气活血通络。
 
【主治】 
    中风。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蹇涩,口角流涎,小便频数或遗尿不禁,舌黯淡,苔白,脉缓。
 
【方解】 
    本方所治素体气虚,不能行血,以致脉络瘀阻,筋脉肌肉失却濡养,故半身不遂,口眼歪斜;气虚血滞,舌体失养,故语言蹇涩,口角流涎;气虚失于固摄,则小便频数,遗尿失禁;苔白,脉缓,亦为气虚佐证。综上诸症,皆由气虚血瘀所致,原书称为“因虚致瘀”。治当补气活血通络。
    方中重用生黄芪,大补脾胃之元气,令气旺血行,瘀去络通,为君药。当归尾长于活血,且有化瘀而不伤血之妙,是为臣药。川芎、赤芍、桃仁、红花助当归尾活血祛瘀,地龙通经活络,均为佐药。本方的配伍特点是大量补气药与少量活血药相配,使气旺则血行,活血而不伤正,共奏补气活血通络之功。
 
【运用】
    1、本方是体现王清任所创气虚血瘀理论的代表方剂。常用于中风后的治疗,以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苔白脉缓或脉细弱无力为证治要点。使用本方需久服缓治,疗效方显。愈后还应继续服用一段时间,以巩固疗效,防止复发。
    2、本方证以正气亏虚为主,故生黄芪用量宜重(可从30-60g开始,效果不显再逐渐增加),祛瘀药宜轻。偏寒者,可加熟附子以温经散寒;脾胃虚弱者,可加党参、白术以补气健脾;痰多者,加制半夏、天竺黄以化痰;若语言不利,加石菖蒲、郁金、远志等开窍化痰。
   
【歌诀】
    补阳还五赤芍芎,归尾通经佐地龙,四两黄芪为主药,血中瘀滞用桃红。
 
【来源】
   《方剂学》 主编:段富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