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
《证治准绳》
【适宜】
慢性胃炎、慢性肠炎、消化不良等属脾虚食滞者,可加减使用。
【组成】
白术、木香、黄连、甘草、白茯苓、人参、神曲、陈皮、砂仁、麦芽、山楂、山药、肉豆蔻
【功用】
健脾和胃,消食止泻。
【主治】
脾虚停食证。食少难消,脘腹痞闷,大便溏薄,苔腻微黄,脉象虚弱。
【方解】
本方治证为脾虚食停,生湿化热所致。脾主运化,脾虚失运,食停生湿,故食少难消,大便溏薄;食积内停,阻碍气机,则脘腹痞闷,苔腻微黄乃食积化热之象。脾虚宜补,食积宜消,治宜健脾消食,兼以清热祛湿。
方中以人参、白术、茯苓、甘草益气健脾以补脾虚,其中自术、茯苓用量偏重,意在健脾渗湿以止泻;山楂、神曲、麦芽消食化滞以消食积;山药、肉豆蔻助其健脾止泻;木香、砂仁、陈皮理气和胃,助运而消痞;黄连清热燥湿以解湿热。诸药相合,共成消补兼施之剂,使脾健食消,湿祛热清,诸证自除。本方健脾药居多,且食消脾自健,故得“健脾”之名。
本方与枳实消痞丸均为消补兼施之剂,但枳实消痞丸中枳实、厚朴用量独重,着重于行气消痞,消重于补,且黄连用量大于干姜,主治虚实相兼,寒热错杂,热重于寒,实多虚少之心下痞满;而本方健脾药居多,重在健脾消食,补重于消,适宜于脾虚食积之证。
【运用】
1、本方主治脾虚食停,兼有湿热之证。以脘腹痞闷,食少难消,大便溏薄,苔腻微黄,脉虚弱为证治要点。
2、若脾虚食滞兼寒者,去黄连,加干姜以温中祛寒;湿甚者,可加车前子、泽泻以利水
【歌诀】
健脾参术苓草陈,肉蔻香连合砂仁,楂肉山药曲麦炒,消补兼施此方寻。
【来源】
《方剂学》 主编:段富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