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是位于东南亚马来半岛最南端的一个热带城市岛国,面积为781.3k㎡ 。截至2015年6月,人口总规模约553.5万,平均寿命已达82.8岁,其中65岁以上人口约65.3万人,占总人口的11.8%。新加坡已是人口老龄化最快的国家之一 ,与中国存在许多的相似之处。本文主要从养老建筑层面介绍新加坡健康城的设计情况,希望为中国老龄化课题提供有借鉴意义的信息。 健康建筑、景观和城市成立健康场所有利于阻止周边有害因素,促进健康。结合完整的医疗保健体系来治愈病痛,恢复健康,这就是健康导向发展。健康导向发展需要医疗、工作、教育、科研、居住、购物、生产、休闲的城市基本要素以支撑平衡。 新加坡大健康产业发展就由 6 个主要公立医院组团构成覆盖全岛区域健康城中枢纽(见图 1 )。 图1 新加坡 6 家医院为区域健康城中心枢纽 一、“我的社区:一体化生活关怀网”的基本模式 居家养老服务与社区养老服务 更多老年人愿意生活在自己熟悉的环境,和亲人朋友同处。但是,当老年人或家人无法完成照料时需要社区医疗养老服务,这些服务可以在家或是专业场所完成。 1)以家庭为中心老年人在家即可享受医疗保健服务。主要服务类型包括: ①家庭医生和家庭护理; ②家庭临终关怀护理。 2)以日托所为中心医疗保健服务主要在日托所里进行,通常为常规料理。老年人白天在日托所里集中管理,晚上回到自己的家。日托所类型主要包括: ①日间康复中心、日间护理之家; ②失智老年日托所; ③精神病日托所; ④三合一家庭中心。 机构养老服务 与中国各类养老机构的建设运营基本一样,分为高、中、低等不同档次的收费标准。如果为了应付未来养老需求,持续增加养老机构床位,势必对国家经济、社会以及各个家庭带来巨大的负担。近几年。新加坡就呈现了几个针对“ 就地养老 ”概念的养老产业模式可供参考(图 2)。 图2 我的社区:一体化生活关怀网 二、养老产业模式 海军部村庄:居家养老 社区养老 医疗中心 公共社区中心 私人商业 Admiralty 社区综合楼项目是政府投资的一站式组屋项目,由建屋局 HDB、卫生部/亚历山大医疗Ministry of Health(MOH)/Alexandra Health System(LTA)、环境局(NEA) 、园林局(Nparks)、陆地交通局(LTA) 、社会与家庭部(MSF)/幼儿期发展局(ECDA)等多个开发机构联合开发,目前已基本建成建成 。 项目位于Admiralty MRT 地秩站旁,分为裙房和塔楼两部分。基本功能布局如下。 1 ) 裙房首层为商店、购物广扬。 2 ) 裙房中间层为医疗中心、诊疗所,由亚历山大保健集团管理, 提供门诊治疗、日间手术、复健、眼科、骨外科、泌尿科等医疗服务。它是专科医疗中心,接受由家庭医生或综合诊疗所的转诊病人。 3 ) 裙房顶层为老年护理中心,能为 100 名年长者提供物理治疗、曰间护理等服务,乐龄活动中心鼓励年长者走出家门参加社交活动。护老设施旁将设有托儿所,提供 200个学额,年长者和托儿所的孩童将共享社区花园空间。 4) 塔楼共 2 栋,内含 100 户老年人专用住宅单元,房型面积为38-60㎡ 。 在医养方面该顶目具有五大核心理念。 1)“城市村 (All In One Village)”的概念 城市综合体的设置使得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丰富便利的设施,从而形成枳极互动、充满活力的邻里关系(见图3)。 图3 城市村 2)“三代居”概念 该项目中设计了“ 三合一家庭中心 ”,将托老所和托儿所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既照顾了学龄前儿童、小学生,又兼顾到乐龄人士。年轻的夫归可以每天早上将老人和幼儿一起送到这里然后乘坐 MRT 地铁去上班,下班回到家后可以将老人和幼儿集中接回家。老少集中管理,既顺应了社会的发展需要,解决年轻人的后顾之忧,又满足了人们的精神需求,增进了人际交往与沟通, 防止“ 代沟”的出现。 3 ) 把医疗保健服务搬到年长者家门口 为新加坡原地养老提供理想条件,提供全面服务和无微不至的护理。设置在裙房的医疗中心,将为社区居民提供两类服务: 第一,独立自主的居民可到医疗中心接受诊疗护理服务; 第二, 对于行动不便的住户,医疗中心的医护人员也会经过预约后上门服务。将医疗中心融入社区后,将会时刻引导居民养成健康保健的生活习惯,身体保持健康的状态。 4) 在城市中心区设置适合所有年龄层住户的宜居绿色场所 通过垂直绿化的设计,将绿色空间穿插在综合体中,以减少都市热岛效应,增加生物多样性,提供视觉欣赏,改善局部微环境。 5) 精细化设计 设施的人性化设计处处从老年人的特点和需要出发,无论是各种功能分区、通风、采光、庭院的布局设计,还是感应床、塑胶地板、卫生间各种角度扶手等设备用具的配备,无不体现出对老年人细致入微的关怀、体贴和尊重。 Hiltford 怡康公寓: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医疗中心+私人商业中心 Hiltford 怡康公寓是新加坡开发商 Fragrance & World Class Land 开发的私立退休老人社区,计划2017年建成,拟定,客户对象为健康、有独立生活能力的退休乐龄人士。社区共分281 个居住单元、18个商业区,计划安排在2栋5层楼、1栋6层楼和 3 栋7层楼内,容积率1.4。 Hiltford 交通便捷,步行可达 MRT 地铁站。此外周边还有King Albert 公园等自然保护区、私立字校、新加坡国立大学等教育设施。开车不到15分钟就能到达市区商业中心。该项目在医养方面具有以下特色。 1) 综合开发模式 该社区同样釆用综合开发模式,首层不设置住宅单元,而是设立了各类商业、服务配套为乐龄人士服务,主要包括咖啡厅、酒吧、会所、多功能厅、游泳池、图书馆、电影院、KTV 、理发、沙龙、干冼、药店等。共有 18 个较大的商业区,其中 17 个也对外开放。首层大空间形成社区内部的老年住户社交活动场所。 2) 服务周全多样 提供包括家庭医生及护理、医疗诊断等老年养老服务,使原地养老模式更为有保障性。同时釆用24小时物业管理系统以确保服务的安全性和全面性。 3)定制化服务 社区物业管理中心定期为住户精心设计各自需要的活动。在考虑到老年人个性化需求的前提下保持整个老年社区有机联系,形成枳极社区氛围。 4 )最优化的户型设计 共有 281 个住户单元,包括一卧室、二卧室等单元( 双锁),适应两代居生活模式;户型设计专门为住户提供了活动、舒适起居的场所;双锁设计(见图4)是新加坡较为成熟使用的模式,即一个居室单元有两把锁,老年人居住空间和年轻人居住空间相对独立有毗邻。 图4 多代同堂式设计(双锁 ) 5) 价格设定合理 设置了 60 年租赁项目,使住户可支付;不设置购买者年龄限制,考量年轻人可出资为父母购房。 宏茂桥疗养院:机构养老 社区养老 宏茂桥疗养院是由新加坡卫生部、仁慈医疗集团和CPG主导思考的新的新加坡疗养院服务模式。拟定对象较全面,为各层健康和生活能力的退休乐龄人士,目前已基本建成。 宏茂桥疗养院面向地铁高架桥,但地铁站不在400m 步行半径里,这意味着虽然疗养院享有非常好的曝光率,但步行交通不方便同时又必须在建筑设计里考虑到防噪声措施。相较于提供一经宜静远郊环境,该项目以城市伊甸园的构思——“家庭与栖息地”,在医养方面体现出以下特点。 1)宏茂桥疗养院扩大了院内服务配套模式,以疗养院的长期住院护理(392个床位)、辅助生活配套的短期住院护理 (80个床位) 和日间托老服务这三大功能满足老年人的不同需求。为宏茂桥的年长者提供长期入住养老院以外的“原地养老”选择。这三大功能区形成互补的关怀网又能共享设施、看护服务和活动配套,包含了健康导向发展里治疗、居住和休闲的元素。 2) 设计趋向更独立的辅助生活设备,鼓励年长者康复后可以相对独立地生活。同时为新小型家庭再加入新元素,可以提供年长者和年长看护人短期住院托老服务。让年长者参加社区活动交新友,家人也能安心办事或出国工作、旅游。 3)在护理单元里融进家庭规模,用四人卧室形成带有客厅、餐厅、厨房、洗浴、园艺话动区等公共区域的组团单元,在层级院级大社区,促进小居家式舒适轻松交流( 见图5)。 图5 群体单元式疗养院 黄廷芳综合医院:医疗中心 + 社区养老 针对银发趋势,新加坡医院设计也同时在蜕变。在新加坡西部裕廊东地铁站旁,有一个与环境融洽却别具一格的建筑群。这就是 2015 年 6 月 30 日正式投人服务、拥有700 个床位的黄廷芳综合医院以及 400 个床位的裕廊社区医院,共同组成的裕廊医疗集团医疗城。这个医疗群体就包含了健康导向发展里治疗、教育、科研、购物、工作和休闲的元素。 在体现医疗融入社区的设计概念方面,黄廷芳综合医院群就把连续护理里专科门诊、急症医院和社区医院三大医疗模式一体化。这个多元化、一站式服务更适合包括年长者在内的大众居民,也可拉近各医疗功能的距离,促进医疗临床技能。为了推广居家养老、原地养老,医院也会定期派出健康检查车到周边社区,由专业医生和护士为周边行动不便和低收入居民义务进行身体检查、健康宣传。 黄廷芳综合医院群扮演着新加坡西区健康城的核心医院角色。联合基层医疗社区诊所、家庭诊所,加上包含居家护理、曰间护理中心、疗养院、养老院等一体化生活关怀网设施,在“ 我的社区 ”里照料着西区民众的身心健康,让大家把健康带回家( 见 图 6) 。 图6 连续护理的概念 黄廷芳综合医院临近裕廊东地铁与公交车转换站,被商业、住宅、轻工业建筑环绕。利用步行人口密集的优势,2 层被设置为公共平台,把交通枢纽、商业和医院公共商业区无缝结合为一个轻松公共环境,进而打破公众对医院固有的恐犋感,把医疗资讯传播和医药咨询点拉进公共领域。同时又为行动不便的病人和年长者提供从地铁站同层通往医院公共区域和药房的安全捷径。 与宏茂桥疗养院相同, 黄廷芳综合医院群带出了新加坡城市医院的特色,提出“ 一床一窗 ”,为温馨静养不避闹市的方案。在高建筑密度和围绕四周道路的前提下,地面绿化并不是最合适的绿化方案 。 黄廷芳综合医院群就用了“每一位患者都拥有一扇窗 ”的概念,把康复医院绿化配置带到行动不便的病人与忙碌的医疗人员跟前,这2寸需要更长时间复原的年长病人尤其重要。医院各处的屋顶花园空间也可为病人和医疗人员减轻来自道路和周边购物商场的矂声,使空间更人性化,照顾了病人与医疗人员的感受,创造一个让病人快速痊愈和医疗人员工作愉快的环境。 来源:筑医台资讯整理自城市住宅、中国经济周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