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俄罗斯反导系统无法用于实战,靠核爆拦截导弹害人害己

 BBSBIAN 2017-06-24

声明:除《踢馆》外,讲武堂所刊登文章均为授权转载,目的是提供多样化看问题的视角,不代表堂主完全认同文章观点


图1.A35系统的拦截弹已成纪念碑


近日,俄罗斯战略导弹部队、空军和导弹防御部队在位于哈萨克斯坦的萨雷沙甘发射场,成功测试了一枚53T6短程拦截导弹。俄罗斯空天防御部队副司令Andrey Prikhodko称,在试射过程中,反弹道导弹系统的拦截导弹出色完成了任务,并成功打击了既定目标。


说起53T6,我们就不得不提到苏联也是俄罗斯唯一一个导弹防御系统A135。A135系统是A35的升级版,从雷达到拦截弹再到通信等各分系统都焕然一新。该系统仅具备末段拦截功能,为提高拦截概率部署有两种拦截弹。其中,负责末段高层拦截的是51T6,负责末段低层拦截的是53T6。两种拦截弹均装有当量一万吨的核战斗部,这也使A135系统成为世界上仅存的以核弹头拦截核弹头的导弹防御系统。


图2.前排左右分别是51T6和53T6


首个A135基地建在莫斯科附近,后续还计划建设多处基地以形成覆盖全境的导弹防御网。但美苏经过一段时间研制后均感到现有技术无法搞出实用化导弹防御系统,再这么耗下去只能拖累其他项目,成为拨款黑洞。1972年5月26日,双方打着维护世界和平的旗号签订了《反导条约》,宣布各自只修建、运行一座反导基地。此后,美国国会火速开会撤销了刚投入运行不久的“卫兵”反导基地,转而研究更先进的导弹防御技术;而苏联则继续建设莫斯科郊外的A135基地,这也成为苏联导弹防御计划的唯一实物成果。由于这个基地理论上仅具有保护莫斯科免受导弹攻击的能力,又被外界称为“莫斯科反导系统”。


图3.“莫斯科反导系统”的核心“顿河-2NP”作战管理雷达


以现在的眼光来看,A135可谓完全脱离实际的武器系统。如果拦截弹成功摧毁来袭核弹头,被保护目标还是躲不过一次核爆炸。当然,拦截弹毕竟不是奔着自家目标去的,拦截点显然不可能位于最佳爆高和方位。加之拦截弹上的核战斗部当量较小,对于地下设施或防护标准较高的地面设施难以造成有效毁伤,但对于暴露在地面的人员和技术装备无异于一次劫难。对于受A135系统保护的城市而言这种附带伤害尤其严重,而对于受A135系统保护军事设施(尤其是有一定三防能力的)而言最大的影响可能是短暂的通信中断。如果拦截弹没有摧毁来袭核弹头,被保护目标将受到两次核爆炸的洗礼,比没有导弹防御系统时的损失还要大。如此一来不论A135系统是否正常工作俄国人都难逃一死,这样的导弹防御系统简直就是自杀神器。


图4.53T6就是一个大锥子


实战中操作这种武器的官兵将面临上述两难选择,如果不发射拦截弹,必然出现伤亡和损失。如果发射拦截弹,可能导致更大的伤亡和损失。结果就是摁不摁发射按钮都会毁灭苏维埃。


但我们如果以当时的技术水平来分析,A135系统这样设计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当时的跟踪雷达的测量精度有限,在此基础上生成的指令无法将拦截弹引导至足以用常规弹头摧毁来袭核弹头的距离,更别说直接撞击摧毁之。唯一保险的办法就是增大拦截弹威力,使其杀伤半径远大于引导误差。拦截弹运载能力很有限,增加常规战斗部威力就要增加装药,体积也要增加。拦截弹的生命在于速度,任何降低速度的改进都是不允许的,大家只能求助于核武器。得益于美苏两国的高密度的核试验和核实战思想,他们不但拥有威力巨大但体积也巨大的战略核弹头,还拥有种类繁多的战术核弹头。苏联核武器专家在这些战术核弹头基础上稍加改进就拿出了供A135两款拦截弹使用的小型核战斗部。


有消息称近年来俄罗斯已为53T6研制出新型常规战斗部,而且很可能是类似于美国的动能战斗部。不过,鉴于俄罗斯在新一代远程防空/反导系统和第五代多用途战斗机上的表现,笔者倾向于这是一则假消息。俄罗斯可能一直在进行技术跟踪,下一代导弹防御系统上可能会看到他们的最近成果。A135怕是等不到这一天了。


图5.51T6已经退役


补充一点,苏联人认为核战争是可以打赢的。当然美国人也认为核战争是可以打赢的,只不过赢家必然不是苏联。历史虽然雄辩的证明苏联和美国的国力完全不在一个量级(两国领导集体很清楚这一点),但这并不影响两国在解读核战争方面达成一致——核战争可以分胜负而非零和博弈。这就为两国疯狂研制、部署各种核武器提供了理论基础,于是才会出现各种在后人眼中很疯狂的核武器。


图6.这样的场景将永远不会出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