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印象笔记的用法:简单做到极致就是绝招

 穿花衣之吹笛手 2017-06-24


 人们对印象笔记的看法,大致有两种:


一种是完全不理解。

他们看到印象笔记后往往不以为意——这个软件也太简单了吧:就像“记事本”一样的页面,白纸一张,word的好多功能都没有,只是能同步一下资料而已——我把文档保存在U盘或云盘里,一样可以实现这个效果。

 

第二种看法呢,就是他们发现了印象笔记有两个重要用途:


一、印象笔记可以作为一个资料收集工具来用——无论是网上还是微信的文章,甚至用相机翻拍的资料,都能集中保存在印象笔记里,极为方便。


(关于印象笔记的各种使用技巧,可以看这篇文章 ?? 印象笔记还可以这样用


二、这个简易版的在线word,同步到云端很方便,比用云盘之类的更高效。

 

不过,第二种方法用久了之后,很多人会遇到另一个问题:


因为印象笔记保存资料太方便了,反而导致保存的文章资料越来越多——印象笔记成了一个回收站,里面的文章已经多到自己根本看不完的地步。


这就让我们陷入了另一种困境:


每次打开印象笔记,看到那么多未读文章,压力巨大,都有点不想看了;

而且,由于保存的资料太多,很多文章又没有看过,以后查找起来也很费时间,有时候还不如直接去百度查找方便。

 

这个问题,确实影响了很多人的使用。

我亲眼见过几个人,他们说:为了不要看到那么多未读文章,都想重新注册一个印象笔记账号,从头开始了。。。

 

每次听到这样的事情,我就觉得很可惜——多好的一款工具,因为用法不对,就被耽误了。



你可能会觉得奇怪:

印象笔记这么简洁的软件,看一眼就知道怎么用,怎么会用法不对呢?

 

是啊,问题就出在这里。

简洁并不等于简单,越是看似简单的东西,要用好,往往越复杂。正所谓:“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为什么印象笔记看似简单,但要用好却不容易呢?


那是因为,看不见的往往比看得见的更重要。看得见的是软件的“功能”,看不见的却是人的用法。


就好比,同样是鲜花绿柳,我们可能就是欣赏欣赏,武林高手却能摘叶伤人——关键在用法不一样。而人们的办法不一样,是因为他们要解决的问题不一样。


大多数人用印象笔记时根本没有花时间思考过:我用印象笔记真正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我们真的是要解决保存文章的问题吗?

我们真的是需要一个简易版的在线word吗?


NO。对绝大多数人而言,上面两个需求,只是软件的这些功能提供给你后,你能想到的两个用法而已。我们真正需要的是:如何让印象笔记帮我们更好地“把资料转化成能力”。

 

要能做到这一点,单凭把越来越多的文章保存在印象笔记里,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那应该怎么办呢?

事实上,我们真正要做的是:理解资料、信息、知识和能力之间的转换逻辑,然后想办法利用印象笔记帮助自己实现这个转化过程。


因此,如何组织资料,加工信息,让它变成为我们大脑容易记忆、提取以及应用的知识,这才是印象笔记用法的核心要义。



而要实现这一点,我发现有两个步骤很关键:

一、外部资料输入方式的效率;

二、输入信息加工内化的方式。

 

只有弄明白如何让输入信息效率最高,内化质量最好,才能让印象笔记真正成为帮助我们认知升级的工具。


只不过要弄明白怎么实现这种高效转化,背后就需要大量的科学知识做基础了,比如学习理论、记忆原理、脑科学、认知心理学等领域的重要知识。所以,一个看似简单的软件,要用好,却并不简单。

 

那究竟该怎么做呢?

其实我在《好好学习》一书中,相关的主要原理都有介绍。不过,为了更清晰地说明这个问题,这次我把应用上述科学知识原理摸索出来的使用方法分享给大家,或许对你有更直接的启发。


这个方法就是印象笔记的的QCR汽车人方法(记忆技巧:QCR是“汽车人”的首字母)。


QCR是印象笔记保存,加工,使用资料的三个步骤。QCR分别代表着:

 Question 转化问题

 Connection 新旧联系

 Review 定期回顾


第一步:Question  转化问题


先想象一个场景,你在网上看到了下面这篇短文:


“今天聊聊马斯克。他在我们眼里是个神奇。


他在四十多岁时创建四家价值数十亿的企业。而且还是在软件、能源、交通以及航天航空这四个不同的领域。


怎么做到的?


很多人把他的成功归因于他异于常人的工作理念(他平均每周工作85个小时),或者他对未来有一种颠覆现实的想象力,还有他难以置信的适应能力。


但这些回答都不能让我满意。其实很多人都有这些特质。我想知道他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


随着我不断深入阅读关于马斯克的各种文章,视频以及书籍,我注意到一个被忽视的巨大谜点。


传统观点认为,为了成为顶级人才,我们应该专注于一个领域。


而马斯克反其道而行之。

他的专业知识覆盖了火箭科学、工程学、物理学、人工智能、太阳动力能源等领域。我确信,为了增加我们取得突破性成功的概率,我们都必须跨领域学习。”


假设你对这个短文感兴趣,这个时候你会怎么保存它呢?


我想绝大多数人都是直接把这段文字存在印象笔记里,希望以后有时间的时候再读。


不过,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真相是,你很可能以后再也没有时间读这篇文章了——每天都有比读这段话更重要的事情。

 

那该怎么办呢?

我的建议是:把保存文章转化成保存问题。


你在保存文章之前,要问自己几个问题:

 为什么我想保存这篇文章?

 这篇文章中哪些内容对自己有启发?

 它对我的工作生活能起到什么帮助?

 

想了这些问题之后,你就可以写下关于这篇文章如何应用的问题了,比如你会写:


(1)为什么马斯克没采用专注一个领域的策略?

(2)我可以学习马斯克的跨领域学习方法吗?

(3)跨领域的学习方法是怎样的?如果一个领域都学不完,还能跨领域学习吗?这个方法现实吗?


你看,这样你原本是保存一篇文章,现在你变成了先保存几个问题。

 

为什么要先设计关于这篇文章的问题,而不是直接保存文章呢?这是出于两方面的原因考虑:


首先,我们的大脑只能注意到自己想注意的事情。


为了提出好问题,我们就会不由自主地提升我们对这篇文章内容的注意力,进而发现之前忽略掉的信息,从而加深对信息的记忆。


其次,我们大脑在思考问题时会受“启发法”的影响,同时我们也会受“框架效应”的影响。


因此,如果我们接受作者的表述逻辑直接保存内容,那么我们就很难发现这篇文章中讨论的问题和自己有没有更多的联系。而如果我们用自己的逻辑提出问题,看问题的视角就会更加多元。


这是第一步,把文章转化为问题。


第二步:Connection  新旧联系


在QCR方法里,第二步“Connection”是指我们要回答前面提出的问题,而写答案的时候,不能看原文,要凭借记忆以及借用过去的经验,跳出作者的思考边界回答问题。


我在《好好学习》中提到:学习知识的时候,一定要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联系,我们尤其应该想办法和过去的生活经验建立联系。


可是,为什么在写答案的时候,不能看原文,要用自己的语言回答呢?

 

这是因为我们大脑在记忆事物的时候有一个特点,那就是:“难输入,易输出”。记忆输入的时候,如果设置一点难度,那么我们回忆输出的时候就比较容易。


我们都有这样的经历,如果直接照着一篇稿子读10遍,可能我们也记不住。但是如果我们看完一遍稿子,就想办法用自己的话复述一遍,那么,可能重复4-5次稿子,内容多半就熟记于心了。这就是大脑难输入,易输出的特点。


当然,如果你能够进一步提升难度,比如上午看完稿子,间隔几个小时,下午逼自己回忆写下内容,这样反复几次效果会更好。


因此,为了提高我们信息输入的效率,我们就要给自己提要求:用自己的语言逻辑回答问题。


而且,这么做还有额外的好处:你能比较自己和作者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观察视角,从而获得更多启发,进一步加深对这一内容的记忆。


(你把新知识和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联系时,往往会产生很多改进现状的新点子,这个时候一定要记下来,然后在生活中用起来,检验你的假设。学以致用,才是真正的学习。)

 

这样,我们印象笔记中保存的就不仅仅是一篇文章了,而是这篇文章对我们的启发,我们需要学习的内容,以及我们觉得重要的事情——


印象笔记中保存的就不是一篇未读文章,而是经过消化和内化的价值点与启发点。


第三步:Review  定期回顾


最后一步就是,Review定期回顾。


利用印象笔记的闹钟功能,把这篇对你有收获的内容设置为一个月之后重新阅读。


或者,你可以把从各个文章中总结出来的觉得最有价值的观点,汇总在一篇文章里,然后在印象笔记中置顶,定期回看这篇文章,就能高效地回顾过去一段时间学到的精华了。


好了,上面就是我使用印象笔记的QCR汽车人方法。


这个方法,对于读者而言,可能有两方面的疑问值得澄清:


(1)这个方法看起来挺花时间啊,我每天要保存的文章挺多,哪有那么多时间弄这个呢?


关于这一点,其实我在《好好学习》中就提出了一个学习观点:少即是多,慢即是快。对少数有价值的问题做深入研究,表面上慢,但是坚持下去,速度反而快。


想一想,你保存了几百篇文章没看过,你的生活也没受到影响,那么现在少看几篇也没关系。


而且,尽管你少看了那些本来就不看的文章,但你却把省下的时间用在真正掌握一个新的知识上面,这岂不是赚大了?


正所谓,双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啊。

 

(2)这个方法看起来挺简单的,有没有用啊?


关于这一点,就回到我们开篇讨论的问题了:简单不代表效果差,也不代表容易做到。这个看似简单的方法,如果你能够坚持下去,也并不容易。


不过,话又说回来,世界上哪有那么多轻轻松松就能成功的?找到一个简单的方法,能够坚持下去取得成绩,已经够幸运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