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字季高,一字朴存,1812生于湖南湘阴左家塅。号湘上农人,晚清重臣,军事家、政治家、著名湘军将领。自幼聪颖,14岁考童子试中第一名,曾写下"身无半文,心忧天下;手释万卷,神交古人"的对联以铭心志。一生经历了湘军平定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镇压陕甘回变和收复新疆之战等重要历史事件。 1885年7月27日病逝福州军中,谥文襄。临终前, 他还自责"未大伸挞伐,张我国威,遗恨平生,死不瞑目",爱国之忧,感人至深,不愧为杰。 1886年左宗棠归葬于长沙市雨花区跳马镇白竹村。当时大字难识,家里贫困的黄佑春成为左宗棠墓田的佃户,一家人住进了“墓庐屋”下屋。左家人看中了这个勤恳劳作的老农,将墓田的三十多亩田地让其耕种,要求他守护好左宗棠墓,打理好墓园的一切,若是左家后人回来祭扫或常住,要照顾好他们的饮食起居。 这就样,黄家成为左宗棠墓的守墓人,一传就是四代。 从那时起,黄佑春渐渐知道自己守护的人是一名“大官”,一些特意了解来的故事,时常讲给家里人听,黄家人对左宗棠的最初印象也源于此。知道左宗棠刚正不阿,但是脾气非常狂傲,有一绰号叫“左骡子”,是“抬棺出征”收复新疆的人。 当时左宗棠墓地是完整的,很气派。从墓冢笔直下去,麻石台阶一直延伸到河畔。 进入墓园主道设御碑亭,大鼋驮白玉石御碑,墓道有御赐神道碑,两侧石翁仲将相各一,石兽狮马各一。旁边还有40多间墓庐屋,当时上屋6间是左家后人居住,剩下的几十间下屋是杂屋。在转弯处的麻石路连接着一条大路通往浏阳河和洞井铺,浏阳河那里建有乌龟亭,往左宗棠墓这边方向走一里半路建有一个牌坊,从牌坊处转弯就到左太傅神道。 守墓使命传至第二代黄梓辉时,左宗棠墓一度经历三十多年的不太平。 当年的左宗棠墓占地至少有百亩,现在只剩下原来的十分之一了。先是地方干旱,修水利工程时将左宗棠墓延伸至河畔的麻石路撬了。此后,更多的墓园雕刻、麻石陆续被破坏。 1968年,黄梓辉去世,其子在此之前早已过世,守墓人落到了儿媳妇以及孙子黄志清身上,分别是第三代和第四代的守墓人。 1971年6月,黄志清去外地办事,不料左宗棠墓出了事,轰然响起一阵爆炸。原来所属地干部认为墓室里肯定有珍宝,于是叫人埋一百多斤炸药,用十几根雷管引爆,炸开了墓室,一副棺木从乱石中露了出来。 当村民们撬开棺盖后,尸体竟然没有腐烂,可没多久就变了,又是六月天,不多时就有臭味传来。 待黄志清回家,年逾花甲的母亲急得大哭。黄志清壮着胆子,喊了一个胆大的邻居,将左宗棠遗体重新入土。 1975年前后,一条公路途经跳马,将左公墓园一分为二,牌楼拆了,石人石马、墓道麻石也征用了,墓园面积大大缩水。1977年,当地修乌金坝桥(白竹桥)缺石料,取材墓庐,从此,墓园几乎破坏殆尽。 1984年,母亲去世,黄志清将自家房屋砌到左宗棠墓的山脚下。1985年,左宗棠墓被列为长沙市文物保护单位,1986年进行大修,恢复了原貌的十分之一。黄志清以为守墓使命就此结束,可政府将该墓的守护工作又交给了他。 即便守墓性质不一样,这30多年里,黄志清的日常安排中,守墓是首要的。 每天天亮,拿着扫把清扫墓地,这几年突然热闹起来,拿扫把的次数比以往更勤,也不再局限于从祖辈流传下来的故事,主动找书阅读,碰到有人咨询,除了帮忙解惑,还会道出一些鲜为人知的细琐。 |
|
来自: 昵称VChmUhmv > 《葫芦斋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