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毕业致辞 | 中文系导师代表朱立元:勿忘这八个字

 文心0007 2017-06-25

笃志 求真 务实 诚信

文/朱立元




各位领导,各位毕业班的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


我今天能有这样一个机会,来跟大家谈一谈自己对大家的一些心愿、愿望,非常高兴。刚才侯体健老师说,他作为长者。那我称为什么呢?我称为长长者吧。


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中文系2017届毕业生的欢送会,或者更好听一点叫毕业典礼吧。那么我首先代表我们中文系的老师们,衷心地祝贺大家经过几年的努力学习,终于顺利毕业了。祝愿大家站在人生的一个新的起跑线上,开始新的生活,迈出新的步子,取得新的成就。下面我想多说几句吧,跟同学们谈谈心。


       出席今天这个毕业欢送会,其实我心里是感慨万千,可能是使我一下子怀旧起来了吧,因为当年我也是复旦中文系的老毕业生了,那个毕业距离今天已经将近五十年了。我本应该是1967年的毕业生,我们“文革”前的老大学生,六二年进校,应该是六七年毕业,但是文化大革命耽误了,就推迟了我们的毕业,推迟到六八年。也是六八年的六月份,我们毕业了。但是那个毕业,今天讲起来,同学们可能也很难以想象吧。没有什么毕业典礼或者欢送会,也没有什么毕业的聚餐。大家在复旦待了整整的六年,根据当时,根据毛主席的“四个面向”的指示,四个什么“面向”呢?面向边疆、面向农村、面向工矿、面向基层。根据这个指示,当时是由中央文革小组,就是江青他们那个文革小组,发下来“毕业分配方案”,当时我们不是求职的,分配你到哪里去就到哪里去,分配方案就是“四个面向”,所以我们所有同学都是按照这“四个面向”分配工作的。


我个人就是服从“面向边疆”,走向了新疆。那么当时的毕业场景就是大家匆匆忙忙领取一个所谓的“分配报到书”,分配到哪里,你就去哪里报到,很仓促地就各奔东西,也就是所谓“散伙”了。那么跟今天这个相比,我觉得,真是感慨万千吧。当然我很羡慕大家,这个“羡慕”呢,不是羡慕我们今天有一个这样隆重的毕业典礼,我是羡慕大家有这么几年在学校里真正经历了一个现代大学的生活,无论读研究生的还是本科的,都是真正的现代大学的生活。而我们那个时候,现在回想起来,虽然名曰也是“复旦大学中文系”,但是那个生活,我认为不是真正的大学生活。因为我们在六年中间真正在学校里读书,大概只有一年多时间。那么其他时间都是要么到农村里,搞“四清”啊、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啊,这一搞就是一年半载;要么就是后来文革开始了,就“停课闹革命”了。那么这样一种学习,我今天想起来,就觉得非常羡慕大家。


我们当时这样上大学,是空前绝后的,世界上可能从来没有这样办大学上大学的。当然我并不后悔,因为这个不是我们可以选择的。而且因为这是特定时代的特定现象,是一切都被扭曲了的现象。所以,我觉得是在一个被异化了的大学,过的一种异化的生活。这就是我当年的经历,和你们对比以后,很有感慨。但是这六年在复旦的生活,还是给我的一生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也留下了不可替代的深刻的人生经验和教训。当然,我毕业以后,我们又走向了社会走向了生活,走进了另一个人生驿站。


我刚才讲了,我们当年响应毛主席号召,一颗红心奔赴新疆,怀着支援边疆、建设边疆的一颗红心,我在新疆整整生活了十年,十年之后又有机会考回了复旦的研究生,所以我这个经历很有意思,因为我始终没有离开复旦。虽然这十年在外面,但我跟复旦的命运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在新疆十年我吃了很多苦,但是也坚强了我的意志,体悟到不少人生的哲理。我体悟到人的一生,在许多时候许多情况下,我们个人是无法选择的。但是在关键时候,比如像你们现在大学毕业、研究生毕业的时刻,我觉得也还是有自己的一定选择权。像我当年“文革”结束第一届考研究生,也做出了自己的选择。而这种选择,往往可以改变整个人生。


所以我懂得了这样一个道理,既然“文革”耽误了我宝贵的青春年华,但是我对文学对美学的热爱,促使我在1978年恢复研究生招生制度的时候,抓住了这个 “千载难逢”的机遇——对我来说确实是“千载难逢”。毅然决然放弃了其他的可能性,比如在新疆升个官什么的。


记得我当时在乌鲁木齐市委办公室工作,跟我一起,比我还下面一点的,后来当了乌鲁木齐市副市长,我现在想来我也并不后悔并不羡慕。我选择了考研这条道路,重新进入了复旦的大门。那个时候就是一个三十出头的老学子,在我的恩师蒋孔阳教授的指导下学习文艺学、美学,从此走上了我所热爱的学术道路,也从此,学术研究成为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这也是我一点感受和体验,就是要懂得热爱自己所热爱的,珍惜自己所应该珍惜的,这是最要紧的。这些都是我在今天这个场合回想起过去的一些经历,我的一些人生的感悟和体验,也供大家参考,虽然不一定管用。


说起来我本科在复旦学习这个阶段,和大家在复旦中文系学习,前后时间相距五十来年,复旦学习的外在环境、条件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而且内在的精神、氛围、师资的实力、生源的质量、教学科研的水平,已经和当年不可同日而语了。特别是这几十年来,我们中文系老一辈的教授名师,为我们建树了许多优良传统。我个人体会,是不是可以用这样八个字概括:“敬重学术,自我珍惜。”这是我很狭窄的一点概括吧,不一定全面。我的理解,一个是要敬畏学术,把学术看得神圣、不可亵渎;二要敢于,也要努力承担学术重任,自我珍惜,而不是随波逐流,自甘卑贱。这是我们中文系的精气神,是支撑我们在教学上、科研上不断进取的强大动力。刚才陈引驰老师讲到,今年是我们中文系、中文科建立一百周年的纪念。我们尤其要继承、弘扬这个好的传统。中文系在前一轮的教学科研全国学科评估中名列前茅,这当然和我们全体师生,当然也包括在座同学们,长期以来的共同努力分不开的。但是过去的已经过去,未来还要靠我们重新创造。


虽然同学们绝大多数很快要离开复旦,去新的天地,不能继续参与我们中文系建设“双一流”的拼搏了,但是大家在中文系这些年所受到的好传统的熏陶、浸润,学习到的好的东西,比如笃志、求真、务实、诚信等等好的品德,我觉得都不应该忘记。我们应该把在我们学校,在我们中文系学习到的这些好的传统、这些好的品德接过来,并且发扬光大,能够延伸推广到我们各自新的岗位上去,体现到我们以后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去。下面,我对刚才讲的八个字展开说几句,作为对同学们,也对我自己的期望,和同学们互勉吧。



第一就是“笃志”。我们校训大家都知道了:“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这里面“笃志”我觉得是特别要紧的。首先要立志。人总是要有点志向,有点理想,有点奋斗目标的,不然就浑浑噩噩、懵懵懂懂,缺少精气神,就会“失魂落魄”。我自己有切身体会。我去新疆的前两年,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在最穷苦的农村里面,干了两年的农活,吃了很多苦。因为我是从小在上海长大的,从大城市上海,一下子“沉“到到边疆农村最底层,吃了很多苦,现在回想起来,也觉得难以想象。有一段时间,我确实思想上精神上受到重创,近于崩溃。因为我当时觉得响应毛主席号召跑到边疆建设边疆,一颗红心,但是到那里一看除了贫穷落后,什么都没有,也没觉得我们去能起什么作用,一下子灰溜溜的,觉得前程很迷茫。当然在那样的条件下还是坚持读点书,也和当时的农民有一些交往,慢慢地振作起来,志向也有点重新燃烧起来了,觉得我们不会永远这样,社会不会永远停留在这样一个动乱的状况。后来当然社会发生了很大变化,特别是粉碎“四人帮”之后,有了新的天地新的机会。所以我个人觉得如果没有一点“志”,我们就没有向前的勇气、动力。当然我们这个志,不仅是我们个人的志,我们传统就是一种家国情怀。我不讲大道理,但我觉得我们每个个人除了家国情怀之外,在自己的生活中,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都要立那么一点“志”,有那么一点目标,有那么一点理想,我们一步步去做,去实现。


第二点是“求真”。就是要追求真实真理真相,反对弄虚作假。过去我们常常说“为真理而奋斗”、“真理面前人人平等”之类的话,说明求真在我们的人生道路上,有沉甸甸的分量和价值,我们无论从事什么样的职业、工作,都有一个求真的问题,学术研究当然尤其如此。现在我们还是经常看到弄虚作假这方面的丑闻,这使我们感到耻辱。当然我在此提“求真”,也有我自己比较深切的体会。1980年,我的恩师蒋孔阳教授,他出版了“文革”前就已经完成的《德国古典美学》。我读了这本书之后写了一篇评论这本书的文章,当然是非常推崇,学到很多东西,不过也有几点小的批评建议。这个文章发在《复旦学报》上。那个时候我还没有毕业,在读研期间,当时蒋先生在日本神户大学讲学,他看到我这篇文章之后给我来了封信,说我对他的评价是过誉了,但是对他的批评他觉得非常好,非常肯定。他就举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的师生关系那句名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认为我继承了这样一种好的精神。他常说,“不是我们占有真理,而是真理占有我们“。这件事使我终身难忘。这种追求真理的精神,也是蒋孔阳教授能写出《德国古典美学》这部著作的重要原因,经过这么多年学界的检验,它已经成为该领域的一部经典著作。这也是值得我们在今后任何岗位上学习的。


第三点是“务实”。刚才讲了我们要有目标要立志,但是,有了目标,更重要的是要去干去做去实践,才能不断接近和实现这个目标。关键就要有扎扎实实的作风和学风,要一步一个脚印去做去干,而不能说大话说空话。我们中文系资料室里挂着十位老教授的大照片,这个我记得是九五年前后,当时我是中文系主任的时候,我们学术委员会讨论提出把十位老先生的遗像挂起来,就是纪念、学习、继承“中文系十老”学问、人品的意思。这十位老先生,体现了我们中文系老一辈求真务实、扎扎实实治学风范,做了我们的表率。当然这个务实不是平庸、没有创造性,我心目中的务实,是以创新为魂的务实。我这里想举一个典型例子,就是我们十大名师中的朱东润先生,他也是我们中文系的老系主任,他在学术上的成就不用我多说,他在中国文学批评史方面,和郭绍虞先生,都是这门学科的缔造者、创建者。他在中国文学史研究的各个方面,都有很多创见,有很多贡献。我这里只举一个例子。前两年,他最后一个弟子,就是我们的陈尚君教授,整理了朱老的许多遗著,其中有一篇,叫《八代传叙文学述论》,是他四十多岁时写的,一直到六十多年以后,才得到出版。尚君先生讲这部书是朱老“完成于他一生学术精力最鼎盛的时期,全书举证丰富、考辨周详,议论峻爽,笔力雄劲”。这部书不仅仅体现他求实扎实的学风,而且体现他许多创造。先生当时是顺应世界文学的趋势,想要树立无愧于世界文学之林的中国传叙文学,至今仍不失其现实意义,其学术意义并没有随着时间推移而有所减损。这就可以看出我们的老前辈在求实方面达到了何等的高度。确实值得我们永远学习汲取。


最后一点讲讲诚信。诚信是我们处理与他人关系的原则,对人要诚恳、诚心、诚实;做事情要守信用讲信誉。这个我觉得是我们做人的一个基本准则,也是我们传统文化道德的精粹。这个问题在我们那个时代仿佛是不言自明的,但是今天我觉得时代在变,还要讲。当前的这种消费社会、市场经济下,物欲横流、金钱至上、享乐主义、娱乐至死等等现象,越来越普遍甚至泛滥,对我们传统的诚信的道德标准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和败坏,对我们人与人之间互信的正常关系造成了扭曲。可以相类比的大概只有“文革”时期人们之间,甚至家里亲人之间互相检举揭发,人人自危的现象,或许可以相比较。这样一种诚信缺失的现象,我觉得很看不下去。所以,大家毕业后无论到哪里,做什么工作,诚信自律万万不可丢。


以上几点,既是我寄希望于即将走向新生活的毕业班的同学们,也是对我自己的勉励和鞭策。希望同学们以后,能够经常回来看看,带着你们做出的新成绩,向中文系向老师们报告一下好消息。


最后,预祝同学们能不断创造和迎接自己的美好未来!

谢谢大家。


2017.6.24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