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习明史不得不读的一本书

 博浪椎 2017-06-25
吴晗先生教明史时候,多次对学生说,学习明史要从基本史料读起,《明史》《明史纪事本末》《明实录》,都是学习明史的基本书,非读不可。而且不是抓过来这些书就读,读书的顺序要有章法:就是按列朝顺序,以朝为单元,从洪武朝开始,一朝一朝地读。
  比如洪武朝,先读《明史·太祖本纪》,大概了解洪武朝;接着读《明史纪事本末》卷一至十四(洪武朝部分),这样读,对洪武朝就知道得详细多了。因为《明史纪事本末》成书在前,《明史》成书在后。这是《明史纪事本末》与其它纪事本末不同的地方。《明史纪事本末》涉及到的人很多,有疑问再参看《明史·列传》,这样人与事联系在一起,便于系统掌握资料。

       读书要从基本史料入手,但还远远不够,要增补一些参考书,谈迁写的《国榷》就在其中了。

  话说,《史记》的作者是司马迁,他父亲是司马谈。明末清初的谈迁,将司马氏父子的名字全沾上了,还排了父先子后的顺序。恰巧他也是一位大名鼎鼎的史学家,写了一部全面系统翔实的明史著作——《国榷》。
  司马“谈” 司马“迁”=谈迁?
  
       谈迁出身贫寒,但他饱学多才。他对明史学研颇深,且对一些关键历史问题具有真知灼见。在他看来《明实录》及其它明史皆难为信史,故决心自著一部符合历史实际的明史。
  谈迁从28岁始,学习司马迁,行万里、读万卷,广搜资料,据列朝实录、邸报以及百余种诸家著述,“六易其稿”,终于在二十六年后“汇至百卷”巨著《国榷》。可能完书稿可以放心休息了,岂料厄运不期而至,小偷正躲在屋外枣林里,不一会就把即将付印的书稿偷走了。(想想毕业论文前几天,电脑死翘翘的了心情吧。)一生心血和夙愿,就这样瞬间化为乌有。但谈迁竟然以衰身弱体振作精神,十年时间重新编写了一部内容更翔实的《国榷》。(十年后还是一条好汉,禁不住想起那段豪迈歌词“心若在梦就在……只不过是从头再来”。)
  谈迁编撰《国榷》的一个重要意图,就在于纠正明代列朝实录中的失实和错误之处,所以读《明实录》时,不能不认真去看它。一是修书时时代近,资料珍贵可信。二是由于《国榷》没有刊行流传未广,未经四库馆臣删改,史料价值很高。三是对以往避而不谈者敢于直书,并加以评论。如《太祖实录》对杀戮诸将记载极为简单,只录某年某月某日某人死,不说是如何死的。而《国榷》则不加隐讳地把事实记录了下来。四是作者对于史料的考订上,忠实而精审。最突出的特点是作者注意万历以后的史实,并依据方志,遗民口述的资料来爬梳史事,所以价值极高。通过这些不同记载的对照,就可使我们对某些史实的了解更接近或符合当时的历史实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