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琴友分享】浅谈口琴的断音和震音

 鸡蛋小子 2017-06-26
 

在论坛里看到琴友的讨论,把我自己练琴的感受单独发个帖子。


所谓口琴上的震音,在吹奏乐器是统称“气震音”,又称“腹震音”或“气颤音”,比如:民族乐器中的笛、箫、葫芦丝和西洋乐器中的长笛、小号、萨克斯等吹奏乐器演奏时常用的一种技术。


它是依靠腹肌和横隔肌的自然控制,使气流呈一种均匀而规则的波动所取得的音乐效果,气震音是使吹奏类乐器发音产生美感的重要手段,它与弦乐器的揉弦效果和声乐演员歌唱时所产生的颤吟效果(指极微细的音高波动)具有同样的作用,是吹奏乐器必不可少的气息技术。


气震音经常在一些较缓慢舒展的节奏和悠长抒情的旋律中使用,它可使音乐得到一种自然、松弛及悠扬的歌唱性。它不仅和情感的抒发有紧密的联系,而且使乐器的音质产生一种圆润、丰满的美感。练习气震音时,应首先避免故意地、大幅度地去颤动气流,更忌讳用胸式呼吸或用喉头结去抖动气流,使音乐产生一种非哭非笑的效果。正确的方法是用腹式呼吸,使气流自然平和地呼出,取得舒展的效果。


口琴爱好者所追求的“震音”,在琴友的交流中,大致可分为:腹震、喉震、舌震以及唇震。前三种较为常用,分别是在腹断、喉断和舌断三种断音技术的延伸。



那先来谈谈三种【断音技术】。


第一种:

是舌断,在气息不断的基础上,发“吐”音,使用舌尖或舌面轻堵琴孔,形成断音。


第二种:

喉断,在气息不断的基础上,发“咳”或“呵”音,运用喉头上升堵住气流,形成断音。


第三种:

腹断,在气息不断的基础上,发“吼”或“哈”音,运用腹肌和横隔肌控制气流的间断输出,形成断音。



在掌握断音技术后,再来看【震音技术】:


第一种:

舌震,保持气息平衡不断,通过控制舌头改变口腔大小,使气流发生波动,形成震音。这里,有的人是使用舌面上下拱起,也有的人是控制舌头在口腔内部前后运动。


第二种:

喉震,保持气息平衡不断,和喉断类似,但不截断气流,也可使气流发生波动,形成震音。喉断有个明显的特点,就是喉头是上面运动的,可以明显观察到。


第三种:

腹震,保持气息平衡不断,依靠腹肌和横隔肌的自然控制,使气流输出发生速度和大小的变化,发生波动,形成震音。个人认为,这是最难以掌握的一种震音技术。


总而言之,是通过控制气流的速度、大小和方向,使气流呈现出均匀而规划的波动,产生波浪似的颤音。


当然,这三种震音在实际使用时,各部位会协调作战,不会分的那么清楚。




【练习方法】:吹气音连续发出“咿呀”,吸气音连续发“咿呦”。使用节拍器辅助练习,把速度调至每分钟60拍,速度由慢至快练习,熟练后再调快节拍器速度。


  1. 咿…………呀…………咿…………呀…………咿…………呀…………咿…………呀…………(一个音4拍)


2.咿……呀……咿……呀……咿……呀……咿……呀……(一个音2拍)


3.咿…呀…咿…呀…咿…呀…咿…呀…(一个音1拍)


4.咿呀咿呀咿呀咿呀(一个音半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