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地名中的“阴”和“阳”“山南水北为阳, 山北水南为阴。”我国古代建立城池,多依山傍水建立,城池也以山川、河流命名。河南省地名:1·洛阳、安阳、南阳、濮阳、泌阳、沁阳、汝阳、淮阳、原阳、汤阴等以河流命名。1·信阳、舞阳、正阳等,以山命名。 看来,与其说人们以阳命名,不如说根据客观自然规律,人们选择“阳”地居住。这倒也暗合了中国哲学里的阴阳观念。阳地名的发源地,遵循着“山南水北”适宜居住的地理因素,随着其不断向外地扩散,此种命名方式的地理因素在一点点弱化,符号化和社会化越发固定。在后来以阳命名的某些城市,并不符合早先的特征,而只是借用了“阳”这个符号。 有山南水北的阳地,自然也就有山北水南的阴地。我们的民族及其讲求对称,阴阳相并,才符合我们的宇宙观。《说文解字》里提到:阴,暗也;水之南,山之北也。与一百多个以阳命名的城市比起来,以阴命名的,只有区区十几个,比如江苏的江阴,河南的汤阴等。 单从地理方面看,“阴”地的环境稍逊“阳”地,因此从古至今,择“阴”地居住者不多,形成大规模的城市更是少之又少,自然保留下来的阴地名也就少了。然而环境因素,并非人们不选阴地居住的主要原因,文化因素才是人们不以阴命名的关键。 阴阳对立,阴作为暗的代名词,有阴间的含义。人们对死亡之后的阴间怀有深深的恐惧,因此以阴命名,会让人产生不吉利的遐想。于是,即便像开封这样位于黄河南岸,典型的处于阴地的城市,也不会以阴来命名。因此,不是阴地真的不住人,而是阴地居者不以阴命名。 在自然环境面前,我们早先是绝对遵从,其后才是慢慢适应和加以改变。人类社会制定的一系列规律准则,很多时候跟地理因素和自然规律是暗合的。从遵循环境规律择良地居,再到形成文化符号变成标准,是一个缓慢曲折的过程。 相传盘古的骨头化成高山,血液化成江河,我们居于骨头和血液之间,以阳为生,以阴做祀,生生不息,千年流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