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果童年时没有得到足够的爱,还有很多机会发现它

 陈旺njk960pfxj 2017-06-26
undefined
文:蘑菇姑姑丨壹心理创作者            


《与玛格丽特共度的午后》是一部温情的法国影片,只有短短的七十几分钟,它缓缓、暖暖的节奏,就像它的名字一样,如一块午后的甜点,在平淡温馨中带给人幸福的休憩,不知觉中又留下耐人寻味的思考…… 

-01-

查而曼:我到底是谁? 


主人公查而曼是一个普通而平凡的蓝领工人,他身材臃肿,不识字,打着各种零工、体力活,看起来有点蠢蠢笨笨的样子。 


查而曼就住在妈妈花园里的房车里,方便照顾妈妈。他的生活简单乏味,不是在附近的小酒馆和一群同样不着调的朋友胡言乱语,就是自己在家刻木头小鸟自言自语,或者在花园里照顾他的花花草草。 


虽然查而曼平凡,但他很热心帮助朋友,酒吧侍女失恋了,别人都冷嘲热讽,同样只有拙嘴笨舌的热尔曼去安慰她。 


这就是对查而曼最初的印象,一个善良而简单的人。 


但随着影片的展开,查而曼复杂的内心世界也随即展开: 


查而曼是个私生子。他的妈妈年轻时候在一次舞会上,与陌生人发生一夜情生下了查而曼,所以他至今不知道爸爸是谁。 


他对不存在的父亲怀着莫名“仇恨”:“我只知道他是笨蛋,再没有其他印象,因为他从来没在过。我没有一个榜样可以参照。什么都要靠自己来探索。” 


他和母亲的关系则是复杂的“爱恨交加”:因为有个私生子,妈妈没有再嫁给任何人,她把生活的一切不顺心都算在查而曼的头上,查尔曼成了她的出气筒。 


他的童年充满了离弃和蔑视,即使查而曼已经50岁了,但是他的脑海中依然不断有创伤记忆的“闪回”:


因为不会回答问题而被老师称作“傻子”,在班上被老师嘲笑;在超市失手打翻一盒牛奶,被妈妈当众侮辱为怪物;一言不合,就被妈妈的男朋友毫不客气地掌掴;当他说自己的理想是想当彩绘玻璃师,妈妈轻蔑地“哼”了一声“那算什么工作!” 


这些过往影响着他对自己的评价和情绪。他一直被自己存在的意义所困扰。他有一个奇异的举动,无论公园管理人员如何制止,他都会一次又一次地、顽强地、工工整整地在烈士纪念碑的石碑上写下自己的名字,被擦掉后他就再写…… 


此刻,他生活中唯一的亮色,就是有一个无条件爱他的女友。虽然这是一双紧紧抱着他的手,让他不至于想自杀,但女友给他的安慰,却还不足以疗愈他内心的伤痛,他依然在自己的世界里和生活轨道里,默默自卑、品尝着无存在感的苦楚。 

-02-

遇见玛格丽特 


undefined


查而曼午后休息的时候,常来到公园的长椅上坐着吃三明治,他认识了公园里的所有鸽子,并且给它们都取了名字。 


他在公园的长椅上遇到了一位老奶奶90岁的孤寡老人,她是玛格丽特,就住在附近的养老院里。 


热爱读书的老人开始挑一些自己喜欢的书中的片段,给不识字的查而曼朗读,听着听着,查而曼心中敏感和沉睡的情感世界被唤醒了。 


这是一扇真正的通往自由世界的窗口。除了朗读,玛格丽特还与他谈论母爱;鼓励他学习查字典,开始阅读……她平等、谦和、有哲理的话语,不知觉融化着他内心对爱干涸已久的心。 


他渐渐地迈向了新的世界,小酒馆的朋友们发现查而曼开始说些他们听不懂的词汇;还爱上了看书。就在玛格丽特眼睛将失明的时候,他开始成为那个朗读者,为她朗读……


一个一直在匮乏中生活、缺乏意义感的人,忽然找到了更好的自己,他给予、他学知识,被尊重,这是多么有价值的人生。 


后来,玛格丽特因为经济原因住到了一个条件不佳的养老院,查而曼得知后千里迢迢找到她,把她接回了自己的家里一起生活。


这也意味着他精神上的母亲已经重生,回到了他母爱缺位已久的内心。 

-03-

关系:一切美好如何回到我的内心


undefined


这是一个有关疗愈的故事——画面中,矮矮瘦瘦的玛格丽特与高大胖胖的查而曼像一对奇妙的母子组合,平凡的邂逅中,这原初碎片式的悲剧人生,奇妙地走向了美丽的整合。 


玛格丽特早年是科研工作者,一个跟随世界卫生组织实践无差别的爱的人,在她的身上荡漾着一种人类平等主义的氛围,她把这个对待人的方式、生活态度,完全毫无保留地展现在查而曼的面前。 


她的鼓励温暖而具体,她对一字不识的查而曼说:

“你是个非常好的读者,阅读同时也是倾听。只要认真听读,就会产生阅读的需要。”

“查而曼,你真让我惊讶,你的听觉记忆太厉害了。” 


她的人生观,豁达而幽默,这种精神力量让查而曼感到陌生而震撼:

“衰老,尤其对他人,是一种负担,不过,岁数大的好处在于,即使烦恼也持续不了太多日子了。”

“亲爱的查而曼,我再也不能数鸽子了,我的视力正在死亡,(手术也没用),我不能给死亡动手术啊。” 


她在文字和书中好奇的探索,也引起了他的兴趣:

“我这把年纪了,已经不能再旅游,拥有字典,我们就可以在字里行间遨游。在错综复杂中迷失,可以停止,可以做梦,您喜欢这样的探索吗?” 


她充满了疗愈性:

在和查而曼一起读到罗曼加里的自传《黎明的承诺》时,作者一段关于母子关系的描述击中了查而曼,不知为什么这段话不断在他脑海中盘旋——“从一出生,生命就许下各种无法兑现的承诺。再有其他女人伸出双手把你紧抱进怀里,这不过是慰问而已,我们总会回到母亲的坟前,像条被遗弃的狗一样哀嚎。” 


玛格丽特敏感地问到,“你和母亲的关系怎么样,她对你好吗?”查而曼说,“我对她来说什么都不是。” 


玛格丽特说:“您说的一切真可怕,漠不关心是最糟糕的了,尤其作为母亲。但如果一个人童年时没有得到足够的爱,一切都还在等着被他发现,不是吗?”


说这句话的时候,她是那么充满了理解、关怀和支持。 在和查而曼共读时,玛格丽特从来没有推动,甚至在他自我放弃的时候,也没有丝毫评价,而是不断导引内在的兴趣。

-04-

寻爱的人,可以怎样自我发现


undefined


我们都知道一个简单的道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可是这不过是一句很对的话,而最终这个自我价值感作用于我们的是一个内在的信心,一个觉得生活本来就很美好的情绪“背景”。 


心理学有个“镜映”(Mirroring)的概念,是说父母亲是小孩子心理上的第一面镜子,孩子一开始不知道自己是谁,靠着父母对他的反应、评价,从中建立自我形象和自我观念。 


如果孩子感到被母亲理解,或者感觉到自己的感受存在于母亲感觉里,你痛她也痛,你悲伤她也悲伤,就能确信知道和母亲是相连的。 


当孩子这样确信时,其心灵会向前一步,对这个世界充满信心,相信自己是值得被爱的。但是如果你的母亲无法共情你,或者总是体验着自己的焦虑痛苦,孩子就会把母亲的焦虑和痛苦当成自己的错误,容易形成负面的自我形象。 


养育孩子,就是父母通过自己这面镜子,让孩子无数次地照出自己,知道了自己是谁,孩子通常就把镜子中的形象当成是自己。长大之后,孩子会用这个自我意象去建立自己的人生。 


像查而曼一样,没有爸爸,妈妈不是嫌弃他、就是鄙视他、要么不给回应,他就找不到存在感了,他的自我印象就是“不值得被爱的”。所以,为了保护自己免受伤害,在人际关系中他会回避真诚、很亲密的关系,小心地把自我藏起来,变得很自卑。当女友说生个孩子吧,他说“我一无是处,我拿什么给孩子”,他拒绝着更进一步,回避亲密,无意识中一直回应着那个镜子中的自己,告诉自己“我并不是一个有价值的人”。 


要跳出这个固有的自我意象,需要在精神上冒险,与真实的人,而不是想象中的“坏父母”互动,允许自己矫正性地体验到不一样的人际关系,这种固执的模式才有可能有机会松动。 


查而曼所谓“精神上的冒险”,是在遇到玛格丽特后,被她和风细雨的温暖一层层松开的,他体验到了“自己是有价值的”这个存在事实,这不是一句话,是一种情绪体验,她的鼓励、她的引导、在阅读中体会到的与世界连接的同理心,都在召唤他一步步疗愈自己。 


“成长是一辈子的”,不是儿时缺爱,长大就意味着终身精神残疾,不断痛苦。即使在成年之后,我们的自我意象还有不断修正的机会,因为我们还会不断根据外部的人对我们的反应,不断地在调整、内化自己的形象。


一方面我们可以在好的关系中,借助他人眼睛,能够不断内化一个理想化的自我;同时,也可以不断发展更好的自我功能,做自己的镜子,去修正与内在父母的关系。 


这个过程,有时也类似咨询师在咨询室跟来访者建立一种安全的亲密关系,很多时候,在一个确认爱的环境,不断走出内心固守的“安全区”,意味着我们以前的自我意象的粉碎,新的信心在建立。 


影片引导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