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海人在东京★结语】人生的大困惑,不会多过于此了

 xiaofei8322 2017-06-26
2014-12-07 Biu Han 上海市民生活指南
我们的写稿小妹,单枪匹马为了“上海人在东京”这个系列稿件,花费了三个月时间。这个系列到今天就结束了,在此,以她写了职业生涯最常的一篇手记,这应该是最合适的结语了。


人生的大困惑,不会多过于此了 by Biu Han


接下这个选题的时候,我没想到找人会那么难。

因为在我的记忆里,小时候常听大人在谈论起某个熟人时说到:“伊到日本扒分去了。”这个“伊”,可能是叔叔工厂里某个很要好的同事,也可能是隔壁大我好多岁、在“西宫”里厢看船的哥哥。

总之,我知道他们就在身边。可当我开口询问的时候,他们却都沉默着避开了。

约的第一个采访就遇到了困难。此后接触的大多数人都是这样:似乎有很多话想说,但在几番思量后,最终拒绝了采访。如此一致的三缄其口,还是第一次碰到。

也曾想过从侧面了解这个群体。但是除了电视剧《上海人在东京》、纪录片《我们的留学生活——在日本的日子》,很难找到更多描摹他们的作品。至于学界对于那场大规模留学潮的研究,似乎也少之又少。这好像是一段上海人都知道的集体记忆,又好像没有人知道他们在日本究竟经历了什么。

在最初和这个群体的粗浅接触中,有这样一个发现让我有些惊讶:当年大多数人远赴东瀛的时候,已经是30岁上下的年纪了。要知道,现在的年轻人踏上社会后,尚且要被长辈叮嘱着找份安稳的工作,赶紧结婚生孩子。何况是在那个年代?在俗话所说的“三十而立”之际,敢于辞职,扔掉铁饭碗,甚至离开小家庭,奔向未知的世界——当时信息、通讯尚不发达,谁晓得外面的世界究竟是怎样的?——需要很大的勇气吧?说真的,无论当初他们去日本的目的是读书还是赚钱,都想为他们叫好。真真是时代的弄潮儿啊!

可是,为什么都选择了沉默呢?



10月的时候,我曾经拜访过一位长者,他因为工作需要,当年曾在上海、东京两地采访过一百多位留学、打工者。我们聊了4个多小时,关于他在日本优劣参半的种种见闻,以及对那个群体的理解。

记得走出来的时候户外阳光大好,我觉得特别兴奋。倒不是因为听到了一些光怪陆离的故事,拿到了所谓的“好料”,而是感觉心理上和这个群体更靠近一些了,多少对他们欲语还休的心情有所了解,扫开了心底那个大大的谜团。

“也许是因为他当初的理想和所面对的现实差距太大了。‘我出国了,到那里干什么了呢?洗碗、做清洁工去了。’日语不行,人脉没有,文化上还有很多碰撞……但是他跨出了国门这一步,后面有许多人在看着呢,还得努力过下去。很多人可能的确有段时间做了不太光彩的事情,或者是做了些不大体面的事情——所谓的不体面,指的是不符合他原来的身份、贱得太低的事情,心酸啊!他又不能把情况完全吐露给家人,要让家里人觉得他在外头很有出息。实际上不是为了自己活着了,某种程度上,是活给别人看了。这样确实很辛苦。”

那位长者这样理解一部分人的心境。

随着不断地寻找,我们从复旦大学当代中国社会生活资料中心借阅到了当年一位年轻打工者给妻子写的家信,找到了纪录片《含泪活着》的主人公丁尚彪,也终于有其他的留学、打工者愿以实名或化名的形式讲述当年的经历。

从他们的叙述中,我们看到了时代的剧变。难以想象,那个时候出趟国门竟要花掉10年的工资,背上巨债;在日本吃碗面条,国内半个月的工资就没了。更难以想象的是,当年“日本赚钱,国内花合算”,短短20年后,国内赚钱,国外购物合算,上海的房价比日本更高啦。

时空变换之际,也总有相似的场景。好几位受访者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今日在上海的外来务工人员。他们在这些打工妹、打工仔身上,看到了当年自己的影子。


时代在前进,人们的价值观日趋多元。当我和编辑部分享我的采访所得时,有同事提出:“丁尚彪说到的那个朋友,因为在电话里听到女儿说想爸爸了,就回来了。他愿意为女儿做出这个决定,我觉得很了不起啊!”

20年以后回头看,当初为什么去日本?在那里得到了什么?后悔吗?相信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答案。

我很想用一位受访者的话来宽慰那些不忍东望的前辈:“一个人一生也不容易,啥味道都尝尝嘛也蛮好。你到阎罗王那边,他问你:这个味道吃过哇?没吃过,他也不会让你再回去吃了。”但是我想,人生阅历尚浅的我,没有资格做出任何评说。

试想,如果是我,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是否有勇气跨出国门去闯一闯?当我面对文化的差异,生存的压力,金钱的诱惑,我会怎样做出抉择?当我带着财富回到国内,对于今后的日子何去何从,是否能不带有一丝迷惘?当我在经历了一道道坎之后,是否能坦然地坐在一个记者面前谈论我自己?我没有答案。

再想想,那些留在国内的人呢?很快,他们将看到上海改革的步子拉大,看到股票市场和民间资本的活跃,看到产业结构调整和国有企业改革,甚至亲历下岗的大潮。

那一代人,每个人的生活都不简单。人生当中所面对的种种,都是我们这一代无法体会的。

当所有的采访即将诉诸于笔端的时候,那位曾为我解开疑惑的长者最终拒绝了稿件的刊登。他有一些担忧:“当年那么多人抱着各种各样的目的到了日本,但他们遇到了难以想象的困难。他们那时跟我说了实话,是想让社会能了解他们、谅解他们,而现在这么多年过去了,谁还愿意旧事重提,揭自己的伤疤呢?”


20年后重新回顾这段往事,意义究竟是什么?我自己也产生了疑问。虽然我们一贯相信,历史来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每个普通人的故事都值得被倾听和记录。可我突然有些担心,这个专题会对我们的受访者以及有相似经历的读者造成伤害吗?

好在他们为我们找到了这个专题的意义。

接受完采访后,有采访对象曾给我发来一条消息。他说:“希望我们的经历能对现在的外地来沪打工者有所帮助,让他们找到希望或方向。”

稿件见报后,有位在稿件中用了化名的受访者发来邮件:“我妻子和女儿看了报道以后,有了新的感悟。因为这些我平时一直不太愿意说,怕伤感。”

还有朋友看了报道说,想起了在她小时候忙于工作、疏于照顾她的父亲,“我觉得有些理解他了”。

对于我自己呢?我想这段采访经历将帮助我去思考一些生活上的问题,帮助我去做一些困难的抉择。

人生的大困惑,不会比这次采访中听到的更多了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