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最新最全成交结果:玄览—重要古董器物专场|保利厦门2017春拍

 洲upi6oofv9q93 2017-06-26


本次保利(厦门)《玄览—重要古董器物拍卖专场》于2017年06月25日晚上20:00在厦门瑞颐大酒店A厅 厦门市思明区鹭江道12号隆重开拍 ,本专场的拍品总数为45 件,成交结果喜人!其中 LOt0925 清乾隆 青花釉里红缠枝莲纹梅瓶 以1610万元的成交价高居魁首。接下来是古玩元素网为您待来的本专场拍卖信息:


0925 清乾隆 青花釉里红缠枝莲纹梅瓶

尺寸 高36.5cm

估价 咨 询 价

成交价:1610万元

此件青花釉里红花卉纹梅瓶是乾隆官窑早期仿永宣中的绝佳上乘之作。此瓶圆口,短颈,丰肩,鼓腹,收腰,圈足。颈部与底胫部饰一周蕉叶纹,瓶腹绘满缠枝莲纹,莲花硕大饱满,莲瓣层层打开,露出花心,柔美娇嫩,莲叶舒展,缠绕于花间。底部落款「大清乾隆年制」。整器隽秀典雅,一如佳人玉立,胎釉精良莹亮,纹饰层次丰富。釉里红一色妍丽而不炫,恰如其分,含蓄之美宛如美人初醉,与青花苍妍深沈之色,相互辉映。此烧造工艺繁复,讲究物理变化之妙,本品二色俱佳,殊为不易,青花与釉里红均鲜妍欲滴,恰到好处,益见其难能可贵。

本拍品具有显著的清乾隆时期梅瓶的特征,乾隆时期的梅瓶肩部特别丰满,几乎成一条直线,腰部以下收得较直。其纹饰、青花发色带有明显的仿照明代永乐、宣德青花烧造的特点,永宣青花备受乾隆帝推崇,明永宣两朝的30余年里烧造的青花瓷,在青花瓷烧造历史上堪称稀世珍品。其异域风格的造型、浓重明艳的呈色、超凡脱俗的纹饰,被后人赞誉为「发旷古之未有,开一代之奇葩」。乾隆帝曾多次责令景德镇御窑厂慕古创新,研习永宣青花烧造技巧。此件梅瓶,以花卉纹为饰,题材与15世纪早期流行的海水云龙纹大不相同,更突显梅瓶的雅致,既慕古,亦创新,为乾隆官窑早期的仿明代宣德的精品。

青花釉里红,是将青、红两种釉下彩绘于同一器物上的装饰。从烧成技术上看,要得到好的釉里红和青花颜色,各自都需要在特定的烧成制度下进行。要将两种颜料在统一的烧成制度下烧成,必须寻找在同一制度下烧成的釉里红配方和青花配方,因此成功率极低。清康熙年间烧制成功了失传已久的釉里红,其呈色较为稳定。到雍正期间,色调鲜红的釉里红,显色稳定精美;所绘制的图案,烧制后线条清晰,到了乾隆时期,可谓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与本件拍品相同例证可查,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清乾隆青花釉里红缠枝莲纹梅瓶(《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青花釉里红(下)》,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2000年,227页,图207),釉色、形制、款识与本件拍品完全相同。另历年拍卖记录可查,佳士得香港,2000年春季拍卖会,「中国宫廷及圆明园御制艺术品」专场,一件清乾隆青花釉里红缠枝莲纹梅瓶,与本件拍品极为相似,仅是尺寸略小,高度为35厘米,其颈部绘如意灵芝纹,为法国著名收藏家、前法国国家博物馆委员会副主席? douard Aynard (1837-1913)的藏品,当时以3,125,000元港币成交。再有一例,清乾隆青花釉里红缠枝花卉龙纹梅瓶,可查为苏富比香港,1980年春季拍卖会,香港连卡佛控股有限公司(lane crawford holding ltd.)藏品专场,148号,形制与本件拍品相同,仅图案不同,均为乾隆官窑早期精品。

乾隆时期的青花釉里红瓷器向来是拍卖市场最炙手可热的拍品,佳士得香港,2011年秋季拍卖会,2941号拍品,清乾隆青花釉里红折枝花果纹梅瓶,为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清国贝勒溥伦殿下赠与日本使臣之物,以46,580,000元港币成交,可兹比较。


来源

苏富比伦敦,1999年6月16日,lot801

佳士得伦敦,2011年5月10日,lot276


参阅:

《清代康雍干官窑瓷器「望星楼藏瓷」》,香港图书出版社,2004年,78-80页,25号

《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青花釉里红(下)》,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2000年,227页,图207

佳士得香港,2000年4月30日,lot527

佳士得香港,1980年5月20日,lot148

佳士得香港,2011年11月30日,lot2941

琅环琳琅 松竹堂中国御窑器珍藏P181编号69


0921 明嘉靖 娇黄釉梨形带盖执壶

尺寸 高14.5cm

估价 咨 询 价

成交价:1552.5万元

明早期


0942 清乾隆 铜胎丝珐琅缠枝番莲纹出戟大花觚 

尺寸 高68cm

估价 RMB  3,500,000-5,500,000

落槌价RMB 480万

据《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档案》乾隆二十四年,珐琅作,「十月,十八日接得郎中达子来说太监胡世杰,传旨着做掐丝珐琅美人觚一件,出戟花觚一件,钦此。」即为此类物。

本品仿青铜器觚式样,喇叭口,长颈,丰肩鼓上腹,腹下渐收,至底外撇,四面出戟,器型庄重典雅,体态婀娜秀美。整器施天蓝色珐琅釉为地,肩部和足底装饰铸刻细腻的鎏金仰、覆莲纹,其他部分绘缠枝西番莲纹,分别以红、宝蓝、黄、豆绿、紫等多种珐琅色填莲花。西番莲纹图案严整富丽,繁密规整,层次分明,精美华丽而不失古朴庄重,令人赏心悦目。足底刻「乾隆年制」四字双行楷书款。全器造型古朴稳重,掐丝勾勒流畅,填料细致饱满,纹饰繁而有序,色彩丰富华丽,符合统治阶级的审美要求,为典型的乾隆朝皇家陈设器。

由于珐琅彩制作难度大,成本昂贵,所以传世的官窑不多,而其中绝大部分目前珍藏在台北和北京故宫博物院,民间流传的精品则是寥若晨星。此件掐丝珐琅花觚高达68厘米,不仅体量巨大,而且掐制作工艺精湛,实为难得的收藏佳品,尤显珍贵。

掐丝珐琅器是金属胎珐琅器工艺的一个品种,元代称为「大食窑」或「鬼国嵌」,今人唤作「景泰蓝」。掐丝珐琅器的制作方法非常复杂。首先在已制成的紫铜胎上,由画师作画,工匠按照图案设计要求描绘图案纹样轮廓线上。从工艺上讲,这套程序又称为「掐丝珐琅」。完成掐丝工序后,还要在金属或金属片纹样的空白处依据图案需要填施各种颜色,工匠们称其为「点蓝」。后经过反复焙烧、磨光、镀金等工艺制作而最终完成。所以,每件掐丝珐琅制品,都凝聚着金属工艺、雕刻工艺、镶嵌工艺、玻璃熔炼、冶金等专业技术,是集大成的美术作品,有着精美华贵和古朴典雅的文化底蕴。

乾隆皇帝颇为钟爱掐丝珐琅器,据史料记载:乾隆四十四年除夕年夜饭,只有乾隆皇帝的餐具是掐丝珐琅,其他陪伴的人全部使用瓷器。伴随的帝王的喜爱,这一时期的掐丝珐琅制作技术也得到空前的发展,形成了内府造办处、广州、扬州、苏州等几个工艺中心,进入了全面兴盛的时代。这时期的掐丝珐琅制品釉色艳丽,工艺细腻,创作出许多精美绝伦的、臻于极境的珍品,本品即为其中之代表,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


来源

欧洲回流


0931 清乾隆 蟹甲青六方贯耳瓶

尺寸 高45cm

估价 RMB  3,500,000-4,500,000

落槌价RMB 430万

此件瓶呈六方壶型,口沿外撇,收颈,颈部饰有贯耳一对,足外撇,造型敦实大气,线条起伏婉转,颈部装饰双贯耳,古意悠然,通体敷施茶叶末釉,色泽苍雅静穆,光泽厚润柔和,圈足露胎处为黑褐色,以摹「铁足」之效果,附日本双层木质包装,经两代收藏家收藏。

本品精致隽秀,釉色沉稳,为乾隆茶叶末釉之精品,其器身光素不事雕饰,尤显温婉尔雅、风韵隽永,置于殿堂之中,可解思古之幽情,殊为难得。其色泽静穆深沉,富有天然韵致,使人领悟到古人非凡的审美情趣,相同器型亦有青花和其他单色釉传世。

唐英于《陶成纪事碑》中关于茶叶末釉记载为「一仿厂官釉,有鳝鱼黄、蛇皮绿、黄斑点三种」,也沿袭了这一说法,并应用于清宫档案。「厂官釉」当时便视若「秘釉」,御窑厂专烧仅供皇室使用,清代内务府档案中记载乾隆皇帝曾多次过问厂官釉瓷器烧造的情况,最早记载是乾隆二年十月承命烧造「厂官釉收小双耳瓶」,而乾隆三年六月是档案记载规模最大的一次烧造,器形多达八种,可见乾隆对茶叶末釉色之钟爱。


来源

日本藏家旧藏

香港苏富比,2010年4月8日,编号1822


参阅:

《出光美术馆藏中国瓷器》,东京,1987年,编号965


0923 明永乐 铜鎏金四臂观音

尺寸 高18cm

估价 RMB  3,800,000-4,800,000

落槌价RMB 420万


0901 清雍正 斗彩缠枝莲梵文杯

尺寸 直径6cm;高4.5cm

估价 RMB  300,000-600,000

落槌价RMB 58万

0902 清雍正 青花缠枝宝相花纹杯 

尺寸 直径7.2cm

估价:RMB  100,000-200,000

落槌价RMB 21万

0903 清雍正 斗彩鸡缸杯 (一对)

尺寸 直径6cm;高3cm×2

估价 RMB  800,000-1,600,000

落槌价RMB 175万

0904 清雍正 青花釉里红八仙人物小杯 (一对)

尺寸 直径6.5cm×2

估价 RMB  180,000-280,000

落槌价RMB 20万

0905 清雍正 官窑洒蓝釉广口梅瓶 

尺寸 高17.5cm

估价 RMB  1,200,000-1,800,000

落槌价RMB 215万

0906 清乾隆 青花缠枝花卉纹水盂

尺寸 宽9cm

估价 RMB  500,000-800,000

落槌价RMB 64万

0907 清雍正 胭脂地开光线描花卉纹杯 

尺寸 高4cm;直径6.5cm

估价 RMB  300,000-600,000

落槌价RMB 95万

0908 元 龙泉窑梅子青釉浮雕缠枝牡丹纹花觚 

尺寸 高48.9cm

估价 RMB  600,000-1,200,000

落槌价RMB 115万

0909 明初 龙泉缠枝莲纹葵口盏托 

尺寸 直径17.5cm

估价 RMB  100,000-200,000

落槌价RMB 24万

0910 明早期 龙泉窑青釉刻四季花卉纹碗

尺寸 直径20.5cm

估价 RMB  300,000-600,000

落槌价RMB 75万

0911 清康熙 豇豆红釉镗锣洗 

尺寸 直径11.5cm

估价 RMB  800,000-1,600,000

落槌价RMB 215万


0912 清康熙 天蓝釉百条缸

尺寸 直径25cm;高17.5cm

估价 RMB  1,800,000-3,800,000

落槌价RMB 350万


0913 清乾隆 仿汝釉花觚

尺寸 高17cm

估价 RMB  1,800,000-2,600,000

落槌价RMB 215万

0914 元 龙泉窑青釉梅瓶 

尺寸 高23.6cm

估价 RMB  2,800,000-3,800,000

落槌价RMB 310万

0915 清乾隆 祭红釉鸡心碗 (一对)

尺寸 高7cm×2

估价 RMB  600,000-1,200,000

落槌价RMB 70万


0916 清乾隆 釉里红宝相花纹水盂

尺寸 直径6.5cm

估价 RMB  1,200,000-1,600,000

落槌价RMB 160万

0917 清乾隆 仿汝釉贯耳瓶 

尺寸 高14.5cm

估价 RMB  500,000-800,000

落槌价RMB 50万

0918 16世纪 白釉暗刻缠枝花卉纹葫芦瓶

尺寸 高25cm

估价 RMB  500,000-600,000

落槌价RMB 98万


0919 清乾隆 茶叶末釉式橄榄尊

尺寸 高13.5cm

估价 RMB  1,200,000-1,600,000

落槌价RMB 120万


0920 清乾隆 茶叶末釉杏圆贯耳瓶 

尺寸 高35cm

估价 RMB  2,000,000-2,600,000

落槌价:RMB 260万


0922 19世纪 翡翠观音

尺寸 高28cm

估价 RMB  1,800,000-2,800,000

成交价:RMB 230万



0924 清乾隆 青花应龙穿花纹大盘 

尺寸 直径50.8cm

估价 RMB  1,800,000-2,800,000

落槌价RMB 190万

此盘盘形巨大,气势撼人。盘口沿绘海水波涛纹,内外壁绘四条行龙穿行于莲花之间。盘心绘正面应龙,广额方口,全身弓盘,背部生有蝠翼,尾作如意状。龙身周遭点缀缠枝花卉纹,点染清晰悦目,线条流畅,尽显乾隆官窑经典气质。底面平整光润,中心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

乾隆御窑烧造缠枝莲龙纹瓷器的最早记录,出现于乾隆三年。《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活计档》记载:乾隆三年「六月二十五日,七品首领萨木哈、催总白世秀来说,太监高玉交宣窑串花青龙大盘一件。传旨:交与烧造磁器处唐英照样烧造。」可知此类大盘为清代景德镇御窑厂根据乾隆皇帝意旨而烧造的青花器品种。

青花大盘的主题纹饰「应龙」,为有翼的飞龙,又称「翼龙」、「飞龙」。「应龙」为龙中寿命最长之龙。屈原《天问》中曾述应龙助大禹治水之功。又《述异记》云:「龙五百年为角龙,千年为应龙。」汉《淮南子·览冥训》载:女娲补天之后,「名声被后世,光晖熏万物。乘雷车,服应龙,骖青虬,援绝瑞,席萝图,络黄云,前白螭,后奔蛇,浮游消摇。」后世续前史传说,不断神化应龙。清康熙时期的《述异记》称:「虺五百年化为蛟,蛟千年化为龙,龙五百年为角龙,角龙千年方为应龙。」及此,应龙已具清晰明确的地位,作为龙之长者和长寿的象征,随之固定。

应龙的形象,作为具有独特象征意义的题材和纹样,最早出现于青铜、玉、漆器、石雕及绘画中。考古发现,应龙出现于瓷器装饰上,出现于南宋龙泉窑。明永宣御窑作为一种创新,吸收为官窑青花的装饰图案。清代御窑的应龙纹饰,多为仿古之作,出现于流行制式的盘类。此盘寓意独特,且构图密不透风,实为乾隆官窑青花的一件重器。


来源

纽约苏富比,1976年10月23日,拍品324号

纽约苏富比,2000年3月22日,拍品133号


比较相似别例:

玫茵堂藏有类似雍正款一例,著录于《中国陶瓷》,玫茵堂,卷二,页131,图761。


0926 清雍正 斗彩灵芝云纹杯 (一对)

尺寸 直径10cm×2

估价 RMB  2,800,000-3,800,000

落槌价RMB 315万

成化斗彩冠绝古今,开一代彩瓷先河,成就中国瓷史之典范,为后世所仰慕。清康、雍、干三代均对成化斗彩十分推崇,其中又以雍正御窑所摹者为最佳,几可乱真。常言道 「「明看成化,清看雍正」,成化、雍正二帝虽相隔二百余年,却在瓷器上展示出相近的审美品位。究其缘由,盖因成化斗彩器胎薄工精、画意典雅的风格引起了雍正帝瓷艺追求的共鸣,故屡次指示御窑厂对成窑器物进行仿烧,以求摹作将成窑神韵复原重现。

拍品以成化名品——斗彩灵芝云纹杯为范精心摹制而成,其原型可参见于1982年,在景德镇珠山成化官窑地层发掘复原的出土器。其敞口,深弧腹、圈足,造型俊秀纤细,胎釉润莹似玉。外壁绘斗彩团花灵芝云纹图案,设计者为使纹饰活泼,将灵芝和芝草以繁密的曲线绘作翻滚腾涌的团状云,诸彩妍丽鲜美,构图新颖别致。

本品最为独特之处则是外壁四处灵芝纹的设色,均上下交替饰以黑彩,质地幽亮泛紫,令画面色彩静穆深沉,古意悠然。然比较目前所见成窑斗彩灵芝杯、碗,均没有此类风格出现,因为成窑无黑彩是公认的事实,所以令人倍觉新奇。以胤禛的品味不会有违常识,然本品并非孤例,英国前大卫德基金会典藏三件清雍正斗彩灵芝纹杯和一件清道光斗彩灵芝纹杯的纹饰一样,施彩相同,均有二处灵芝纹涂饰黑彩,至少可以说明,黑彩的施加是有意而为。

纵观成窑斗彩器皿,并不是每种彩料烧成后均呈色鲜亮明快,例如斗彩葡萄高足杯的葡萄纹则多为浓黑紫色,侧面观察可见其彩釉上覆盖一层乌黑的金属氧化皮,应是对矿物质彩料的提纯不精,烧制中铁质析出所致。此瑕疵既然可以在斗彩葡萄高足杯出现,也可以发生在斗彩灵芝纹杯,只要它也曾装饰在灵芝纹上就无可避免。另外,灵芝色泽与紫葡萄相近,两者使用相同的颜料涂绘也是符合装饰常理。虽然今日存世不见此类色泽的成窑斗彩杯,但无法否定雍正时期内府就不曾收藏。当年内府收藏之丰富应数倍于今日所见,因此更多的可能是雍正皇帝当时看到内府收藏的浓黑紫色灵芝纹的成窑斗彩杯,因觉其与众不同,故让御窑厂摹制。该色远观如墨,故以黑彩摹之。此等可能性我们不宜轻易否定。历经咸丰朝圆明园之劫和光绪之庚子事变,内府典藏的多少历代瑰宝付之烟灰而未知,此类浓黑紫色灵芝纹的成窑斗彩杯或是湮没其中。

作为成化名品,万历、雍正、道光三朝均有斗彩灵芝云纹杯的仿制品种(参见《形秀色丽四代珍》,页62,图57;页125,图139;页168,图194),其中尤以雍正时期制品最精。雍正御窑仿烧品,就尺寸大小而言,有口径7.2厘米、口径10.2厘米两个品种,前者实物可参见故宫博物院藏,底书成化仿款的「清雍正斗彩灵芝纹杯」(参见《故宫博物院藏古陶瓷资料选萃》卷二,页167,图144)、2017年1月17日于北京观唐皕榷拍出的第575号拍品(以483万人民币成交))及2013年年香港苏富比秋拍第3094号拍品(以460万港币成交);后者较前者存世更少,尚未见到可供参考的资料,本对拍品口径10.2厘米,成对保存,是存世斗彩灵芝云纹杯中最精美的一对,稀少珍贵,堪称隽品。

此对斗彩灵芝云纹杯的其中一只,保存完好,据传来自英国爵士的收藏,后来藏家从英国威立士拍卖以41.48万英镑(折合人民币约为408.8万)购得;另一件同样购自欧洲藏家,来源有序。


来源

一只来自英国威立士拍卖,2015年5月20日,编号342(成交价为 41.48万英镑,折合人民币约408.8万) ;另一只原为英国贵族收藏,以5万英镑购自英国古董商Pitt


参阅:

《形秀色丽四代珍》,大维德基金会、英国太阳树出版公司,1992年,页62,图57;页125,图139;页168,图194

《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五彩?斗彩》,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1999年,页199,图181;页257,图235

《成化瓷器特展图录》,台北故宫博物院,2003年,页154-156,图145-150

《故宫博物院藏古陶瓷资料选萃(卷二)》,紫禁城出版社,2005年,页167,图144;页303,图273

香港苏富比,2013年10月8日,编号3094

0927 清乾隆 洋彩百花不落地盖碗

尺寸 直径10cm

估价 RMB  800,000-1,200,000

落槌价RMB 90万

《陶雅》称(粉彩):「至乾隆,则华缛极矣,精巧之致,几于鬼斧神工。」此件百花不落地折腰碗绚丽妍美,即为乾隆御瓷粉彩器之珍贵隽品。本品分盖、身两部分,碗敞口、折腰、腹部斜收、下设圈足,盖设圆钮,与碗紧密扣合。盖碗以粉彩满饰各色花朵,百花圃簇似锦,将底釉遮住,不留空隙,故而得百花不落地之名。图案绘牡丹、菊花、茶花、牵牛花、莲花、玫瑰花、百合等,各色花朵将整个画面填满,不露出瓷底,也不露出花朵的枝干,如同天女散花般,各尽其致,繁密之极。盖钮及碗底正中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全器釉彩妍美多姿,画工精细繁密,处处彰显出乾隆彩瓷无与伦比的华丽与尊贵,强烈的视觉冲击表现出了极大的美感。

「百花不落地」是清代工艺繁荣之世才出现的一种装饰纹样,含「百花献瑞」之美意。考其源流,由北京故宫博物院现藏实物可看出,雍正一朝已经初成雏形,只是当时花叶之间留有空隙,尚无致密之象(参见《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珐琅彩·粉彩》,图15)。乾隆之后,此一工艺发展至极致,各色花卉纹饰已将底釉遮住,使之不露一丝空隙,纹饰极其繁复。据清宫档案记载,百花不落地者,是帝王专用赏花应景之瓷,所以较清其它官窑相比,工艺更为讲究。首先,需要内务府造办处出具画样,设计出百花齐聚之画稿,上呈皇帝审批后,再交付御窑厂作为粉本,其构思最妙之处则是尽收春意盎然之象而又无砌堆之感,殊为巧思。其次,御窑厂的工匠依照工样将画稿临摹勾勒于白瓷胎上,务必毫厘不差,同时又要照顾到器表不同于纸面的不均衡特性,稍有差池,便会前功尽弃,极其考验工匠的制瓷技巧。再者,百花不落地者,一器之上所见颜色不下三十余种,彩料配制之多堪称众瓷之首,故绘画之前,彩瓷的所有颜料必须配备,种类繁多几近百种,均需一一调试,此项工作工程之浩大可想而知。最后,填绘洗染,必经画师数人之手,历十数日之功方可入窑。故一器告成,历时数月之久,耗资甚巨,绝非其它御瓷可比。如此繁复之至,必将注定百花不露地者烧造不多,其珍贵难得程度可见一斑。

此种盖碗应是帝王赏花时专用的茶器,十分罕见,寥寥无几。检阅公私典藏,未见与本品全然相同者,纹饰较为相近的一例则是中国国家博物馆典藏之乾隆粉彩百花图葫芦瓶。其他有流于市场的百花不落地瓷,价格不俗,查阅近几年的拍卖记录,北京保利2010年秋拍,一件清乾隆粉彩百花不露地葫芦瓶以2240万拍出(北京保利,2010年12月05日,编号4686),可见此式品种之珍贵。


来源

法国藏家旧藏


参阅:

北京保利,2010年12月05日,编号4686

《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珐琅彩?粉彩》,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1999年,图15

0928 清雍正 粉彩花卉纹碗 

尺寸 直径18cm

估价 RMB  350,000-450,000

落槌价RMB 35万

此碗即雍正粉彩「没骨」花卉瓷中的隽品,以画笔妍美和布局精巧铸就其至高的艺术地位,成为美学之典范。

碗敞口微侈,深腹圆收,圈足,器形俊秀。其胎骨纤薄坚致,于莹白温润之釉面上绘秋光花卉图。画中牡丹横欹而出,吐萼含苞,风姿绰约,铺陈出新月形构图,而盘之左上方则以极大的留白空间映衬出布局虚实结合之妙。花卉选用胭脂红、洋紫、洋黄和特有的蓝色,富丽清雅,极尽花卉之色、光、态、韵,叶片平填大绿或水绿色,花瓣、叶片富有明暗变化,突出画面阴阳、浓淡,富有立体感。组合图绘在沿碗的中段环绕三分之二,首尾彩蝶双飞衔接,蝶翅触须精细入微,填色细腻匀净,达到柔和婉丽的效果。其画笔清秀细腻,设色淡雅逸丽,画意之雅犹如和风拂面,醉人心扉。外壁一侧萱草吐蕊数朵,朵朵粉嫩宜人,极为清雅。另见芙蓉一枝,花瓣略染胭脂红,含苞欲放,风情无限。几只蝴蝶欲落还飞,饶添野趣。严谨的彩绘工艺程序、娴熟的彩绘技巧,配合生动的绘画笔意和丰富的色料,其绘画、胎釉、彩料、无一不精,益见雍正御瓷之非凡品格。底为「大清雍正年制」六字楷书款,字体清秀端庄。

粉彩以雍正为绝美,其风格清新雅致。陈浏《陶雅》评论雍正窑器有:「雍正窑极精之脱胎瓷画。有四绝焉。质地之白。白如雪也,一绝也。薄如卵幕,口嘘之而欲飞。映日或灯光照之,背面能辨正面之笔划彩色。二绝也。以极精之显微镜窥之。花有露光。鲜盆娥细。睫有耸毛。且茎茎竖起。三绝也。小品而题极精之楷篆,各款细如蝇头。四绝也。」

《饮流斋说瓷》云:「雍正花卉纯属恽派,没骨之妙可以上拟徐熙,草虫尤奕奕有神,几误蝇欲拂……」。雍正粉彩改变了景德镇瓷器传统五彩用笔古拙、画笔料色浓重、色块平填的画风。用笔有轻重徐疾之别,线条或流畅飘逸,或顿挫起伏,表现出各种花草的不同特征。

查阅目前可见的公开著录资料,未见与藏品相同纹饰完全者,玫茵堂尚有藏品与之相似可做比较。


来源

博达艺术品拍卖会,1999年6月10日,Lot29封面作品


参阅:

《玫茵堂中国陶瓷》,卷二,伦敦,1994-2010年,图964

0929 清乾隆 粉青釉葫芦瓶

尺寸 高32cm

估价 RMB  480,000-580,000

落槌价RMB 48万

自唐以来,葫芦因其谐音「福禄」,为民间所喜爱,有清一代,所制瓷质葫芦唯乾隆独胜,其形之优美,釉之淡雅,独步本朝。葫芦瓶又称「大吉瓶」,因其外形如「吉」字而得名。又因葫芦多籽,有多子多孙之吉祥寓意,因此清代以葫芦为原型,制作艺术品的风气流行一时。

乾隆三年六月,弘历开展即位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御瓷烧造,他谕旨将内府所藏近两百件历代名窑瓷器和雍正御瓷交付御窑厂,吩咐唐英按照其要求烧造或照样烧造,此次烧造的不少瓷器可与当今现存的实物一一对应。据《乾隆三年内务府造办处活计档·江西》记载:「六月二十五日:七品首领萨木哈,催总白世秀来说太监高玉交……冬青有盖葫芦罐一件……,交与烧造磁器处唐英,俱照样烧造送来。烧造完时再将交出原磁器缴回,仍交磁器库。此磁器内有大器皿应画样带去,其小磁器皿俱各带。钦此。」此处所言「冬青有盖葫芦罐一件」,应是此一品种的档案记载。

此瓶以葫芦为形,直圆口微敛,斜肩,束腰,腹部浑圆,浅挖足,形制规整,造型端庄秀美。全器通体施粉青釉,釉面滋润肥厚,光润细腻,釉色淡雅清新,醉人心扉,达到器形与釉色完美结合之境地,是为一代之冠。底部内凹,涩圈一周,以供垫烧。无论胎釉、造型、神韵均与雍正者无异,殊为可贵。

查阅国内外各大典藏机构资料,青釉葫芦瓶的存世量较小。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一件清干隆冬青釉葫芦瓶(《饮流斋说瓷译注》,紫禁城出版社,2005年,页357,图7-17),另见南京博物馆藏清干隆冬青釉带盖葫芦瓶(《中国清代官窑瓷器》,南京博物院编,2003年10月,页341),再者可见暂得楼藏清乾隆青釉葫芦瓶一件(《暂得楼清代官窑单色釉瓷器》,上海博物院、首都博物院、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2005年,页118,图42),三件均与本品相若,均可资比较。拍场方面,纵观历年拍场,乾隆朝青釉葫芦瓶皆有不俗的成交记录,中国嘉德2011年春拍一对与本拍品相似的清乾隆豆青釉带盖葫芦瓶(编号3975)以人民币1437.5万元成交。


来源

欧洲贵族收藏


参阅:

《饮流斋说瓷译注》,紫禁城出版社,2005年,页357,图7-17

《中国清代官窑瓷器》,南京博物院编,2003年,页341

《暂得楼清代官窑单色釉瓷器》,上海博物院、首都博物院、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2005年,页118,图42 

中国嘉德,2011年5月23日,编号3975

0930 清乾隆 仿哥釉贯耳方瓶 

尺寸 高49.5cm

估价 RMB  600,000-800,000

落槌价RMB 100万

本品方口,长颈,溜肩,鼓腹,长方形圈足,颈部两侧对称饰长方形穿孔。器身通体施仿哥釉,釉质坚致细腻,釉色肥腴莹润,开片分明,金丝铁线交错,足底刷铁黑色釉,乃仿宋哥窑「紫口铁足」的特征。整体造型俊秀,挺拔大方,古朴凝重,堪称乾隆官窑仿哥釉器个中翘楚,殊世罕见。

哥釉古雅凝幽,备受乾隆皇帝钟爱。《清高宗御制诗集》所载历代陶瓷赞咏诗共一百九十九首,其中赞咏哥窑竟达二十首,如《咏哥窑周素尊》「古质天然朴不华」(《御制诗四集》卷之五十),《咏哥窑葵花碗》「哥窑百圾破,铁足独称珍」(《御制诗四集》卷之四十二),可观深情。乾隆一朝,仿哥釉烧造极受重视,如《清档》载,「乾隆三年六月二十五日:七品首领萨木哈,催总白世秀来说太监高玉交:……哥釉收小八方双管瓶一件,哥釉四喜瓶一件,哥釉太极纸槌瓶一件,哥釉放大天盘口大汉尊一件,哥釉六方双管尊一件,哥釉莲座蒜头瓶一件,哥釉葵瓣笔洗一件,哥窑腰元罐一件,传旨:交与烧造磁器处唐英……俱照样烧造送来。烧造完时再将交出原磁器缴回,仍交磁器库。此磁器内有大器皿应画样带去其小磁器皿俱各带。钦此。」因此,在乾隆朝各式仿古单色釉中,仿哥釉最为成功,工艺达至巅峰,形神兼备,釉色的质感和形制的凝厚得到充分彰显,「仿古暗合,与之无二」,而在器形、功用等方面,皆有所创新。

明高濂《遵生八笺》载:「故官哥古瓶,下有二方眼者,为穿皮条,缚于几足,不令失损。」本器承袭古制,足外墙两侧正各有一长方形穿孔,可穿系绳带,古意盎然,与史互证,实乃帝王燕闲清赏之御制绝品,彰显乾隆性好风雅之情貌。

翻检各方典藏资料,本品为清宫陈设花器,其使用情形可由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雍亲王题书堂深居图十二屏》之「倚塌观雀」图窥知。图中美人身后即置一官釉或哥釉贯耳瓶,上插翠枝妍花,其状甚茂,以镂空木座相承。作为本器仿古原型的宋代贯耳瓶可见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南宋官窑青瓷弦纹贯耳壶(《得佳趣:乾隆帝的陶瓷品味》,页102-103,图28),明代贯耳穿带壶可见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明代仿官釉贯耳穿带瓶(《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颜色釉》,页223,图201),与本品十分相似。有清一代与本品相似者可见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清乾隆仿官釉青瓷贯耳壶(《得佳趣:乾隆帝的陶瓷品味》,页187,图84)、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清雍正仿官釉贯耳瓶(《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颜色釉》,页227,图205)和大英博物馆藏清乾隆仿官釉双耳壶(Oriental Ceramics,The World』s Greatest Collections,Vol.5,The British Museum,p.235)。此外,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清雍正仿哥釉贯耳瓶(《清康雍干名瓷特展》,页82,图63)以及《清代瓷器赏鉴》载录清乾隆仿哥釉贯耳瓶(《清代瓷器赏鉴》,页146,图183)亦可资比较。


来源

国有文物商店旧藏


参阅:

《得佳趣:乾隆帝的陶瓷品味》,台北故宫博物院,2012年,页102-103,图28、页187,图84

《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颜色釉》,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1999年,页223,图201、页227,图205

《清代瓷器赏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中华书局(香港)有限公司,1999年,页146,图183


0932 清乾隆 茶叶末釉荸荠瓶

尺寸 高26cm

估价 RMB  600,000-700,000

落槌价RMB 60万

此器小圆口,细长颈,坡肩,扁圆腹,短圈足,器形端庄秀美,正是古人所称的「荸荠凳」造型,为标准官窑烧制。瓶内外通施茶叶末釉,釉面呈色黄绿而不透明,并带有黄色的星点,颇似茶叶的细末,古朴清丽,深沉凝重,极具古意,耐人寻味。由于烧制时温度不同,茶叶末釉又有蟹甲青、鳝鱼黄、黄斑点、茶叶末等多个品种。此器釉色偏绿,有茶有末,乾隆官窑特征明显,应属文献所记「茶叶末」或「蟹甲青」之类。底款阴刻篆书「大清乾隆年制」,篆法精妙,笔力遒劲。

清代内务府档案记载乾隆皇帝曾多次过问茶叶末釉瓷器,不惜人力、物力,力求其完美。清乾隆茶叶末品种多为大器,作为宫廷观赏之用,本品大小适中,可赏可玩,殊可珍贵,应是帝王醉心之物,品阶比同类大器更高。

此类茶叶末釉荸荠瓶在中国古陶瓷艺术品中属于一流收藏品。世界闻名的英国收藏家S. Marchant & Son 2011年出版其收藏的50件中国清朝瓷器,将乾隆茶叶末釉荸荠瓶珍为封面;日本三菱(Mitsubishi)家族也曾有这种收藏;玫茵堂珍藏一件近类茶叶末釉荸荠瓶,载于康蕊君,《玫茵堂中国瓷器》,伦敦,1994-2010年,卷2,图版936;赵从衍收藏亦有一例,售于香港苏富比,1987年5月19日,编号294;另有一瓶,器形略大,藏于伦敦维多利亚与亚伯特博物馆,录于Rose Kerr,《Chinese Ceramics:Porcelain of the Qing Dynasty 1644-1911》,伦敦,1986年,图版25。其他拍场相似品种也常以高价出售,例如2012年,在北京拍卖行拍出的乾隆茶叶末荸荠瓶,就曾以235.2万的高价成交。


来源

香港展销会


参阅:

《玫茵堂中国瓷器》,伦敦,1994-2010年,卷2,图版936

Chinese Ceramics:Porcelain of the Qing Dynasty 1644-1911,伦敦,1986年,图版25

香港苏富比,1987年5月19日,编号294

0933 清雍正 窑变釉胆瓶

尺寸 高28.3cm

估价 RMB  1,500,000-1,800,000

落槌价RMB 150万

拍品直口,细长颈,圆肩,鼓腹,腹部下方渐敛,圈足,形似悬胆,故为胆瓶。器外施窑变釉,釉面光洁,红、蓝、紫等色于流淌中交融,变幻无穷,迷离迤逦,如烟花空中绽放,妙得宋钧釉神韵。外底落「雍正年制」四字双行篆书刻款,篆法规整,结构严谨。此瓶胎质细密匀净,从细微处均彰显著雍正官窑瓷器规整而仪态万千的皇家气势,给人以古朴典雅的视觉感受。该器可谓雍正时期窑变釉的典型作品,造型线条优美流畅,釉层晶莹润泽,釉色妍丽浓烈,无论从哪方面看,皆体现了雍正窑变釉的精髓,为窑变釉中的上品。

窑变釉为雍正时期创烧的仿宋代钧釉品种,变化最多,色彩最丰富,形态也最复杂。它的最初出现完全是偶然的,只知于窑内焙烧过程变化而得,故称「窑变」,俗语「窑变无双」,谓其变化莫测,独一无二。后来,人们按一定的配方,制成某些釉料,施于制品入窑焙烧后,产生了出乎人们意料之外的颜色和形态。《唐英瓷务年谱长编》中记载,唐英于雍正七年三月,「派厂署幕友吴荛圃调查钧窑器釉料配制方法」,雍正十三年(1735年),唐英在其所写《陶成纪事》碑文中,记述了仿清宫所发宋钧窑器而烧得窑变釉之事:「钧釉,仿内发旧器玫瑰紫,海棠红,茄花紫,梅粉青,骡肝马肺五种,新得新紫,米色,天蓝,窑变四种。」

雍正正十三年,最终掌握了窑变釉的规律,成功烧制出这一品种。本品釉色斑斓无比,红紫交融于身,纵横变化,灿若晚霞,无有穷尽,此等虚幻奇诡之景,赖窑火造就,可谓瑰丽天成。 

雍正在位共十三年,窑变釉在最后一年才烧制成功,因此雍正时期官窑窑变釉瓷器数量十分稀少,且多藏于各大博物馆。遍阅公私收藏,拍品与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的清雍正祭红胆瓶器型上相似,但釉色一致的,尚且仅发现本品一例。


来源

纽约佳士得,2011年3月25日,编号1757

0934 清乾隆 青花粉彩缠枝花卉纹佛塔

尺寸 高42.5cm

估价 RMB  400,000-600,000

落槌价RMB 75万

乾隆帝自命「佛心天子」,笃信藏传佛教,从个人行为和国家行为两方面去实践着他的崇佛信念。宫中佛教法事频繁,每天都有喇嘛在皇宫御苑中念经做佛事,每年达二千多人次,帝后们经常到皇家寺庙拈香拜佛,聆听喇嘛诵经,观看法事。宫中遍设佛殿,紫禁城中先后修建了中正殿,雨花阁、宝相楼、吉云楼、梵华楼、佛日楼等三十多处藏传佛教殿堂,连皇家御苑中也梵刹林立。因此,各式佛教文物典藏也得到了极大的丰富,除了传统藏地金铜材质以外,由江西景德镇御窑厂奉旨烧造的瓷质藏传佛教珍宝,颇具特色,工艺精湛,令人叹止,数量众多,极一时之盛,开一代未有之奇。

彩绘藏式佛塔为乾隆瓷质法器之精绝代表,唯独乾隆一朝有之,此件喇嘛塔属于典型藏传佛教喇嘛塔样式。喇嘛塔由须弥座式塔基、覆钵式塔身和十三无相轮塔刹三大部分组成。通身纹饰自上而下紧凑繁密:塔刹上部绘花卉纹的如意宝葫芦顶,飘带紧系垂于两侧;塔刹下丰上敛共十三级,寓意佛教十三重天;肩部绘藏传佛教特有的雕瓷神兽纹和璎珞花卉纹;腹部主体纹样以缠枝宝相花装饰;须弥座可与佛塔卡和,座面主体装饰胭脂地粉彩勾莲纹,肩部、胫部及座子的台阶处饰卷草纹、仰莲瓣纹、覆莲瓣纹、回纹、圆珠纹和花卉装饰带;贲门佛龛口沿描金并外饰蔓草纹一周。整器绘画工致殊常,彩料精妍,绚丽辉煌,彰显出庄重华丽之皇家气质。

此件喇嘛塔,塔身采用青花粉彩技法,是以釉下青花与釉上彩料共同组成纹饰图案的一种装饰技法,在乾隆朝十分少见。清代御窑盛行仿制明代瓷器品种,青花、斗彩、各色一道釉均多有仿作,唯有青花五彩器在康熙朝以后即基本绝迹。本品所采用的青花粉彩工艺,与明代青花五彩可谓一脉相承,堪称嘉万五彩在乾隆朝的一次新生。

此类御窑佛教法器俱不落年款,以示帝王对佛祖的崇敬之意。乾隆曾下旨藏草瓶等法器「俱不要款」。藏传佛教的佛塔见有菩提塔、聚莲塔、尊圣塔、多门吉祥塔、天降塔、和结塔、神鞭塔、涅盘塔等八种类型,是为纪念佛祖一生从诞生到涅盘的八个重大事件。参照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收藏记载而言,这些藏传佛教供器,原本多放置干清宫中的慈宁宫,养心殿,雨花阁,中正殿,亦有供奉于承德避暑山庄和沈阳盛京故宫。公私收藏中此式佛塔极为有限,故一直是拍场竞相追逐的对象,早在07年,北京保利春拍中一件乾隆胭脂紫地粉彩缠枝莲佛塔就曾拍出555.5万元人民币,当时匡时拍卖,一件清乾隆黄地粉彩八宝描金花卉纹佛塔也拍出319万元的高价。


来源

欧洲回流

0935 清乾隆 洋彩镂空番莲纹书灯 (一对)

尺寸 高11.5cm×2

估价 RMB  500,000-600,000

落槌价RMB 50万

书灯分为大小两承盘及座三部分。上层承盘内壁施湖绿釉,为灯盏托盘,放置蜡烛所用,体量最小;中层为蜡盘,口沿施湖绿釉,作镂空修饰,中间以红彩锦花纹作地,绘洋彩番莲纹一周,下层为器座,绘红彩锦地花卉纹。灯盏、蜡盘之间由圆柱连接,中间凸起一道湖绿釉弦纹,亦以红彩锦花纹作地,绘洋彩番莲纹。书灯底部施湖绿釉,中心内凹,书矾红「大清乾隆年制」方框款,为乾隆官窑典型款识。整器造型极富韵律节奏之美,设计极为精心,工艺尤为考究,纹饰复杂细腻,其繁缛程度正体现出乾隆时期瓷器装饰的典型特征。

乾隆洋彩与同时期西洋瓷器风格相近,大多满地繁花,极少留白。此器绘满红彩锦花,并用多种釉彩描绘番莲纹,所绘番莲纹婉转舒展,设色妍丽繁缛,绘画细致工整,并且注重枝叶的明暗表现和花朵花瓣的立体层次,这有别于传统绘画技法,是典型的洋彩特征。

乾隆朝瓷制书灯分两种:覆钟式座者当用以五供,尺寸多较大;而如本品此种尺寸在20cm以内,且下部由灯柱及承盘组成者,或专为清宫书灯而作,专供书斋照明之用,为乾隆一朝独有的文房雅具,深得乾隆皇帝所喜爱。在乾隆九年二月初的一个晚上,乾隆皇帝夜读,凝视案头瓷质书灯有感,故而赋诗《咏花瓷书灯》一首对其赞美,诗曰:「谁将大邑瓷,相并九华枝。纵书明为用,无尘静与宜。消闻觅句际,伴影读书时。何必昭阳殿,徒许金玉为。乾隆甲子二月御题。」

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有乾隆九年磁胎洋彩锦上添花烛台一对(参见《华丽彩瓷—乾隆洋彩》,页96-97,图24),与此对洋彩镂空番花纹书灯纹饰风格极为相近,应为同时期宫廷定烧的不同纹饰的同类器。此书灯成对保存至今,极为难得。


来源

欧洲回流


参阅:

《华丽彩瓷——乾隆洋彩》,国立故宫博物院,2008年,页96-97,图24

0936 14世纪 丹萨替风格铜鎏金金刚手菩萨与大成就者像

尺寸 高30.5cm

估价 RMB  1,800,000-2,800,000

落槌价RMB 380万

丹萨替寺位于西藏自治区山南地区桑日县江乡日岗村北的山腰处,由噶举派僧人多吉杰布始建于1158年(藏历第三绕迥土虎年)。建寺之后,多吉杰布在该寺收徒传法十多年,因其地名叫「帕竹」,该派发展为帕竹噶举派,丹萨替寺遂成帕竹噶举派的主寺(参见附图1)。丹萨替寺在鼎盛时期以极高超的艺术性而著称。据历史记载,丹萨替寺历史上建立了十余座舍利灵塔,他们大多为铜镀金塔,少数为银塔,这些灵塔十分独特,在其基座和塔身部分都装饰佛像,佛像从下至上,逐层有序地围匝环绕,让整个佛塔看上去像一个巨大的雕塑艺术品(参见附图2)。图齐在1948年曾访问过丹萨替寺,并亲眼看到帕木竹巴家族为丹萨替寺座主们建造的诸多舍利塔,塔身周围有造像,随图齐入藏的弗朗西斯梅勒拍有图齐称赞的舍利塔多幅图片(参见附图3、4、5)。

丹萨替寺造像吸收了尼泊尔造像艺术魅力,又融入当地民族独特的审美情趣和宗教信仰,有其独特的艺术特征,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并具有地区性的尼藏融合的艺术风格,代表了西藏佛像艺术的最高成就。但与众多极其宝贵的人文遗产一样,丹萨替寺在香火延续近千年后,在「文革」中不幸遭到毁灭性破坏(参见附图6),故其所流传下来的佛教艺术品数量极其稀少。自1980年该寺中的幸存儿逐渐浮现于世后,丹萨替造像逐渐被人认识,成为了国内外藏传佛像艺术圈内极为宝贵的研究对象,在世界范围内最受行家青睐和藏家追捧。此尊金刚手菩萨与大成就者像即是一件典型的西藏丹萨替寺风格作品,极为难得。

金刚手菩萨,也称「持金刚」,藏语称「多杰羌」。关于其身份和地位有多种不同说法:一种认为他是本初佛,即最原始、最根本的佛;再一种认为他是报身佛;第三种认为他是法、报、化三身的总集;第四种认为他总摄了五方佛的智慧和功德,称他为「第六金刚持」或「金刚总持」。持金刚不仅是噶举派崇奉的最重要的尊神,是噶举派崇奉的本初佛,而且还是噶举派尊奉的鼻祖。基于金刚手菩萨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因此在表现噶举派内容的唐卡和其他绘画形式上,一般被置于上方中央,受到特殊的礼敬,突出他在教法传承中的至尊地位。在他身旁有大成就者弟子,即表现其教法的传承关系。

此尊右侧立像是金刚手菩萨,菩萨身体呈优美的三折枝式,赤足立于莲花座上;面庞丰润,白毫凸显,眼睑低垂,相容沈静;头戴五叶冠,顶结高髻,余发披于两肩;身着天衣绸裙,錾花的帛带周身相绕,胸前璎珞、臂钗、脚环有松石等宝石镶嵌,华丽精致,极尽奢侈之能事;左手当胸托金刚杵;右手持莲,并轻抚居中的宝瓶,莲花中置一金刚杵。菩萨左侧为大成就者,其如意坐于宝座之上,浓眉大眼,面相方圆丰润,头戴宝冠,耳缀圆珰,袒露前胸,左手抚宝瓶,右手高举于胸前。这件作品的关键在于宝瓶,藏传佛教以重视教法传承闻名,亦即所谓的「灌顶」。这个观念源自古印度王子继承王位时,国王用一个瓶子把海水浇灌至太子头上,表示从此以后太子便获得了王位。佛教则借用这种仪式于教法授受,宝瓶正是仪式过程中最重要的法器。因此,本尊组合即是象征性的表现金刚手菩萨向大成就者传法。整像造形完美,比例精准,身躯肌肉感表现到位,璎珞佩戴繁复,工艺精湛,风范非凡,为古代藏传金铜造像中之精品。

无论从整体造型还是局部特征来看,此像均表现了西藏丹萨替造像鲜明的风格特点,与现知的丹萨替造像特征完全一致:其一,丹萨替佛像大小规格一般在25-35厘米,金刚手菩萨与大成就者像高30.5厘米,符合其造像规格;其二,就面相而言,金刚手菩萨与大成就者均脸型宽大,面部饱满,尤其大成就者杏仁状大眼更是丹萨替造像典型的艺术表现方式;其三,菩萨与大成就者四肢粗壮浑厚,肌体饱满充实,双手肥大厚实,整体气力充盈,充分表现了雄浑壮阔的艺术气韵,是丹萨替造像普遍的艺术表现,其四,金刚手菩萨和宝瓶上都有多种组合的繁复装饰,这种装饰样式无疑是受到尼泊尔造像的影响,在丹萨替造像中普遍流行;其五,此像装饰绿松石等各色宝石,品种繁多,遍布全身,这是丹萨替造像的传统特色;其六,此像莲座低矮,莲瓣饱鼓 ,红铜基底鎏金,胎体十分厚重,亦符合丹萨替造像特征;其七,菩萨背后有方形的凹槽痕,乃是用以安装在舍利灵塔之上,充分表明它是属于丹萨替寺舍利灵塔上供奉的佛像。由以上几个方面可知,此尊金刚手菩萨与大成就者像具有西藏丹萨替造像鲜明的风格特征,可以明确判定,此像就是来源自丹萨替寺舍利灵塔上供奉的佛像,为寺庙佛塔上的「大宝装饰」。

丹萨替寺佛像十分稀少,目前散见于各大小公私博物馆、私人收藏、艺术市场和拍卖会上,据初步统计,总数约100余尊。而以金刚手菩萨与大成就者作为组合题材的造像更是存世罕见,据资料显示,此类题材造像全世界仅有十余件,布达拉宫藏品中有一件类似造像,可作比较。此外,西泠印社2016年秋拍曾以575万人民币的价格拍出一件相似作品,表明该题材逐渐受到市场关注,前景可期。


参阅:

西藏布达拉宫藏,《盛放莲花——历代佛像撷珍》,文物出版社,2009年,页174-175

西泠印社,2016年12月17日,编号3800

0937 17世纪 铜金释迦牟尼像 

尺寸 高20cm

估价 RMB  1,600,000-2,000,000

落槌价RMB 150万

这是一尊具有显著特征的蒙古札纳巴札尔风格释迦牟尼像。佛头饰螺发,肉髻高耸,宝珠顶严。眉目清秀,鼻直口小,面容极为俊美。左手禅定托钵,右手触地降魔,结跏趺端坐于莲台之上。四肢圆润,躯体比例均称,既厚实健壮,又有女性化的温婉柔美。身着袒右肩式袈裟,衣缘錾刻有繁密的花纹带,结跏趺坐的双腿问刻意露出裙角,宛如倒置开张的扇面,其放射性的线条具有高度装饰性。圆形莲花座形似碗状,上敞下敛,莲花扁平而呈鱼鳞状,分层错列,迭加包裹,花瓣中部微卷下翻呈珠状,最上一层花瓣装连珠纹,此造像端庄严整,胎体厚重敦实,金水厚重,保存完好,具有鲜明的扎那巴扎尔艺术特征。

札纳巴札尔是喀尔喀蒙古一世哲布尊丹巴,他创造了喀尔喀蒙古铜佛造像。札纳巴札尔造像是清代藏传佛教区域盛开了一朵炫丽的艺术奇葩。他兼容并蓄了帕拉王朝艺术风格的凛然气势和尼泊尔艺术追求人体自然的协和,同时融合满、蒙草原民族对于伟岸身姿和珠圆玉润的独特审美,对藏传造像艺术的继承传统与创造性极富意义。

在《扎纳巴扎尔的佛造像风格研究》一文中对扎纳巴扎尔风格佛像的特点这样论述:「两眼比帕拉佛眼要短得多,然而比蒙古人的眼睛又要长些。口的轮廓也是如此,上唇甚薄,其『人中』下端特别突出垂下。」此尊造像面庞俊美,完全符合上述特点。在肌体结构和姿态造型上,此尊佛像宽肩、凸胸,细腰,肌体秀逸,不重刻划衣褶而使肢体突显出萨尔纳特样式,从整体上看来给人以庄严稳重的感觉,而无呆板强直之弱点,这实赖于扎纳巴扎尔风格佛像在处理造像姿态时融入了东印度帕拉和尼泊尔造像的某些因素,注重纤巧与柔软感。


来源

欧洲回流

0938 清早期 石叟款铜观音坐像 

尺寸 高18cm

估价 RMB  600,000-800,000

落槌价RMB 60万

此尊观音以铜范铸,半跏趺坐,跣足。发髻高盘,发丝细密,面颊丰腴圆润,直鼻小口,双目低晗,目光下敛,面容秀美,神态安详,眉宇间流露出恬淡宁静、庄重娴雅的神态。身着通肩宽袖衲衣,内着僧祇长裙,衣纹疏密有致,曲走流回自然。左腿盘坐,右小腿斜倚,右手搭于右膝之上,左手持经卷置于右手腕处,似是阐经明义,点化芸芸。整体造型完美,铜料精良,工艺精细,坐像无论造型神态和细部线条处理都刻划细腻,表现逼真,与德化窑何朝宗制观音像手法相似,足以说明艺术家塑模之功力以及铸造难度之高超。拍品为原档套,原盒、原底座,殊为难得。

石叟,明末人,为当时铜塑第一名手。石叟的身世,历藉乏载,但名字却因其作品流传下来。石叟的铜像作品,主要为佛教人物,观音尤多,他继承了传统的铸铜工艺,所造铜像制型精绝,包浆凝厚,整体比例优美,衣褶交代清楚,仿佛雕刻一般,堪称铜器中的精品,是明清铜作工艺的杰出代表。其造像区别于一般宗教造像,对作品的艺术追求已经远远超乎了宗教功用,而是融进了时代的精神、个人的情感与美学思想,从而使得宗教艺术作品超越宗教的内容,突破了神性的束缚,而闪现出美的光辉。

审诸资料,本品与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明「石叟」款铜观音坐像(《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铭刻与雕塑》,页211,图199)无论材质、风格、造型及艺术表现手法都相近,艺术造诣不相伯仲。另有一例王世襄旧藏石叟款观音曾于北京保利2009年春拍以207.2万人民币成交,可供藏家借鉴。


来源

日本藏家旧藏

株式会东京中央拍卖,2013年3月6日,编号2190


参阅:

《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铭刻与雕塑》,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2008年,页211,图199

《故宫经典:故宫观音图典》,故宫出版社,2012年,页70,图40

0939 17世纪 铜错金错银达摩

尺寸 高26cm

估价 RMB  1,800,000-2,200,000

落槌价RMB 180万

此达摩像双目圆睁,眉眼突出,脸部皱纹刻画细腻,写实地表现出南印度人的脸部特征。达摩身型略倾站立,身材魁梧,左手自然下垂,右手略抬,握一经卷,动作生动传神,活灵活现。身着通领垂肩式僧衣,衣纹柔软自然,下摆迎风摆动,营造出飘逸流动之感。作者技艺出神入化,完美地将袈裟处理出层迭流畅的衣纹,使人物如同御风而行,有「吴带当风」之势,极富动感。袈裟上布满镶嵌的金丝及银丝云纹,金、银丝婉转流动,打磨平滑,与器身浑然一体,精美绝伦,别具雕塑美感。造像背后有嵌金「石叟」篆书款识,法度严谨,类似款式极为少见。带双底座。

此像时代定为明代晚期时期,依据是:1、从造型上,达摩像在明代较为流行,该像人物体态自然,衣纹流畅而不张扬,面目丰满又威严庄重,透出一种朴实、健康的美感,符合明代的审美意趣。2、其质地为精炼紫铜,乃铜与锌、铅、锡等金属的合金,色调柔和,细腻而润泽,隐隐透出一种萤光,有明代冶铜技术的特征。3、造像所嵌「石叟」款。有资料记载,石叟是明末僧人,其身世虽历藉乏载,但在当时就以擅作嵌银丝铜器而名躁于世。4、此像与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明代何朝宗制德化窑达摩渡江瓷塑」,在造型、气质上有惊人的相似。 甚至可以认为,他们的制作模本几乎是相同的。由此可证明,此件石叟达摩立像的制作年代与明代何朝宗款德化达摩像的制作年代大体相当。甚至可以进一步推测石叟与何朝宗为同时代人,一是铸铜大师,一是瓷雕名家,两人依据当时流行的塑像模本,虽然造像质地不同,却有着相同的艺术效果,都成为佛教艺术的精品。

石叟的铜像作品,尤以观音居多,如本品这般的达摩像十分稀少,遍寻海内外公私收藏,暂未见与之相似者,足证此器之弥足珍罕。此件嵌金嵌银持卷达摩,无论从雕刻工艺,还是选材选料上都堪称上乘。鉴赏本件作品可明显感受到,其雕塑的艺术性已经远远超乎了宗教功用,达摩肃穆沈思且略显悲悯的神情,潇洒自如的身姿皆栩栩如生,而精炼的材质,更增强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拍卖市场上石叟的作品一直都备受关注,2015年北京保利春拍,一件石叟观音大士就以632.5万元成交,而王世襄旧藏的一件石叟款观音早在2009年就曾以207.2万人民币拍出,保利厦门于去年秋拍也曾拍出石叟观音两件,可作参考比较。

达摩(?─535),又称达磨,梵名Bodhidharma,意译作道法。为我国禅宗初祖,西天第二十八祖。南天竺香至国王子,从般若多罗学道,与佛大先并称为门下二甘露门,四十年之后受衣钵。梁武帝普通元年(520),泛海至广州番禺,梁武帝派遣使者迎至建业,然而达摩与梁武帝语不相契,遂渡江至魏,上嵩山少林寺,面壁坐禅,许多人不解其意,便称之壁观婆罗门。


来源

张宗宪旧藏


0941 17世纪 铜胎插丝珐琅狮子摆件 

尺寸 高13cm;长16cm

估价 RMB  300,000-400,000

落槌价RMB 35万

此瑞兽铜胎,首生双角,贴服于脑后,张口露齿,双目圆睁,四爪抓地,四肢强劲有力,躯体健壮圆浑,肌骨精准饱满、毛发繁密整齐,卷尾高高扬起。背部搭有鞍垫,鞍垫采用掐丝珐琅工艺,浅蓝色珐琅釉为地,中心装饰由白色及红色珐琅釉填饰的西番莲花纹。鞍垫之上背负一圆形莲花盆,可做香插使用。瑞兽气势昂扬,制作工艺精湛,鬃发、眉、角、耳、爪、尾皆用纤细的刻纹表现,刻划甚为细腻,其掐丝珐琅装饰犹如点睛之笔,沈稳华贵,富丽堂皇。

狮子大约是在汉代作为「殊方异物」传入我国的,《后汉书》和《东观汉记》载,汉章帝和汉顺帝时,安息国和疏勒国曾派遣使者献狮子,作为珍稀动物以皇家贡品的形式养在帝王宫苑中。而民间工匠多未亲见狮子形态,故而汉代之时,匠人多据别人口传描述而作,并融入中国文化的审美意趣,从而形成了似狮瑞兽的形象。至有清一代,乾隆一朝慕古之风颇盛,于是在原有汉代似狮形的瑞兽基础之上,遵从典籍所载,又赋予辟邪部分「似麒」的特征,进而赋予其祥瑞的属性。

因受其工艺限制,人物与动物的制造难度是最高的。动物造形的珐琅器出现于明晚期,大多为香熏或陈设器,清代珐琅器在继承明代的传统上,结合多种技法并有所创新。乾隆时期的珐琅器制作最为繁荣,做工超越了明代。整器拙古沈稳,器型端正,装饰华丽,圆雕的器形足显高超之技艺,将自然形态和实用功能结合得十分巧妙,雄俊生动又不失庄重秀美,透过瑞兽的表情和神态可感知其威仪庄重的皇家气势。


来源

伦敦邦瀚斯拍卖


参阅:

东方陶瓷学会展,Lot363,1995年


0943 清乾隆 白玉雕佛莲纹太平有象

尺寸 长17cm

估价 RMB  1,000,000-1,500,000

落槌价RMB 100万

乾隆年间,国事强盛,玉器生产达到顶峰。乾隆皇帝深受宋以来文人「尚古」观念的影响,素以风雅自许,对玉器尤为喜爱,其咏玉的诗写有800余首。故宫博物院现藏古玉一万余件,其中也多半为乾隆时期搜罗而来。

此玉象以上乘白玉雕就,玉质莹润,包浆温润,冰洁无瑕。象呈站立式,体态健硕雄壮,牙前伸,鼻卷曲于一侧,双目圆瞪,双耳如扇,四肢若柱,身配璎珞,背负象毯,上琢佛莲纹,大气端庄,透露出贵重典雅、肃穆庄严的神气。此玉象并不同于常见的动物玉雕,寻常动物件大多玲珑小巧,样式花俏,堪为把玩,但此象却形体硕大,造型古拙,更无多余花草等世俗纹饰修饰,大气端正,当为宫廷正殿陈设,以彰威仪。

象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完美的综合体,其力大魁威,令百兽畏惧,却同时性灵柔顺,与人为善,自古即被人奉为瑞兽。因此在我国传统习俗中象代表了吉祥与美好的象征。「太平有象」更是常见的祥瑞图案。「太平」一语原出自《吕氏春秋》:『天下太平万物安宁』之句。《礼记》:『言而履之礼也,行而乐之乐也,君子力此二者,夫是以天下太平也』。而『太平有象』则是出自南宋陆游的诗句:『太平有象无人识,南陌东阡捣面香。』太平有象,意谓着天下得治、和平久安。在许多佛教的工艺品或图像中,大象背负着宝瓶,因』瓶』与『平』同音、遂有和平、太平寓意。这个吉祥图案,也应该是受佛教影响而来。佛教认为,当转轮圣王出现时,会有七宝自然出现,以辅助该王教化百姓,行菩萨道。此七宝即:轮宝、象宝、马宝、珠宝、玉女宝、主藏宝、典兵宝等。其中象宝,就是指白色六牙象。《三藏法数》说:「白象者,谓转轮圣王清旦升殿,有白象宝忽然出现,其身纯白,其首杂色,口有六牙,牙七宝色,力能飞行。若王乘时,一日之中,周遍天下,朝往暮回,不劳不疲;若行渡水,水不动摇,亦不濡足,是名白象宝。」

在故宫中,有一处祭祀玄天上帝——真武大帝的道场,就是坐落于御花园北端的钦安殿,钦安殿中供奉有一对锤堞起线「太平有象」香熏,为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两广总督李侍尧进贡,深得乾隆喜爱,御赐名「太平有象」,并下令安放于钦安殿中,在故宫太和殿、中和殿、上书房等各宫之中均有太平有象形制的陈设,可见「太平有象」正是古代帝王对治理天下的最高期望。

香港苏富比2014年春拍拍出,白玉太平有象与拍品相似,可资参考。


来源

北京东正,2013年11月16日,编号128


参阅:

《温玉生辉——松竹堂珍藏玉器》霍满棠著 2011年9月 P149

香港苏富比,2014年4月8日,编号3045

0944 清早期 沉香雕渔樵耕读山子

尺寸 高12cm

估价 RMB  800,000-1,200,000

落槌价RMB 80万

此件山子,以沉香整木雕琢而成,材质上乘,用材硕大。整料充分利用了木材原有的纹理走向,随形治琢,雕制出一副渔樵耕读图。图中崦岩绝峨,危悬欲坠,但见长松秀茂,劲柏常青,虬枝贲张,逶迤生姿,庐舍数间隐于远山近水之中,宛如桃源仙境,让人心向往之。渔父、樵夫、老农,高仕,或独坐渔船垂钓,或负荆归家,或骑牛耕种,或伏案品读,各行其乐,殊有自然生趣,真可谓妙然天开、蔚为大观。整座山子雕工细腻,气势磅礴,艺匠以刀代笔,刀法泼辣不羁,亦不失于紊乱无章,线条爽劲精妙,亦不流于粗滥之弊,繁中就简,寥寥数刀,即成重峦迭嶂之感,精雕细琢,毫发毕现,于寸天厘地间,万象具焉。

山子是清代文房几案上常见的陈设品。所谓「山子」,本是一种文人墨客置于室内、用于观赏陈设的精美摆件,或成崇山峻岭间以小桥流水、山林树木;或有亭台楼阁、花鸟人物,进而形成一种高低错落、布局得当的艺术效果。因其成形后极似一座微缩的山水景观,故名。山子体现的是中国传统工艺独特审美标准的一种极致,为世人青睐。

山子多是用玉石雕琢而成,如本品这般的沉香山子极为罕见。沉香因其香品高雅,珍贵罕有,自古就被列为众香之首。蔡攸(丛谈)中记:「万安黎母山东的沉香,冠绝天下,一片万」。佛教认为,其香可通三界,为香中之王。」晋代嵇含作《南方草木状?蜜香沉香》:「此八物同出于一树也……木心与节坚黑,沉水者为沉香,与水面平者为鸡骨香。」沉香木为名贵的香料,自古为世人所重,金贵且多朽木细干,用之雕刻,少有大材。此山子选材精良稀有,构图错落有致,取材清雅悠远,层次分明,是一件难得的沉香隽品。同类沉香山子可参见香港佳士得2012年秋拍2389号拍品,当时以194万港币成交。

0945 清康熙 御制竹雕松形鼠纹杯 (一对)

尺寸 高7cm×2

估价 RMB  500,000-800,000

落槌价RMB 50万

杯竹根雕制而成,内衬银胆,外采用透雕、浅浮雕、高浮雕等技法借鉴犀角杯形态刻绘苍松鼠戏图样,松干虬劲贲张、蟠曲如龙、斑驳沧桑,极富张力地蔓延至整个杯身,松针硕大如轮,层层迭迭错落有致、密匝相迭。隙地雕松鼠嬉戏其间,灵巧敏捷地或攀在枝头或匿于树洞,双眼采犀角嵌成,神采炯炯、栩栩如生。竹杯随形而立,包浆油润,高浮雕技法的运用将雕塑的立体感与杯子的实用性巧妙结合,凸出之处可作为杯耳便于抓握,下凹之处又与纹饰自然衔接避免整体的繁杂臃肿感,构图丰满、疏密得当。

松树纹饰常见于竹雕杯中,如2016年慕仕阁尚艺星(Raphy Star)先生珍藏重要亚洲艺术专场拍卖中便有一只,其上镂刻松树纹样,随形。同年中国嘉德秋拍;执古御今—书斋长物」专场也有一类似款式。纵览类似竹雕杯,松树枝干自然突出部分均恰好位于杯耳位置,松伞拢起圈出杯口,枝叶层层,立体感强,使实用与艺术不相矛盾反而互为依托,不禁讶于作者的巧思。

松鼠犀角质的眼睛、娴熟老练的刀工、独特奇妙的构思……其材质的珍贵和技巧的精湛无一不表明该作品为清朝宫廷所造,更有实力印证:如清宫旧藏「清竹雕镂空松树形洗」(参见《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文玩》,页127,图98)、香港艺术馆典藏品(《竹刻鉴赏》,页133,图31),此两者与拍品相比无论从形制、技法还是题材都如出一辙。

相比而言,此件竹根雕杯平添一份苍劲与生命力,围满杯身的枝干虽茂盛却并不张扬肆意,极富层次感的表现方式显出苍松该有的沉稳与凛然,跃然松鼠一二更是锦上添花,点活整个画面。

竹杯兼具审美与实用功能,一对保存至今更为难得,颇具收藏价值。


来源

ART SOUS LES ARCADES.新加坡古董艺术品画廊

法国Cédric curien 先生私人收藏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自古玩元素网旗下典藏拍讯,同行转载请署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