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现代中医

 生机饮食养生 2017-06-27

一、中医现状
中医,是中华民族的医学魂宝,是古国文明的智慧结晶。中医理论成形于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时期,其理论体系以唯物论和辩证法为纲领,围绕“以人为本”这一核心思想,经长期医疗实践验证而逐步趋向完善。但是,由于儒学“人死为大”的伦理观一直主导着汉代以来各生活领域,制约着中医在人体微观学方面的发展。新中国建立后,尽管不少有识之士曾大力倡导“洋为中用”,可因受西方医学直观思维和科控思维的干扰,中医现状,不仅没有将微观分析引为己用,反而逐渐步入粗糙牵强地以西医理论指导中医药治疗的境地,形成胡凑乱接的“中西医拼合”怪象,致使中医在微观学方面的缺陷没有得到及时的弥补。
其次,扭曲的教改,是阻碍中医学发展的重要因素,什么“岐黄国医、国医传承实验、中西结合”等等,专业设计上东施效颦,硬把原本一体相连的中医学切割得面目全非,导致不少已怀揣高等学位证书的毕业生,遇到提问时,竟然出现连基础性知识都回答错误的尴尬局面,知识面缺胳膊断腿现象十分普遍;这种畸形的教改,在传承上就已失真,再谈发扬,无疑是缘木求鱼。

二、中西之别
中医理论体系与西医理论体系,因成形之初理念上存在着眼于整体宏观与侧重于局部微观的不同,致使理论体系有着本质上的差异。中医理论以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为立论基础,始终围绕“以人为本”这一哲学理念,历经长期临床实践验证,逐步形成释之能通、行之有效、以整体辨证为核心内容的医学诊疗体系,这种以证候分析为施治依据的诊疗体系,高度重视因人制宜、因时制宜和因势制宜,充分体现了个体化治疗和差别化治疗的特长;西医理论立论基础源自于微观学汇聚,数值反映精准明确是其优势,但因立论上偏重于局部微观,对人的整体观和病的可变性注重度相对不足,加之在药物研制方面存在医、药脱钩现象,不免在代谢障碍性、自身免疫性及病毒性疾病的治疗方面体现出一定的欠缺。

三、中医之路
中医之路应该怎么走?这是业内有志之士都应思考的话题,提法颇多,切实可行的甚少,近代名家所著文章,观点大致可分为二种,一为力求用西医理论阐释其方药运用,一为心底里对西医持排斥态度,笔下好以经方派自据;其实二者均失之偏彼,对中西医理论体系之别缺乏深入的理解,前者舍本求末,可谓是形似而非的拼合,后者则又有墨守自大之嫌,以偏概全只会有碍于中医的传承和发扬。传承切勿抱残守缺,发扬更需吐故纳新,在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的今天,中医的继承发扬之路,在奉行整体观念、辨证施治、君臣佐使等理念优势的同时,也必须正视传统中医在微观上的缺陷,逐步将微观分析合理有序地融入中医理论体系范畴之内,使之形成名副其实的现代中医学诊疗体系,走出一条脚踏实地的中医发展之路。

四、现代中医
现代中医与传统中医之别,主要体现在微观分析上,即对科技进步的运用上。科技进步与时代同步,中医也不应例外!在漫长的中医学发展过程中,中医人始终进行着革命性的吐故纳新,从仲圣六经到金元四家乃至叶氏卫气营血,从王清任《医林改错》到张锡纯《衷中参西录》,无不透示出与时俱进和自我完善,我们没有任何理由把科技在微观分析上的进步,愚昧地视作只是西医的产物,应该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促使中医诊疗体系更加优化和完善。现代中医,至少应该包含以下几方面要素:
1变传统四诊为四诊+
望、闻、问、切四诊是传统中医用于收集资料诊断疾病的方法,客观上存在对人体内部微观分析上的欠缺,现代中医应充分利用科技手段,收集内部微观方面的情况变化资料,并运用中医理论进行甄别归类,使后续证候分析更加精准无误。这种将四诊与现代科技检测手段互为倚重的资料收集方法,即为四诊+。
2病机分析,辨证与辩病相结合
病理机制分析,是诊断疾病的关键;辨证与辨病,则是制订治疗措施的依据。辨病,可以直观地知道病变局部情况,而通过辨证,可以更全面地了解病变与整体之间的状况,准确地掌握各个体身上存在的情况差异。经过辨证与辨病的结合印证,可以得到更加具体的治疗方法和疗效提升,也更容易得出准确无误的预后判定。
3固守正解,以辨证为纲制订治则
合乎病情的治疗方法,是确保疗效的关键所在,而确保治疗方法是否合乎病情的重点,则在于是否能够固守正解,坚持以辨证为纲。无论大病小恙,若初诊时能因人、因时、因势给予以八纲为经、气血脏腑经络为纬的证候分析,并据此制订相应的治疗原则,所得疗效往往事半功倍,也不可能出现荒谬的终生服药和无药可治。
4充分评估,慎用手术与对抗疗法

治病的目的是为康复,康复的含义,就是恢复健康。部分大手术与副作用较强的对抗性治疗措施,在解决眼前问题的同时,往往容易留下无法逆转的后续反应和后遗病症,使患者失去真正意义上的康复;对于这类情况,事前应予以充分的预后评估,确保重大手术与对抗疗法的谨慎使用,这也是现代中医人应该努力去做的内容范围。
5遵守君臣佐使的处方原则
君臣佐使是中医处方用药的基本原则,也是医疗史上最具科学性的药物配伍方法。君臣佐使,既突出解决主要问题,又兼顾次要问题的化解,同时利用药性相互抵消原理制约其副作用,实可谓编排有序、面面俱到,是必须遵守的中医理论特色之一。
6及时关注药理研究进展
中药,是中医治疗疾病最重要的实施工具,相比由药商说明书为准的化学药物,中药的使用由医生根据治则自主调配,故熟练掌握中药性能、功效、用量与用法,是中医人必不可少的基本技能。现代中医,除了课文知识、古藉记载与临证积累,还要密切关注中药药理研究报道,特别是中药相互配伍后功效提升、降低和改变的报道,以及副作用与毒性反应的报道,确保处方时能够心中有底而运用自如。

五、展望与期待
老祖宗用大智慧为我们奠定了万古不朽的理论基础,形成了经得起长期验证,集医、药于一体的诊疗体系,我们没有理由不去继承和发扬光大。科技进步为弥补传统中医微观学缺陷创造了最好的契机,现代中医人,要做的既不是把现代科技拒之门外,也不是硬用研究静态事物间线性关系的科学定律去机械地寻求解释,而是应该在传承的基础上,充分运用中医理论,将现代科技融入自身并为我所用,使之成为真正造福人类的现代中医学诊疗体系。
拨开迷雾才能认清本末,辨明方向就要积极向前;中华古国的医学文明,理应成为人类健康最完美的使者!

247次浏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